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焦慮你是怎麼應對的

焦慮你是怎麼應對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1 04:20:37

焦慮你是怎麼應對的(你是怎麼克服焦慮的)1

從專業心理師的角度,首先,我要明确的是:我們要做的的不應該是克服焦慮,而應該是如何接納焦慮、與焦慮和平相處。

因為,當你嘗試“克服”焦慮的時候,這個念頭(克服焦慮)本身就會讓你産生新的焦慮,因為焦慮其實是人的一種自我防禦機制,不可能完全沒有的,如果真的沒有,那對我們也是不利的。

那麼,

第一、容易焦慮的人有哪些共同特點和表現呢?

1、容易緊張;自己的狀态,你會發現你很難真的放松下來,好像一直有一個弦牽着你,讓你緊張兮兮。

2、謹小慎微,追求完美;對每一件事都力求最好,不能接受生活裡出現變故和不如意,擔心害怕,做每一件事都顧慮重重。

3、普遍細心敏感;一些别人不會注意的點,在自己這就是天大的事情,反複思考和糾結。

4、多疑缺乏安全感;今天懷疑自己生絕症,明天擔心愛人會不愛自己,後天焦慮自己的前途未來。

5、容易有睡眠障礙;入睡困難,醒來依然覺得疲憊。

6、精力不濟,容易疲勞;總是覺得辛苦,比較缺乏熱情。

7、不自信甚至自卑;不相信自己有應對危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8、悲觀;遇事總往最壞處想,容易悲觀絕望。

焦慮你是怎麼應對的(你是怎麼克服焦慮的)2

第二、什麼是焦慮?

焦慮:(《普通心理學》中的定義)

個體預感到即将發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以應對的不愉快情緒。

這是心理學上被較多的心理學家認可的定義。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定義當中提到的“預感”不一定是意識層面的。很多時候可能是潛意識層面的“預感”,例如,社交焦慮。

舉個例子,在社交過程中,個體即使通過理性多番推測,并不會認為會發生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但可能仍然出現強烈的焦慮情緒。

這種情況,一般來說,就是潛意識層面的“預感”,不一定次次準确,有的時候可能偏頗,所以,我們要去觀察你的情緒,去辨别,我們的焦慮想法是不是真的對我們更有利,還是确實杞人憂天。

第三、如何與焦慮症進行區分?

焦慮症,又稱焦慮性神經症,屬于神經症疾病中的一種。在某些文獻當中,焦慮症與驚恐症存在混淆的情況。

焦慮症與焦慮明顯的不同之處在于,是否具有現實誘因以及生理上的強烈喚起。

焦慮症患者會出現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産生與現實情境不符的,非常明顯地過分擔心、害怕、緊張等情緒。與此同時,還會伴有頭暈、心悸、呼吸急促等情況。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是和焦慮情緒的反應一樣麼?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在《鋼鐵俠3》中,托尼·斯塔克就曾表現出明顯的焦慮症症狀。大家可以拿自己和電影中斯塔克的表現對比一下,就知道自己是焦慮還是焦慮症了。

(真的想弄清楚,還是建議大家去醫院的相關科室進行診斷)

第四、一些處理焦慮的策略

1、正确認識焦慮

1)焦慮本身作為人的情緒——人的基本心理功能之一——并不是有害的。

相反,作為人的基本心理功能之一,焦慮情緒的存在,是為了讓個體保護自己的。試想,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如果沒有焦慮如何更好地規避天敵和災害呢。

一般來說,焦慮情緒的強度是與個體所處不愉快情景相對應的。也就是說,這個不愉快的情景消失了,焦慮也就消失了。因此,焦慮情緒本身是具有其适應性意義的,就像是信号燈的功能一樣。

但很多時候,這個信号燈可能會過度,特别是在我們的思維解讀後,可能會“小事化大”,而這才是我們需要處理的。

焦慮你是怎麼應對的(你是怎麼克服焦慮的)3

2)你要明白,焦慮并不等同于個人的軟弱,不要随便給自己貼标簽。

一個常見的情況,很多人會對焦慮這種情緒存在過度解讀的情況。

例如,當某個人在上台演講之前,表現出極度焦慮的狀态時,往往會産生對自己的否定——“我可能不行”或是“我做不到”。

當這樣的念頭出現後,往往伴随的是進一步的焦慮,甚至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内進入心境低落的狀态。

更糟糕的是,對自我的否認産生了自我暗示的效果,從而讓自己越來越難以處理讓自己感到焦慮的事件。

3)焦慮并非是現實的客觀反應,換句話說,焦慮就隻是焦慮而已。

仍然是過度解讀的情況。

在我的工作經曆中,會碰到這樣一些來訪者,當他們對某一種情況出現焦慮情緒時,不單單會産生對自我的否定,還會産生對于外在現實不利因素的過度誇大。

(不同于2,這種行為的指向是向外的)

他們會抓着自己所擔心的因素不放,一遍遍地在心裡告訴自己這種情況有多難搞。

最後,自己把自己壓垮,卻歸因于是外在事件的難度過大。

其實呢?焦慮并不是源于外界的事件,而是我們對事件不夠客觀成熟的消極看法。

2、嘗試接納,而非克服

正如我在一開始說的那樣,焦慮我們要的不是克服,而是接納,你要學會的是如何和焦慮和平相處,并掌控焦慮。

當你越是想要控制自己的焦慮時,往往越是會感到焦慮。

這是因為,當你産生“克服焦慮”這個想法時,你的大腦中的兩種機制就會被觸發——執行機制和監控機制。

執行機制,這個機制比較容易理解 —— 也就是你想辦法去嘗試克服自己的焦慮問題。

但問題往往出現在監控機制上面,所謂監控機制就是:你的大腦會不斷的檢驗你當前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否已經夠被解決——是否仍然存在能引起你焦慮情緒的事件。

而這個過程的問題就在于,你的大腦不斷檢驗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強化的過程。最終的結果,往往是焦慮情緒被放大了。

也就是說,你越是想要克服焦慮,那你的焦慮情緒就越會被強化,尤其是在你并不知道如何克服的時候。

就像我最開始說的,當你想要試圖克服焦慮的時候,克服焦慮已經成為你新的焦慮了。

所以,試着允許自己焦慮吧。

3、改變思維模式,重建新的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焦慮,是因為我們有一些“錯誤”的思維模式,比如“糟糕至極”、“誇大幾率”、“主觀臆斷”的想法等等。

例子方便理解:

一次考上沒考好,就覺得完蛋了,一輩子都沒出息了 —— 糟糕至極;分手了,就覺得絕望了,完全沒有機會複合了 —— 誇大幾率;總是擔心自己生病或者坐飛機出現意外 —— 誇大幾率;我不敢說話,因為别人肯定都在注意着我 —— 主觀臆斷;

所以,在我的咨詢中,解決焦慮的咨詢,我一般會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去改變求助者的習慣性思維模式,重新建立客觀積極的思維。

在我的咨詢中,是需要求助者進行“思維重建”的作業練習的。

焦慮你是怎麼應對的(你是怎麼克服焦慮的)4

當你有了更正确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自然會更加積極,焦慮也自然會降低。

4、一些其他的小建議

1)調整身體姿态,讓自己挺胸擡頭,先表現出積極的樣子

這個小建議,來源于一位臨床心理學教授(Jordan Peterson)的實驗觀察以及對于實驗結果的反思和總結。

人類的神經系統是由幾千萬年前的海洋生物進化而來的(所有生命都來源于海洋)。因此,我們的大腦神經系統仍然保持着一些最基本的組成和反應模式(例如,基本的趨利避害功能,和影響情緒的激素分泌等)。

而在當今的海洋生物(例如,龍蝦,螃蟹)和陸地生物中(大型貓科動物或其他食肉動物,同時也包括人類),存在着一個相似的模式:争奪資源過程中的失敗,會導緻神經系統中血清素荷爾蒙分泌的降低。從而使得個體産生大量的負面情緒,繼而引發下一步的失敗。

而當血清素荷爾蒙的水平降低時,這些生物有一個共同的反應——軀體的蜷縮

比如:

龍蝦收起鉗子,蜷縮身體;獅子不再吼叫,也很少亮出爪子。

而人類呢?則是開始變得自卑、怯懦,身體也會變得稍稍佝偻起來。

神經化學的科學家們也同樣指出:人類體内的血清素及多巴胺的分泌,也在影響着我們的體态。

相反,這些科學家們也發現,主動控制自己的體态,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血清素水平。

所以,焦慮的時候,試着挺胸擡頭吧,或許能讓你稍稍的感覺舒服一些

2)焦慮的時候,吃點東西

這個建議也是最初源于動物觀察。

所有的哺乳動物,都具有一個相同的習性——在感受到相對安全的情況下進食(感興趣的可以多看看動物世界)。

人類發展到今天,當然和其他動物有所不同,但我們的大腦中仍然保持了這樣一個神經回路——“相對安全感<->進食行為”

較為常見的“氣飽了”,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重點在于,這個神經回路并非單向觸發,感覺到“安全”可以讓個體在饑餓的狀态下進食,而進食也同樣會給個體提供一定的安全感。

所以,當你感覺到焦慮時,試着吃些東西吧,甜品最佳~

(擔心長胖的朋友們可以嘗試嚼口香糖~)

3)放松訓練和冥想

放松訓練和冥想,都是很好的放松自己的練習,平時多加練習會降低焦慮水平。

4)正念練習

所謂正念練習,簡單的理解就是你要不斷的審視你的想法和思維,慢慢找出來你的思維模式裡面扭曲的和沒有适應性的點,然後進行梳理。

其實方法還有很多很多,篇幅有限,這裡就不多一一列舉了,有興趣的可以找我聊聊。

最後,對待焦慮的最佳态度,仍然是接納,這也是很多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的共識。在接納的基礎上,學會放松自己,同時不斷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相信焦慮會慢慢降低。

要記得,情緒也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為了保護你、為了讓你警覺到可能存在的危險,他是好意,理解這個之後,焦慮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

“焦慮,感謝你的提醒。我知道你是為了我好,在提醒我可能存在的危險,不過請你相信我,我已經收到了你的提醒,我會想辦法去應對,也請相信我,我會應對好,如果我需要你,我會告訴你。”

最後,祝你不被焦慮情緒所累。

我是深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書籍《非暴力溝通 · 兩性篇》譯者,大連市心理協會會員,34歲,已婚已育,願意分享我的态度。

焦慮你是怎麼應對的(你是怎麼克服焦慮的)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