雪山下的村莊,甯靜得連一隻鳥飛過,都能聽見翅膀破空的聲音。
6月10日,丁真的家鄉——理塘縣格聶鎮然日卡村裡,剛下過雨,最顯眼的是地上的水窪,繞村走兩圈都很難見到一個人,就連往日門庭若市的丁真舅舅家的民宿也關着門。
人都去哪兒了?
每年5月至6月,是甘孜理塘縣蟲草采集季,成千上萬的人們帶着帳篷,遷徙到海拔4500米甚至更高的地方采集蟲草。對他們而言,每年大部分收入都是這一個多月裡掙來的,生活被鮮明劃分為“采蟲草”和“不采蟲草”的日子。
在這個季節,對理塘人來說,走紅全國的丁真不再是他們談論的重點,許多村莊和集鎮都空空如也。不過,在理塘縣各個學校裡,卻是另一番景象:人頭攢動,書聲琅琅……
理塘縣村戈鄉小學,一問起最好的蟲草在哪裡,學生們都舉起書本
理塘縣教體局辦公室副主任達娃澤仁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今年蟲草季,理塘縣35所中小學裡的13187名學生,沒有一人在上課時間離開學校上山采蟲草。
實際上,在人口不到8萬的理塘縣,幾乎每個農牧民家的孩子都有過采蟲草的經曆,許多眼尖的孩子甚至還特别有優勢,挖到的蟲草比大人還多,一個多月時間裡可以采到價值超過3萬元的蟲草。
但,娃娃采蟲草,已成為過去。
山上采蟲草條件艱苦,懷着對蟲草越來越少的擔憂,加之政府控辍保學的力度持續,以及寄宿制學校全覆蓋,孩子可以不花一分錢就能在學校吃飽穿好、學到知識文化,以上種種彙成一個方向:幾乎所有的采蟲草者、蟲草收購商都不希望下一代隻能采蟲草、賣蟲草。
“讓娃娃們采蟲草隻能掙到現在的錢,掙不到以後的錢。”在他們看來,“孩子們學到了知識才能有更多選擇,無論山上的蟲草有多好多貴,在學校裡面的他們,才是最好的‘蟲草’。”
他們的未來,不在蟲草山上,而是在課堂、在校園……
①往事:
每到蟲草季學校幾乎空了
有家長“偷走”孩子上山采蟲草
6月10日中午12時,午飯鈴聲響起,理塘縣村戈鄉小學的428名學生在操場上排得整整齊齊,等待就餐。
陽光從雲層中穿過,灑在孩子們身上,一瞬間,李楊央似乎看到另一種光景:孩子們像一根根碩大的蟲草在汲取營養,身體正在往上蹿。
村戈鄉小學,孩子們快樂地吃午飯
作為理塘縣村戈鄉小學副校長,李楊央來到這裡已經10多年了,她有些自豪地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近年來的蟲草季,學校裡的孩子們沒有一個離開學校去挖蟲草。
不過,在10多年前李楊央剛來理塘的時候,情形完全不一樣。
理塘縣蟲草采集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理塘是四川最大的冬蟲夏草産區,在200餘個蟲草采集點中,每年五六月份湧進數以萬計個腰裡别着“小鋤頭”的農牧民,這幾乎是他們一年裡最大的一筆收入,也是他們最為重視的一次勞動,所以,舉家出動是常态。
曾經,“上山采蟲草幫家裡掙錢”在許多農牧民腦子裡根深蒂固。在挖一個多月就能掙一年開支的蟲草季,許多農牧民在一個由人數多少決定财富數量構成的系統中,失去了對教育和未來價值的認知。
村戈鄉距離縣城不足十公裡,屬于城郊結合部,流動人口比較多。以前,在村戈鄉小學就讀的許多孩子都是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鄉外、縣外、州外的農牧民孩子也不少。4月底到6月的蟲草季,學校裡幾乎是空的,有的教室裡一個學生都沒有。
“家長們會找各種借口來給孩子們請假,也有不少家長教孩子以身體不舒服、家裡有事等各種理由請假。”李楊央回憶,甚至還有家長帶走能采蟲草的學生,将一個不能照顧自己的小孩子留在學校,美名其曰“一個換一個”。
請假的家長,隻是少數。更多的家長把孩子“偷”走上山,招呼也不給學校打一個:有的學生周末回了家直接就被家長帶上山,老師們到了周一上課時間看不到學生,不用問,就知道采蟲草去了。
村戈鄉小學,一位學生比劃着他在假期挖到過的最大蟲草
就像遷移的候鳥一樣,六月中下旬,随着蟲草季的結束,學生們又陸續回到校園,空蕩蕩的校園裡又恢複歡聲笑語。
李楊央開玩笑地說:“外地有放蟲草假,我們這裡沒有放過蟲草假,但蟲草季學生們都跑得差不多了,相當于給我們老師放假了。”
在紅星新聞記者走訪的理塘縣鄉鎮多所學校裡,不少老師均表示有此經曆,更有甚者,一個學校或者教學點上的學生們幾乎會跑光。
學生們上山采蟲草了,老師們隻能留守在學校,給少部分孩子繼續上課。
達娃澤仁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以前,受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影響,農牧區家長學曆普遍偏低,無法對子女進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導,有的甚至認為沒有知識照樣能生活,有的還認為學生上學是一種學校的“任務”。因此,每到蟲草季節,理塘學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又因教學環境差、教師流動等原因,學校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②改變:
“三不通”村莊建起教學點
上百孩子不再曠課去采蟲草
工作30年來,理塘縣教體局副局長劉曉紅對家長“偷走”孩子上山采蟲草的事見過不少。不過,這些已經停留在曆史裡了。
理塘縣最後一名孩子在蟲草季從山上回到課堂是幾年前?劉曉紅說不上來,在她看來,這其中一個裡程碑式的節點就是2018年,當年不通路、不通電、不通信号的克日澤窪村教學點建立。
克日澤窪村教學點,吃西瓜的學生
2018年6月的一天,禾尼鄉政府一名鄉幹部敲開了縣教體局局長雷紅生的辦公室門,稱克日澤窪村沒有教學點,希望能建立一個。但對于細節,這名鄉幹部不願多說,隻是希望到現場去看看再說。
克日澤窪,在藏語裡意為“雪山下的部落”。名字很美,但村民以前的日子卻并不容易。克日澤窪村地處邊遠高寒牧區,平均海拔超過4100米,自然條件複雜。以前,克日澤窪村是典型的“不通路、不通電、不通信号”三不通村莊,牧民們似乎與現代生活隔絕。
教體局高度重視,立即組織相關人員下鄉調研,了解相關情況。次日,教體局副局長劉曉紅帶隊前往克日澤窪村。一早出發,抵達已是中午,他們站在山坡上,看見村民們正在草原上“耍壩子”(類似于野餐),有許多孩子跑來跑去。
談起想建教學點的初衷,村民們道出原委:以前不通路,把孩子們送到縣上、鄉上讀書,周末去接不了,讓娃娃自己獨自往返,一路上危險重重,“現在路通了,有條件了,大家都知道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才能走出山裡”。牧民們圍了上來,說到動情處,許多人眼眶都是紅紅的。
工作組立即展開了摸排,村子裡有90多個娃娃應該進入學前教育,12歲以下的孩子有40多個。可孩子們讀書,要麼到70餘公裡外的縣城去,要麼去距離村子80餘公裡的禾尼鄉村戈鄉小學,可到這兩處,步行需要一天的時間,即使是騎摩托車,也要三小時以上。
劉曉紅記得,那天,回到縣城已是萬家燈火,像極了克日澤窪村孩子們明亮的眼睛。
克日澤窪村教學點,孩子們吹蠟燭
回到單位,劉曉紅将此事彙報後,教體局很快開了局務會,并将調研和會議結果上報。縣委、縣政府經研究後,同意建立克日澤窪村教學點,并要求在2018年9月份之前開設學前班和一年級。
在村級幼教點的基礎上,教體局的各方投入相繼而至。先期來到這裡的,是4名禾尼鄉小學的老師。為了支持老師,牧民們抱來一捆捆柴火;怕老師吃不好,牧民們又給老師搭起了簡易廚房,送來酥油、牛肉等。
9月開校時,教室裡,坐着高矮不一的學生;教室外,站着眼裡閃爍着希望的家長們。第一堂課下課時,許多家長抹着淚離開。
現在的克日澤窪教學點,已先後累計投入數百萬,教學樓寬敞、操場綠茵如毯,和許多縣城内的小學相差無幾。
6月14日,克日澤窪教學點負責人降央桑珠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現在,教學點内設有學前教育和小學1~3年級,共有107名學生,其中學前教育階段的有35人,義務教育階段的有72人。自從2018年教學點建立後,再也沒有孩子在蟲草季曠課去采蟲草了。
③希望:
姐妹倆5000米高山采蟲草
隻為讓在外地的弟弟安心上學
與克日澤窪村的家長們一樣,理塘縣許多農牧區家長不願讓孩子上山采蟲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采蟲草的日子并不好過。而且,現在的蟲草也越來越少。
每當五、六月的蟲草季,村民們就會浩浩蕩蕩出發,再散落進海拔4500~5000米左右的大山上。
采蟲草并不輕松,蟲草生長的高山上,氣候惡劣,雨雪、雷電等極端天氣頻繁,除了落石,有時還有狼、熊等野獸出沒。這些都不是最令人退卻的,采蟲草的路上還面臨着生死,今年5月,石渠縣7名采蟲草者被雷擊身亡。
此外,采蟲草的過程亦是漫長的考驗,村民徒步從營地上山後,往往跪着、趴着尋找蟲草,靠體力,靠技術,也靠運氣。
要想辨認出冒出頭的蟲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它們和高原草地上的莎草很像,稍不注意就會擦肩而過,采的時候也得非常小心,如果蟲草斷開,身價就會大跌。
采蟲草的人在海拔4500米甚至更高的高原上,一天埋頭苦尋十幾小時,收獲卻隻能看運氣:多則一天四五十根,少則寥寥一兩根,也有遭遇幾場暴雨顆粒無收。
理塘縣阿加溝蟲草采集營地
海拔近五千米的阿加溝作為理塘蟲草的主産區,産區蟲草素有“黃金蟲草”之稱,高峰時期,有上萬人在此采集蟲草。
27歲的藏族姑娘澤宗和25歲的妹妹降真就是這上萬蟲草大軍中的一員。10多年來,幾乎每年蟲草采集季,姐妹倆都會跟着媽媽上山采集蟲草,最多時兩人一天能采80餘根蟲草。但現在,蟲草越來越少,姐妹倆的收獲也越來越少。
6月8日,姐妹倆采集到近40根蟲草,這已算是今年蟲草季以來不錯的收獲,兩人歡聲笑語。而在随後的幾天,姐妹倆一根都沒有采集到,再說起蟲草時,語氣十分低落。
6月12日,蟲草季進入尾聲,姐妹倆也下了山。今年,她們靠采蟲草掙了2萬多元,這些錢除了少部分留給自己外,幾乎都會交給經營蟲草生意的父母,支持在外地讀書、從未上山采過蟲草的弟弟。
日青說,再好的蟲草也不如兒子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
澤宗的爸爸日青在山下經營蟲草生意,他說:“讓娃娃們采蟲草隻能掙到現在的錢,掙不到以後的錢。”
蟲草季艱辛依舊,但每年蟲草越來越少,讓日青等蟲草商心中越來越憂慮,未來也越來越不确定。
不過,好在兒子快要畢業了,全家的努力會讓他畢業後有更多的選擇,而不僅僅隻是采蟲草、賣蟲草。
想到這,一家人心裡,又燃起了希望。
④新生:
下一代的未來在課堂
他們才是最好的“蟲草”
曾經,位于理塘縣城郊結合部的村戈鄉小學裡,戶籍不在這裡的外地學生不少,不讓學生上課時間上山采蟲草,僅靠依法控辍保學等手段幾乎約束不了家長。
李楊央記得,大約十年前,學校聯合鄉上想了辦法,規定隻要學生外出采蟲草就不要再回學校,直接回戶籍所在地讀書。情況迅速得到好轉,但依舊有家長找借口,“我的娃娃周六周日沒有人管,我們隻能把他帶着去采蟲草。”
村戈鄉小學,認真寫字的學生
後來,政府主導、家長零負擔的寄宿制學校相繼在理塘各鄉鎮落實,學生們上學更加方便,讀書不用花一分錢,周六周日不願回家可以繼續留校,老師周六周日也不休息,吃喝拉撒都管完,家長們就沒了借口。
“我們也趁機給家長們做起了工作:你就安安心心地采蟲草,孩子們就安安全全在學校讀書。”李楊央說,學校也制定了相應政策:教師批準假期,最大權限隻能三天。如果超過三天,班主任就要報給學校,學校再報給鄉鎮,鄉鎮就要去找人。“如果因為采蟲草耽誤了學習,按照村規民約給予相應的處罰,受到的損失,遠不止金錢”。
再後來,控辍保學政策之下,孩子們在校時間變長,一分錢不花,穿得好,吃得飽,不會經曆山上的風霜雪雨,沒有落石、雷電等危險,回家後講衛生做家務,有時還幫家裡算賬。
村戈鄉小學經常用讀書後參加工作的優秀學生激勵高年級的學生。來自農牧區的孩子們,參加夏令營等走出去的機會也越來越多,看到的世界也越來越大。“學校實行雙語教學,許多娃娃說起普通話來十分流利”。
“教育基礎設施越來越好,教師隊伍越來越強,教學質量越來越優,學生素質越來越高,公平普惠政策越來越多。”理塘縣教體局辦公室副主任達娃澤仁說,長此以往,這些變化讓理塘的學生和家長們漸漸明白,采蟲草不是人生最好的路,隻有進學校、入課堂、多讀書才是最好的出路。
村戈鄉小學,排隊打飯的學生們
“時代在變,低年級的小朋友已經沒有到這個季節就要出去采蟲草的意識了,最多就是周末回去體驗一下。”李楊央說,“現在最好的‘蟲草’在課堂,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深入人心。”
理塘縣教體局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理塘縣曆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樹立“最大的民生在教育,最好的蟲草在學校”的思想,傾盡全力支持教育優先發展,始終把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作為工作重點,通過着力打好“依法控辍、行政控辍、情感控辍和創新控辍”四張牌,有效安置兩千餘名适齡兒童入學,讓“最好的教育在學校,最好的蟲草在學校”的理念深入人心。五年以來,全面落實教育扶貧基金740.25萬元,惠及8107名貧困學生,減免幼兒保教費712.7萬元,落實各類補助資金約2.15億元。目前,理塘縣建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5所,其中,寄宿制學校34所。
“理塘縣隻有城區裡的一所小學不是寄宿制,因為這裡的學生幾乎都是縣城裡的孩子。其餘34所寄宿制學校,學生幾乎都來自農牧區,在學校裡的吃住不會花一分錢。”達娃澤仁說,以今年蟲草季為例,理塘縣全縣35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裡的13187名中小學生沒有一人在教學時間離開學校上山采蟲草。
達娃澤仁說,孩子們雖然在蟲草季不采蟲草了,但國家、政府、教體以及社會各方面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加大,加上各種惠民資金,不帶孩子們去采蟲草總收入可能會少一點,但現在的家長們對教育的認知,已非當年所比,他們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理塘縣教體局副局長劉曉紅以去年理塘縣中考為例,中考畢業前20名,基本上都是來自農牧區的娃娃。“政府和家庭的支持、身邊榜樣的感染、互聯網的發展和眼界越來越開闊,讓他們感受到了教育帶來的希望,你去理塘中學裡看看,早上六點多,站在路燈下看書的孩子大多都是來自農牧區。”
蟲草季結束,澤宗和妹妹降真等采蟲草的人們陸續下山。
草原上的花兒,陸續盛開,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搖曳,冰川雪水彙流而下,在寂靜湖泊中折射出光芒。
在寂靜的表象之下,理塘校園裡的孩子們,就像一根根“蟲草”,正在悄悄為未來積蓄着力量。
葉強平 紅星新聞記者 蔣麟 楊靈 攝影報道
編輯 張莉
紅星新聞相關報道:
川西蟲草産地調查①|海拔4500米山上的蟲草“淘金者”:萬人營地與山裡江湖
川西蟲草産地調查②丨蟲草交易的“冰與火之歌”:傳統收購商歎生意難做,主播帶貨月賺8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