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意識是什麼種子

意識是什麼種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1 06:32:22

意識是什麼種子?我們對意識的剖析(心理層面)或分解同于物理學中對原子的剖析或分解一樣,它們都有着自己的組成和結構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是由帶正電荷的質子和不帶電荷的中子組成那麼,意識或意識結構又是由什麼來組成的呢?也就是說,作者是想把意識分解成幾個完全獨立的單位、元素或成分,分解成幾個基本的粒子;它們分别是:知覺、心覺、感受、心意地位、心理信息和自我意識就是由這些基本而獨立的成分,粒子有機地結合而成的;由于接合的成分不同,結合的方式和程序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意識現象,心理現象感覺雖然是心理活動産生的最初始端,但它卻是對刺激物個别屬性的反映;它既不能成為意識的主體,也不能成為意識的核心,又不能成為意識内容的載體或工具,最終它不能成為意識的成分也在情理之中由于記憶是對每一種心理活動都參與其中,而不是構成意識,心理的成分,那麼,記憶也不是意識的元素或成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意識是什麼種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意識是什麼種子(意識的成分)1

意識是什麼種子

我們對意識的剖析(心理層面)或分解同于物理學中對原子的剖析或分解一樣,它們都有着自己的組成和結構。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是由帶正電荷的質子和不帶電荷的中子組成。那麼,意識或意識結構又是由什麼來組成的呢?也就是說,作者是想把意識分解成幾個完全獨立的單位、元素或成分,分解成幾個基本的粒子;它們分别是:知覺、心覺、感受、心意地位、心理信息和自我。意識就是由這些基本而獨立的成分,粒子有機地結合而成的;由于接合的成分不同,結合的方式和程序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意識現象,心理現象。感覺雖然是心理活動産生的最初始端,但它卻是對刺激物個别屬性的反映;它既不能成為意識的主體,也不能成為意識的核心,又不能成為意識内容的載體或工具,最終它不能成為意識的成分也在情理之中。由于記憶是對每一種心理活動都參與其中,而不是構成意識,心理的成分,那麼,記憶也不是意識的元素或成分。

現代心理學的創始人馮特也曾經做過這樣的工作;他把意識分解成兩類,感覺與情感;人的意識,心理就是由這兩類心理元素綜合而成。他的學生鐵欽納把意識分解成感覺、表象和感情,人的意識、心理活動就是由這三類心理元素有機地組合而成,并且,他把這種理論體系命名為構造心理學;由于構造心理學嚴重脫離實際早已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在意識活動中,意識或者無意識都是由上述六種完全獨立的成分(也稱意識元素)有機結合而成;意識成分是構成意識或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最小的基本單位,基本粒子,它是構成意識,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本原。以此相反,作者對意識的剖析,首先是從相應的心理現象的剖析開始的,看看心理現象是由那些成分組成?它們是如何組成的?關系如何?結構怎樣?最終,我們才歸納,總結出組成意識的六種最基本的粒子——元素或成分。作者通過長期的研究,認為構成意識的成分或元素大體上有以上六種;這是作者的研究進程。這也是作者從心理層面,從覺知的層面給予的界定。

由這些基本的意識元素,粒子經過有機的組合可以形成千變萬化的意識的心理或無意識的心理。

感覺是指我們相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後在大腦中樞産生的一種結果,一種個别的屬性;它是最直接的,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同時,感覺又是形成後天心理活動的基礎,是形成後天心理活動的第一環節,是最先絕的前提條件;這是從兩個方面同時進行的:一是感覺通過知覺的方式形成心覺,形成意識等心理活動,認知活動。二是感覺通過感受的形成決定人的情感生活,決定人的欲望和動機(原始的)。感覺是形成知覺的基礎,是形成後天心理活動的第一道大門;但是,感覺太過初級,是個别的屬性,它無法成為意識的載體或工具,無法成為心理活動的哪怕是一個小的成分,不能成為意識的成分或元素也在情理之中。

感覺能夠形成知覺,知覺是多種感覺的綜合。

(1)知覺、心覺與心理信息、自我相結合主要是構成人的認知系統。

(2)感受、心理信息與心意地位、自我相結合主要是構成人的情感系統;這其中也将有着知覺和心覺作為載體的作用。

(3)心意地位、自我與心理信息相結合主要是構成人的目标系統,或者個性傾向性心理,如願望、需要、動機、意志;這其中也将有着知覺和心覺作為載體的作用。

第一節 知覺

知覺是感覺的有機組合,是我們對多種感覺的有序組織和整合;它是外界信息進入到人的心理,主觀意識的第一環節;它是最直接,最具體,最形象,最“客觀”,最原汁原味的。

知覺其側面有:

(1)知覺的覺知性

我們知道:感覺是具有覺知性的,覺知性是感覺存在的基礎;否則,就隻剩下神經脈沖的生理過程。感覺的覺知性是伴随着感覺的形成而随之帶來的,是先天形成的,它是感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然,就不會有感覺的形成。知覺的形成來源于感覺,是多種感覺在時間,空間上的有機結合。那麼,知覺的覺知性也是從感覺那裡繼承而來的,最終,讓我們知道了知覺的存在。覺知性是感覺的根本特性,它也是知覺的根本特性;沒有它,我們也不會知道世界是怎樣的面貌。我們能夠覺知視覺是形體的,圖案的,文字的;我們能夠覺知聽覺是聲響的,音色的;我們能夠覺知酸甜苦辣是有味道的;覺知性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五彩缤紛,看到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知覺的形成來源于感覺,那麼,知覺的覺知性完全同于感覺的覺知性,它是最明顯,最清晰的覺知性。也正如此,這為後來的意識具有的覺知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說白了,意識的覺知性就是從知覺的覺知性那裡帶來的,它們是同一種覺知性。

知覺的種類不是傳統心理學的劃分或者心靈哲學的劃分,作者将站在新的角度對知覺進行分類;根據對象的不同,作者把知覺劃分成形體知覺和符号知覺。形體知覺指的是具體的事物按照物理的特性而形成的知覺,如物體的空間狀态,位置移動,聲響變化等所形成的知覺;它是按照自身固有的運動特性而進行。形體知覺産生的心理作用是自我根據形體知覺所具有的物質能量和沖量,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和價值附加上去的。符号知覺指的是由抽象的文字,圖案,言語等符号形成的知覺,如文字的結構形式,筆畫筆順所形成的知覺。符号知覺僅僅是符号的知覺,它的出現主要在于背後隐藏的内容和信息,這是自我最需要的。

形體知覺和符号知覺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劃分,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也有交叉重疊的部分。如象棋中的棋子,它是一個具體的事物,有一定的形狀,有一定的外在形式而形成形體知覺;它也是符号知覺,包含了一定的涵義或者思想内容;它是形體知覺和符号知覺的結合體;形體知覺起到運輸,載體的作用,符号知覺才是它的内涵;貨币,以及雕像都是如此。由于這類知覺的特性更側重于符号知覺,側重于符号的意義和價值。所以,我們常常稱它為藝術符号知覺。

符号知覺由于自身物性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三類:抽象符号知覺、藝術符号知覺和虛拟符号知覺。

抽象符号知覺是由那些抽象的文字和語言形成的知覺;如文字的結構形式和句子所形成的知覺;語言的句式和話語所形成的知覺。抽象符号知覺專門起運輸,載體的作用,運輸心理信息這内容和涵義;也如文章中運送的内容和思想一樣。

藝術符号知覺是由藝術類的事物形成的知覺;它是由形體知覺和符号知覺有機的結合,隻是更側重于符号内容而成為了藝術符号知覺;如雕像、音樂藝術、棋子、貨币都是藝術符号知覺。

虛拟符号知覺

當今世界、電影、電視等媒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别又是網絡,多媒體的完善,為我們的虛拟世界創造了無窮的“财富”。電影、電視、網絡裡面的畫面,聲響等各類信息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如同自然界,人類社會的真實境況;雖然是虛拟的,但我們真的看到了;象這種由電影、電視、網絡等多媒體形成的知覺作者稱之為虛拟符号知覺。虛拟符号知覺雖然不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形成的知覺,但不能說它不是知覺,它同樣是通過刺激感官而形成的感覺,知覺;因為我們親眼看到了,聽到了,隻不過是虛拟世界而已。虛拟符号知覺比起自然界,人類社會的真實的知覺有着更大的戲劇性,靈活性和創造性,它超越了現實世界;……它畢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不過,在更多的時候虛拟世界是現實世界的翻闆和超越。

虛拟符号知覺同真實的知覺一樣,有形體的虛拟符号知覺和符号的虛拟符号知覺之分;雖然虛拟符号知覺從本質上都是符号的,但它也有形體的和符号的差異。

第二節 心覺

心覺好似我們内心産生的知覺;實際上,心覺是知覺消失後在我們心理留下的痕迹,映象;心覺的原始來源就是真正的知覺,它是知覺的内化。在心理學中,心覺被稱之為心象,表象。心覺是單個事物形成的比較孤立的映象,是事物在我們心理中的生動的,直觀的再現。心覺沒有知覺那麼明晰、準确、詳細和生動;不過,心覺比起概念,思維來卻顯得生動,直觀。心覺在“普通心理學”中有專章講解,作者在此就不多用筆墨。

第三節 心理信息

心理信息也稱心神。心神是先前的稱呼,從表面來看,心神似乎較為玄乎,神秘,象中國古文化的神靈,巫術中的妖魔鬼怪;它好象是意識,心理活動的靈氣,靈魂;象“一隻看不見的手”而被神化了。心神對于我們,雖然難以捉摸,難以覺知,但它也是非常具體而客觀的,是“顯而易見”并被我們所掌控的。簡明扼要地說,心神就是心理信息。它是心理活動的内容或内涵本身;指的是我們内心的意念、想法的涵義本身;指的是文字的内容、思想;指的是言語的意思。但它不是外界所傳言的:心神(心理信息)是我們心理活動的“靈魂”;是支配,調節我們心理活動和行為的中樞(心理活動的靈魂和中樞是我們的自我,後面有所講)。“我要到北京去”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是用嘴說出來的,這就是用聲音的符号知覺作為的載體,其内容就是“我要到北京去”的意思,這個意思本身就是心理信息,也就是心神。如果我們是内心在這樣想,好像心理有這樣的話語(沒有發音的自言自語),這就是用聲音的符号心覺作為載體,其内容就是“我要到北京去”的意思,這個意思就是心理信息。如果我們是看到這樣的文字:“我要到北京去”,這就是用視覺的符号知覺作為載體;如果我們是想到這樣的文字:“我要到北京去”(心理這樣想),這就是用視覺的符号心覺作為載體;其内容就是“我要到北京去”的意思,這個意思本身就是心理信息。心理信息就是涵義,就是意思本身;它是無意識的,我們難以直接地看見,摸不着它本身的狀況,我們隻有通過知覺載體、心覺載體(有形體的,符号的)來運載這個心理信息,我們才能夠間接地知道心理信息,了解心理信息,運用心理信息。同時,心理信息要表現出來,走出我們的心理,在我們心理以外存在還必須有知覺載體或者心覺載體的運載協助才有可能;否則,我們什麼也不知道。可以看出,心理信息的表達必有載體運載,并被我們所感知。事實上,心理信息也有單獨存在的時候,隻是時間特短而已,在刹那間。假若我們要短暫地體會一下心理信息的單獨運行(沒有絕對的心理信息的單獨運行)也是可以的,不過,這也非常困難,也是難以把握的;如我們對問題的瞬間意會。也就是說,心理信息不能長時間地單獨地被我們直接感知,它必須有載體的運送才能走得更遠。心理信息就像靈魂一樣,我們看不見,摸不着,可是,它是客觀存在的,是具體而直接的;它象飄浮的薄霧為另一個透明的水晶體自我(靈魂)服務,好似自我散發出來的清香。我們看到的文字的涵義本身是心理信息;我們看到的電影,電視的内容,涵義本身是心理信息;我們的内心發出的意願,欲望的意思、涵義、目标本身也是心理信息;我們所作的評價,判斷的涵義本身還是心理信息;心理信息是内容,是涵義,是主觀精神;是自我表達的意思,是自我需要表達的途徑;心理信息是心理活動的中心,是心理活動的核心;但它卻是無意識的。

心理信息本身沒有覺知性,我們不能直接地感知到它的存在,不能直接知道它的面貌,不能直接知道它的狀況。它不同于感覺、知覺、心覺、感受讓我們能直接地感覺到,意識到,至此,心理信息的神秘性就顯現了出來;它同心意地位,先天性心意一樣是“一支看不見的手”,心理信息隻有通過其它的渠道或方式展現出來,通過載體的運載我們才能夠知道它的存在,了解它的狀況;這也是我們覺知到載體後通過載體才間接地知道了心理信息。心意地位,先天性心意沒有覺知性,我們不能直接感知到它的面貌。心意地位是一種心理無意識,它随着心理能量的變化而變化;随着人的品性和人格的變化而變化;随着人受到的教益而發生變化;心理信息相對于心意地位而言,心理信息變化較快,主觀性較強;而心意地位變化較慢,但對我們的人格和品性最給力。先天性心意是本能無意識,它不是心理無意識,但它是心理現象,是很難發生變化的心理現象;不同于心理信息強有力的随意性。心理信息沒有覺知性并不能說明它不存在,不能說明它是虛幻的,如同物理學中的X射線一樣;我們肉眼看不到它,可它卻是客觀存在的。

第四節 自我是“内省”的主體

自從笛卡爾和洛克建立了傳統的内省和自我意識理論之後,内省作為自我認識的形式在西方哲學界經曆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引起了人們對它的不斷的争論。究竟内省存在不存在?假若存在,它又是怎樣的狀況下存在的?它的主體是誰?不同的學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心靈哲學在這方面講述得特别地多,作者在此就不多加讨論。假若内省是存在的,它就是對心理活動的注意和知覺,即“内知覺”。它的主體就是“我”,“我”是指什麼?是我整個人嗎?還是我的心理?還是“自我”?到目前為止,内省的主體還沒有得到科學地解決;正如此,内省也無法得到科學地解決。

有的學者認為内省的主體是“我”或“精神”或“靈魂”或“心靈”;“我”是怎樣去内省的?……内省需要存在,内省的主體也需要存在,而内省的主體和内部的心理活動加在一起才等同于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這個完整的心理活動是否同于我們觀察外界事物時這個完整的心理活動——意識的注意行為?在“内省”裡,當我們回憶,并注意過去的往事時,我們的回憶,注意的行為是受自我無意識地支配的;當我們在觀察我們的空間想象時,我們的觀察是無意識的,是自我支配的。……這種程序是完全同于我們觀察外界事物,注意外部世界的情形;也就是說,意識中的注意行為與内省的過程(包括心理活動本身)是同一心理程序;隻不過意識中的(對象不同而已)注意是以知覺為載體,而内省中的心理現象是以心覺為載體罷了。

内省是存在的,它的主體隻能是“我”, 也就是内在的“靈魂”;也就是說,内省的觀察者是自我,自我是覺知者。具體地,内省的主體是意識的調節和監控中樞——自我;那麼,内省就是指自我對内部心理(或心理活動)的注意和覺知;此時的自我由于有别于正常心理活動時的心理信息(即需要載體的這種心理信息作者稱之為信息性心神),故此,作者幫自我另外取了一個名字叫自主心神。自主心神——即自我,它是不能直接地形成心理活動的,它需要通過心理信息來表達,心理信息又需要知覺或心覺作為載體的協助才能得以完成。也就是說,心理信息和作為載體的知覺和心覺都是為自我服務的。自我是心理活動的主體或者核心,在自我的外圍是圍繞着自我運轉的心理信息和載體知覺及載體心覺。心理信息是自我需要表達的意思,是自我表達的途徑,它專為自我服務;但心理信息的出現又必須以知覺或心覺作為載體才能得以完成;這就是它們的關系。自我是無意識的,它不需要載體而獨自存在,它是心理的主體。心理信息也是無意識的,它的出現是通過具有覺知性的知覺和心覺的運載才讓自我覺知到了它們的存在,由此也帶來了意識或心理活動的覺知性。

按照心神自身特點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心神劃分為信息性心神和自主心神。

信息性心神就是心理信息,它是自我(或自主心神)進行加工的内容,加工的涵義;它相當于信息,在運行的過程中需要知覺和心覺作為載體才能進行運輸,我們在表達意見時是需要用言語來描述的,言語是載體,意見的内容是信息性心神。

自主心神是自我;它具有特别強的自主能力,有着強有力的變化能力,并且,變化速度極快;同時,它是心靈的代言人,具有很強的能動作用。自我是心理活動的主體和覺知者,是意識的組織者和支配者。自我能動地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動,發出神經沖動,支配人的行動,調節人的行為,能主動地提取記憶信息。

自我是無意識的,我們永遠也不能照亮它;它不具有覺知性。同時,它的運行也不需要載體來運送,關于這點我不知道原因;不過,它是通過心理信息來表達自己的目的和意圖,通過心理信息來傳達自己的指令,确認自己的存在。

自我與心理信息之間的關系:自我與心理信息常常是一體的,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的核心部分;自我表示内部的主體特性,心理信息表示外部的“客體”特性;也就是說,自我“主内”,心理信息“主外”。心理信息是自我發出的并為之服務的,心理信息是自我的工具,是自我的表達途徑或者方式。自我是心理信息的主體或支配者。自我可以對心理信息進行加工,進行分析和綜合;心理信息可以對自我提供養分和養料,同時表達自我的意見,傳遞自我的信息。我們确認自我的存在是通過心理信息的表達來完成的;并且,心理信息也是自我進行表達到的唯一途徑。

自我是我們心理的主體,是我們心理的控制中心、指揮中心和監督中心,它是心理的支柱、核心,是“大腦中樞”。一切心理活動都必須在自我這裡進行分析和綜合,進行調節和支配,最終完成相應的心理活動。如知覺、注意、想象、思維、學習、反省都是在自我的調節進行的,可我們卻常常把自我給省略掉了;因為自我是無意識的,是無載體的,它是活的無意識,是有生命的無意識,是能動的無意識;它的敏感度非常高,運動速度特别快,有時在刹那間,雖然我們不能感覺到,意識到。我們由于難以注意到自我而給省略掉了;或許把它融入到了心理活動之中。自我相當于電腦中的中央處理器,我們對它感覺不到,意識不到,可它卻起着無比大的支柱作用。由于心神的神秘感讓自主心神也蒙上了神秘的面紗。起初,我還否定了自主心神的存在,覺得它是不存在的;自主心神的存在隻是心理信息和知覺、心覺集合在一起的一種錯覺。實際上,通過我十多年的研究,最終覺得自主心神是客觀存在的心理事實,是不容否定的;同時更名為自我。

自我處于無載體時的狀态:

1.自我是習慣、經驗和欲望的有機集合體,是我們受到教育程度,受到教益的心靈集合體,是一個被具體分化而又有機結合的統一整體;這個集合體是對我們“自主”意識的總的概括,總的把握。自我是随着我們認識的發展而随之發展的,是自我學習的過程;它不同于中央處理器和系統軟件是相對穩定的;在不同的時段可以存在不同的集合,存在不同的自我,如存在感情沖動型的自我,理智型的自我。幼年時的自我與成人時的自我是不同的。

自我自身是不能獨自形成具體的心理現象,具體的意識活動;但它随時随地都在支配、調節和協助我們的心理活動,意識活動。自我本身是相對穩定的,但自我支配下的心理信息卻具有較強的變化能力,變化的速度極快,在刹那間。

我們對事物的熟悉性,熟悉的印象也是存在于這樣的集合體中;關于熟悉性存在的問題,作者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呈作過很多種假設,最終,是讓它在自我這裡安了家。有的學者認為:熟悉性應該存儲于記憶腔中,作者也有此認為;不過,為何某些記憶信息被我自己想到時我們也會感陌生呢?(這實質在于自我中的熟悉性,熟悉的印象在很長時間的擱置後被模糊了,自我不能确認真實的記憶信息了,可能回想一會兒又将記得了)。

夢這種心理活動的場景是零碎的,跳躍的和非邏輯的;其内涵或主觀卻是有線索的,有程序的,是連貫的,是一個統一體;因為我們的自我是統一的,是同一的整體,它們是難以分開并不可分開的;隻不過此時自我的自主能力還比較偏弱而已(我們在夢中是能夠體會得到的)。在夢中的心理活動是我們内心的真實的想法,是我們真實的心态;這是與我們的性格,品性相适宜的。

2.此時的自我本身是沒有覺知性的,我們難以感覺到,意識到它的存在,它本身是無意識的。不過,它卻可以對意識,無意識進行審視,進行覺知(對意識直接地覺知,對無意識間接地覺知);也就是說,它具有 “感覺到”,“意識到”的功能,特性(這特性不是意識本身,“意識到”不同于“意識”,“意識到”是感覺到,注意到這特性;意識是一種心理現象,心理活動,正如無意識也是一種心理現象,心理活動一樣;意識具有意識到的特性,無意識不具有意識到的特性),自我是覺知者,它可以對别的事物,對象進行覺知,能夠感覺到,意識到事物的存在,對象的存在。這時的自我如同在黑暗中觀察有光亮的事物一樣,我們對自我本身是感覺不到,意識不到的,而自我卻能夠覺知到,看到别的事物;意識的心理活動如同恒星一樣閃閃發光,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如黑洞一樣,我們“什麼也不知道”。

此時,有的讀者難以信服:此時的自我(自己)是無意識的,而它又能夠感覺到,意識到别的事物,對象?難道“我”這個主體是無意識的,而又去感知有意識或者具有覺知性的事物?對!如此“我”才隐藏于心理活動的背後,讓心理活動能夠正常地運行,不然,在我們的大腦中将同時出現兩個心理活動。“我”是無意識的主體,當心理活動正在運行時,心理活動占用了它(“我”——自主心神或自我)的時間和空間,它也就隐藏于心理活動之中,是心理活動的主體。當心理活動休整時,它又以無意識的身份從心理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反省的主體,成為支配行動的主體,成為提取記憶信息的主體。“我”不能成為有意識的,不然,大腦中将同時出現兩個心理活動,心理信息也就沒有存在下去的意義了,同時,“我”也沒有神秘可言了,而人類也早已認識“我”了。“我”的目标、欲望太多,太亂,或出現相對或相反的想法,也将讓自我自相矛盾而自動解體。“我”也不能非得是意識的(不然,我又如何去面對無意識);誰說“我”非得是意識的不可?雖然“我”是無意識的,但是“我”所具有感覺到,意識到的功能和特性讓人們猜測“我”也是意識的(猜測“我”的本性是意識的,實際上是人們把“我”給省略掉了)。

我們在評定某種心理活動是意識的還是無意識時,我們是處于覺知的意識狀态之下的。自我也是在這種覺知狀态下的存在。不過,此時的自我具有“感覺到”,“意識到”的功能,它可以對意識,無意識進行審視,進行感知。

3.自我有着強烈的自主能力,能動作用;自我是心理活動的支配者,是意識的組織者和統治者。此時的自我能夠發出神經沖動,無意識地發出神經沖動;最終發出行動,支配我們的四肢運動,如舉手(無意識地支配);它能支配我們觀察外界事物的動态,如搖頭(無意識地支配);它能提取記憶信息,能支撐“内省”的心理活動,它是空間想象的支配者,它是我們心理活動的組織者、調節者和支配者。

4.自我的發展

自我是習慣、經驗與欲望的有機集合體;是不同性質的品性、人格,修養水平的集合體。實際上,在不同的時段可以存在着不同的集合,存在不同的自我,如存在感情沖動的自我,理智的自我;也可以存在 “父母”、“成人”和“兒童”這三種心理形态,它們的相互作用使人變成不同的“角色”;使人從一種人格形态戲劇性地轉變成另一種人格形态。……自我有它的形成和發展,有它的變化程序和過程,這些都是在覺知狀态中完成的。

自我本身也存在核心自我和情景性自我之分。核心自我就是我們的人格和品性,就是我們的欲望和經驗;它是随着我們認識的發展而發展的,是随着我們的教育狀态和受到教益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這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過程。核心自我是通過教育和學習得來的,也包括我們先天存在的生物基礎(感覺通過先天性心意産生感受)和自然的趨利避害等特性。核心自我是情景性自我的基礎,是形成情景性自我的前提;情景性自我是在核心自我的基礎上受到外在情景的作用或影響而出現的,是派生性的自我;如具有管束、嚴厲、命令的父母型自我,具有理智、冷靜、成熟的成人型自我和具有沖動、偏執、情緒化的兒童型自我。

……自我是相對穩定的,同時又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從短期看,它是相對穩定的;從長遠來看它是随着人的認識的發展而發展。在特定時間,它是随着情景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形成情景性自我,隻不過這是暫時的。

5.關于内省形成的情況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我們在觀察外界事物時的情況就知道。當我們無意識地把頭向左偏時,我們觀察到了那棵黃果樹;當我們無意識地把頭向右偏時,我們觀察到了那棟剛建好的樓房;當我們在注意,知覺一事物時,總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我們去觀察,支配着我們去觀察那一事物,這個支配力量就是無載體的自我。

在“内省”裡,當我們回憶,并注意過去的往事時,我們的回憶,注意的行為是受無載體的自我無意識地支配的;當我們在觀察我們的空間想象時,我們的觀察是無意識的,是無載體的自我支配的。……這種程序完全同于我們觀察外界事物,注意外部世界的情形;也就是說,意識中的注意行為與内省的過程(包括心理活動本身)是同一心理程序;隻不過意識中的(對象不同而已)注意是以知覺為載體,而内省中的心理現象是以心覺為載體罷了。

内省是存在的,那麼,内省的主體隻能是自我;也就是說,内省這種自我觀察的主體是無載體的自我;正如此,内省才顯得神秘莫測,才有一個高人在背後策劃,指點。

6.作者曾經有個想法是:自我是不存在的,它是心理整體的自我反饋;說白了它就是心理本身或者是心理的影子或者錯覺;後來證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

自我是對整個心理的總的把握,是我們對能夠“感覺到”,“意識到”的功能的總體把握;但是,它不是心理的全部,是心理活動的一部分,是處于核心的,處于中樞的那一部分,是心理活動的支配者和調控者。

作為獨自的自我本身是不能形成具體的心理活動的,不能形成具體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不能形成具體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雖然它随時随地都在協助我們的心理活動,意識活動。自我雖然起着支配的地位,由于時間太短,或者它隐藏于心理活動的背後,常常被人們省略掉了,這是人們沒有注意到它才給省略掉了;實際上,它已經溶入到了我們的心理活動之中,溶入到了我們的意識之中,無意識之中。

在我們的心理活動中,意識是主要的心理形式,它占有較大的比例;雖然無意識存在的機會比較多,但是,由于它存在的時間偏短,緻使它傷失了心理的主導地位;自我本來是心理活動的核心,是心理活動的組織者和支配者,由于它沒有載體而讓我們難以感覺到,意識到。

第五節 感受

提到感受,人們總覺得它神秘莫測,難以把握,感覺茫然而不知所措。感受指的是我們内心的體驗,是心靈的體會,回味;我們能親身體驗到,感覺到它的存在。在《現代西方心靈哲學》(作者:高新民、武漢出版社)中的描述:“感受也有不同于感覺的地方,如不能定位,不直接依賴于感受器,有愉快和不愉快這些特定的性性”。所謂不能定位指的是感受沒有方向性,沒有部位的區分;不知從何而來。在教育家康德·烏申斯基那裡,感受是一種感知,是我們體驗到的對表象(感覺)的一種反應。

感受一詞在心理學中是難以找到的,這也是傳統心理學最容易忽視的地方;人們常常很會注意那些顯而易見的東西,這也正是感受難以進入心理領域的一個原因。當然,在有些時候感受的活動空間是被其它的心理現象給強行占去了,比如被感覺強行占去了。

在哲學裡是存在感受性的概念的;感受性不同于感受,感受是在感受性基礎上産生并發展的。感受性的存在主要是指感覺形成後在我們内心産生的體驗和體會;我們看到紅色的感受性是不同于看到綠色的感受性的,也是不同于疼痛的感受性的,也是不同于白糖甜味的感受性的;它們是互不解釋而獨自發展的。不同的感覺的感受性是不同的,它們的體驗也各有千秋。在感受性的基礎上産生的感受——即給予我們的體驗或體會的滋味是千差萬别;有良好的感受讓我們心花怒放,也有痛苦的感受讓我們悲痛欲絕。感受是感覺形成之後在我們心裡留下的體驗、體會;按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正感受和負感受兩種。由于隻存在這僅有的兩種感受形式,最終決定了情感世界的兩種極性:歡快與痛苦,正義與邪惡,喜與悲,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

疼痛是一種負感覺,它将形成相應的負感受讓我們心理難受,讓我們心潮澎湃;也可能讓我們對他人産生更為強烈的敵意。糖是一種正感覺,它讓我們心理安逸,好受,這可能讓我們不會在意他人的過錯;糖也是小孩子特别喜歡的,因為它給他們帶來舒适。

感受不同于感覺,它們是兩回事,隻不過感受是在感覺存在之後存在的(請參閱“感受”一章)。感受是一種體驗,體會,一種能夠影響到心意地位,影響到我們心态,情緒的心理現象。

第六節 心意地位

地位在宇宙中大量存在,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中迅速繁殖;特别是在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中迅速擴延;在心意學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它的身影。人内心發出的籮筐式心意(需要、目的、動機、欲望)、證明性心意(判斷、猜測),行動心意、非行動心意,地程心意、非地程心意,真意、假意……都存在心意地位。什麼是心意地位?它有什麼特性?來源于何處?心意地位是怎樣運動,發展的?心意地位在心意中起到什麼作用?這是讀者們時常提到的問題。

心意地位是客觀存在的,它不随人的主觀意願而轉移。心意地位是指心意(我們内心發出的意願、需要、目标、判斷、猜測等命題,想法)本身固有的,隐藏于心意内部的能量,力量(心意地位的高低體現于心意在人們心中的位置狀況)或者指人内心發出心意時的強度。前者是從本體論的角度來說的,從本質上對心意進行叙述;它由人的教育狀态,修養水平來決定,由人的人格和品性來決定;心意的不同指心意本身固有的能量的不同,力量的不同。後者是從實際生活中予描述,心意地位表現在心意發出時的強弱程度;心意隻有通過有意識地發出,産生言語和行動,才能被人們所感知,覺察,才能被人們所認識;同時,心意發出時的強弱程度是唯一能度量心意地位高低的心理尺碼;心意地位隐藏于心意内部,我們看不見,摸不着,它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它象“萬有引力”每時每刻都在牽引着我們去遠航。此時此刻,讀者或許還有疑慮,難以信服心意地位的客觀存在;在此,作者将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不同的心意的地位高低不同體現于:

(1)不同的心意(需要、欲望)希望得到滿足的程度不同。

(2)不同的心意(問題、事件)體現出的重要性不同。

(3)不同的心意(欲望、目标、動機)支配行動的力量大小不同。

(4)不同的心意(需要、欲望、目标)産生的情緒強弱程度不同。

(5)不同的心意(欲望、動機)滿足時的迫切程度不同。

(6)不同的心意(問題、事件)體現出的價值和意義大小不同。

心意地位與心理信息相結合(當然也包括作為載體的知覺,心覺)形成了心意,形成了人們内心的欲望,需要。沒有了心意地位的存在,心意隻有平坦而無立體感的涵義,内容(心理信息),心意也沒有了力量;欲望沒有了強烈程度;目标沒有了重要性。

自我與心理信息、知覺、心覺、感受、心意地位一道是構成意識,心理活動的基本成分或元素。在心理的成分或元素中:

第七節 意識成分的特點

1.在意識成分中,除了心意地位不能單獨存在外,知覺、心覺、感受、心理信息、自我都能獨自存在和發展:

知覺的獨自存在,如我們看到的房子、汽車、樹林、公園。

心覺的獨自存在,如當我回想起老家的那棵黃角樹時。

感受的獨自存在是随着感覺的産生而産生,我們有着這樣的體驗。

心理信息的單獨存在是客觀存在的,而我們能夠感覺到心理信息的單獨存在卻是在刹那間,如靈感的産生,暗示的形成。

心意地位不能單獨存在,它依附于心理信息并為其供給能量。

2.知覺、心覺、感受都存在覺知性,它們單獨存在的時間都比較長,這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品賞。

心意地位、心理信息和自我都沒有覺知性,我們不能夠直接地感覺到,意識到它們,同時,它們獨自地也不能長時間地存在。心意地位隻有與心理信息相結合才能夠存在,并最終形成心意;心理信息與心意地位之間的關系就像物體的質與量一樣。當心理信息沒有了心意地位,它也僅僅隻是内容,含義而已,沒有立體感。所以說,心意首先是心理信息,當心理信息有了地位,有了能量和力量之後才成其為心意。所以說,心意地位對心理信息的協作決定了心意的形成。

3.在意識元素中,由于不同的元素自身的特點不同,那麼,它在意識(心理)的組合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

(1)知覺和心覺,它們沒有自主能力,也沒有心理能量,不過,它們卻具有獨特的覺知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它們作為意識,心理活動的載體或者工具,主要是作為心理信息的載體或者工具是再适合不過了。

(2)感受,自身沒有自主能力,自己具有的覺知性又較差,這使得它作為載體也不行,作為“大腦中樞”也不可以;還好,它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或者說“絕招”,它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靠自身來為意識,心理活動增添色彩,提供心理能量,讓我們的世界不在單調,沉悶。

(3)心理信息沒有覺知性,又沒有自主能力,這使得它作為載體也不行,作為“大腦中樞”也不行,它又沒有自己的特長,好象一無是處;可是,心理信息變化莫測,是隐形的“殺手”它是自我的手臂,專為自我服務,是自我的表達途徑。

(4)心意地位沒有覺知性,又沒有自主能力,這使得它作為載體也不行,作為“大腦中樞”也不可以,它又沒有自己的特長,好象一無是處;可是,它專為心理信息提供能量,提供動力,這是直接的動力;它是聯系感受與心理信息的橋梁,是動力的橋梁;它是專門支撐心意在我們心中的份量大小和位置高低的。

(5)自我有着強有力的自主能力和能動作用,同時又不具有覺知性,是無意識的;它能作為意識,心理活動的主體或“大腦中樞”真是上帝的安排。

自我是心理活動的主體,它是通過心理信息來表達的;由于心理信息是無意識的,最終隻有通過知覺和心覺作為載體來運載;由于知覺和心覺具有天然的覺知性讓我們知道了心理信息的存在,最終也知道了自我的目的所在。

……所以說,自我是心理、意識的主體,支配者;心理信息是自我需要表達的意思,是自我表達的途徑,心理信息是為自我服務的無意識;知覺、心覺是心理、意識的載體或工具;感受為心理、意識提供色彩;心意地位為心理、意識(主要是心意)提供能量和動力。

意識是心理信息有了以知覺、心覺作為載體之後才确立的。自我是心理活動,意識活動的主體,核心;知覺、心覺是對心理信息起載體的作用或者創組的作用,如此才确定了意識的存在 ,這是心理在絕大多數時的情況(通常情況)。感覺的單獨出現可以确定意識是存在的;知覺與感受的出現也是可以确定意識是存在的;心覺的出現還是可以确定意識是存在的,隻不過這種情況極少罷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