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教材博覽專題欄目以山東省必修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泰山出版社)為基礎,精選教材内容,展示古籍原典,講述經典故事,為中小學師生提供學習便利。
篆刻·學無止境
單元導讀
學無止境,是人類對知識學習的一種認識總結,道出了知識像廣闊的海洋,沒有止境,可納百川。但知識又像一座高山,雖然有終點,确需努力攀登。故而,古人有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應該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不斷探索奧秘、克服困難,努力向上攀登,才得以達到新的高點。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不但要不斷學習,還要勤于思考,思考後再去習,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隻有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才能豐富頭腦,奠定成功的基石。
原典示例01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禮記·學記》
譯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以後才道自己的不足,教以後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然後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刻苦鑽研;有了疑惑,然後就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尚書·兌命》說:“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原典示例02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
——《荀子·勸學》
譯文
君子的學習,進入耳中,記在心中,貫徹到全身,體現在舉止上;說話語意精微,舉止文雅,都可以成為别人效法的榜樣。小人的學習,隻是從耳中聽進去,從口中說出來。口耳之間才不過四寸罷了,怎麼能使自己的七尺長的身軀具備美好的品德呢?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的學者學習是為了取悅别人。君子的學習,是用它來完美自己的身;小人的學習,隻是把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讨人好評。所以别人沒問就去告訴人家叫作急躁,别人問一件事而告訴人家兩件事的叫作唠叨。急躁,是不對的;唠叨,也是不對的;君子回答請教學問的人,問一答一,如同回聲。
故事鍊接
書法“二王”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一位大書法家,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被後世稱為“書聖”。無論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都非常有特色,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勁健,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他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據說,王羲之7歲開始練習書法,勤奮好學,每天坐在池邊練字,練完字就在水池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現在人們還能在紹興看到傳說中王羲之的墨池。
他的兒子王獻之很小開始寫字,非常用心。傳說有一次,父親突然走到身後去抽他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竟然沒被抽掉。父親誇他說:“我這個兒子以後一定會大有名氣。”王獻之聽了以後沾沾自喜,練了一段時間後他寫了個“大”字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看了之後,沒說一句話,隻提起筆來在“大”字底下加上了一個“點”成了“太”字。王獻之猜不透父親是什麼意思,就拿去給母親看。母親看了一會兒才說:“依我看這個字隻有那一‘點’是下了功夫的。”小獻之非常驚訝,他去向父親請教練字的秘訣,王羲之指着院子裡的十八口水缸說:“你把這十八口缸裡的水研墨寫完,就會找到秘訣。”從此,王獻之日夜勤學苦練,終于把十八口缸的水用完,練成一手好字,成為著名的書法家。後世把王獻之與其父親合稱為“二王”。
選自泰山出版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彭門創作室編撰。
編輯:彭門創作室編輯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