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16 06:55:46

江蘇泰州戴南鎮雙沐村人的一間舊屋前,來人遇見了這個有名的男人,他看起來跟一個普通的農民沒有任何區别,四十年前卻是整個雙沐村的榮耀,是十裡八鄉有名的天才少年!

男子名叫劉漢清,16歲就考進了名校,現在居然蝸居在自家破屋子裡。

“你覺得這樣的日子能過嗎?”這人問道。

他笑笑:“我覺得還行吧,其實我又不出門,又不需要養孩子,花不了多少錢的。”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1

他的确不太出門,除了日常吃喝沒有什麼别的花銷,但是他也沒有收入。

“那你想過要找一個工作嗎?”

面對這個問題,劉漢清幾乎沒有猶豫:“不想!那太浪費時間了。”

從天才少年到如今的破落戶,劉漢清究竟經曆了什麼?

少年天才

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劉漢清已經五十幾歲了,自從他大學肄業後,他就沒有參加過工作,也沒有做過農活。

是不是劉漢清沒有工作的能力呢?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2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并非如此。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劉漢清就已經考入了名校,如果能夠順利畢業,在那個大學生算得上是高級人才的年代,他是不可能沒有工作的。

但是由于劉漢清對本專業的學習不花心思,以至于完全無法通過考試,所以他沒能畢業。

而且劉漢清之所以對本專業的學習毫無興趣,是因為他沉迷于數論研究。

他一心想要在數論上有所建樹,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依然沒有成功。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3

劉漢清是江蘇人,1964年,他出生于江蘇泰州戴南鎮的一個小村莊。

他從小就顯得比别的孩子更聰明,記憶力也非常好,父母對他寄予厚望。

劉漢清非常喜歡學習,當時由于特殊的時期,學習條件并不好,但是他總是能抓住任何機會,如饑似渴地吸收着各種知識。

1980年,16歲的劉漢清參加了當年的高考,而且他考出了398.5的優秀成績,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

哈工大是建國後首批進入“211”和“985”的大學之一。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4

我國有許多航天工業的人才都來自哈工大的培養。

劉漢清16歲就能考入這樣的大學,可以說是前途無量。

父親挺直了腰杆,用扁擔扛起他的行李送他上學。

家人和村民們都為劉漢清感到驕傲,當他離開時,全村人敲鑼打鼓地歡送。

那時候每當提起劉漢清,即便是并不熟悉的村民,都感覺到與有榮焉。

他們都以為,待劉漢清學成畢業必然會走上光明的前途。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5

劉漢清當時是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同學們還親切地稱呼他為“老疙瘩”,這是東北地區的方言,意思是家中最小的那個孩子。

劉漢清學習的專業是材料類專業,雖然也是理工科,但是與研究數學沒什麼關系。

就讀之初,劉漢清也希望自己在畢業後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大一大二時學習成績雖然不是頂尖,但也一直處于班上的中上遊。

如果一切正常地發展下去,那麼劉漢清會順利畢業,分配工作,結婚生子,不過他的人生在大三時出現了重大轉折。

讀書時,劉漢清除了看專業書籍也會接觸到許多其他種類的書籍。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6

一天,他看到了一篇名為《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

這篇文章的主角是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這篇文章早在1978年就首次發表在《人民文學》雜志上,當劉漢清看到的時候,已經是在首發幾年後了。

這篇文章以充滿欽佩和激動的筆觸,描寫了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過程。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著名的未解難題之一,目前這個猜想最接近的成果就是陳景潤在艱苦的條件下證明的(1 2)。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7

毫無疑問,陳景潤在這一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當年他的成就甚至在全國上下都掀起了一股數論熱潮。

很多對數論稍有研究的人在陳景潤的鼓勵下都加入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大軍,其中包括大量的民間科學家。

那個時候新建如雪片般飛向中科院數學研究所,這些信件大都是關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

在那之後10多年,研究所裡收到了數量龐大的論文,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沒有一篇能夠證明(1 1)。

當劉漢清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這股數論熱潮已經開始降溫,但是他仍然深受其影響。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8

他不管不顧地投入到數論知識中,在學習中他發現自己知道了真正熱愛的事,在别人眼中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成為他無盡的動力。

對于數論的興趣在他心目中很快就超越了一切,劉漢清在學校的圖書館,把相關書籍全部借來詳細閱讀,他在自己心中立下了一個宏大的志願:要成為一個比陳景潤更優秀的數學家!

後來他曾經跟人提起,在那段時間,他甯願不吃不喝不睡也要把時間花在數論上,甚至每天隻睡兩個小時。他覺得如果不把時間花在數論上,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和精力。

夢想起航

此時劉漢清處于一種非常矛盾的狀态,一方面他廢寝忘食地投入學習,另一方面他又荒廢了自己的學業。

他對數論投以無與倫比的熱情,對于自己原先的專業不屑一顧。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9

他完全忽略了想要畢業,他必須通過本專業的考試,而不是數論考試。

或者說就算他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他也并沒有把它當回事,因為這一切對他而言都不重要。

當然劉漢清的專業成績急劇下降,根本無法通過任何一門考試。

班主任老師和輔導員因為此事多次找他談話,他們希望劉漢清能夠為将來做些打算。

即便是想要研究數論,也應該拿到本專業的文憑,要不然就連工作和收入都成問題,還拿什麼去進行研究呢?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10

但是劉漢清對老師們的話如同耳旁風,他甚至厭煩老師們對他的勸導。

即便因為挂科太多而降級,他也沒有對此事有任何的重視。

老師們萬分焦急,他們不願失去這樣一個人才要知道,在當時的中國,一個名牌大學的大學畢業生是可以為祖國建設做出許多貢獻的,所以他們也為劉漢清想了另外一個方案。

老師們提出,既然他如此熱愛數論,那麼就讓他轉到82級的數學專業繼續學習。

但是劉漢清卻拒絕了這個建議,因為他認為這個專業主要是以培養數學老師為目的,但他隻是想專心研究數論。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11

其實他完全不把能不能拿到大學畢業證放在心裡,他隻想把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全部都投入數論研究。

最終劉漢清沒能從哈工大順利畢業,他隻得到了肄業證書。

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劉漢清一如既往地沒放在心裡。

因為沒有拿到畢業證,所以他自然也不會被安排工作,劉漢清帶着自己的行李回到了家鄉。

這樣歸來的劉漢清,讓家人和鄉親們大失所望。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12

家人們不明白為什麼劉漢清會拿不到畢業證書,鄉親們的閑言碎語也陸陸續續地傳入他耳中。

這些對他并不是沒有影響,他曾經也因為這些事而消沉過一個月。

但是很快,他就将自己的全副心思都投入了數論中。

此後劉漢清既沒有去找工作,也沒有在家中務農,他像在學校裡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入了數論研究。

在他的房間裡有大落大落的草稿紙,還有各種各樣的數學書。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13

很快,村民們都知道劉漢清是埋頭在家中搞研究,說不定總有一天能搞出了不起的成就。

不過随着時間的流逝,劉漢清一無所獲。

一轉眼30多年過去了,他除了在家中研究數論以外,沒有從事過任何工作,也沒有自己掙過錢。

很快鄉親們就在背地裡議論,說他精神有問題,是不是學傻了成了個瘋子?

曾經有個刀具廠向劉漢清提出邀請,想讓他在廠裡工作,但是他覺得這份工作與數論研究沒有關系,而且工作環境過于嘈雜,會影響他思考問題,所以拒絕了。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14

鄉鎮領導也曾經提出,雖然劉漢清沒有從大學畢業,但是以他的基礎知識來教授小學應該沒有問題,所以想聘用他為當地的小學教師。

但是劉漢清同樣拒絕了,因為這個教師崗位并不是教授數學的。

因為長時間的在家研究,所以很多人認為劉漢清應該寫出了不少論文,但實際上他的第1篇論文直到1989年才完成,而這也是他唯一的一篇數論研究論文。

完成這篇論文後,劉漢清也想要找到途徑發表,但是由于他沒有任何學術背景,所以這也成為一個難題。

他聯系上了自己的同學劉國營,劉國營正在美國留學,他非常樂意幫助劉漢清。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15

當時網絡在國内還沒有普及,于是劉國營便先幫劉漢清将論文翻譯成英文,然後将這篇論文放到網絡上,請教其他數學專家。

與劉漢清的想象不同,這篇論文并沒有掀起任何水花。

沒有人對其中的推論進行贊賞,在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有三、四個人回複。

其中一位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他是數學系的博士,這位先生指出了劉漢清這篇論文中的一個錯誤。

這本來是非常好的一個交流機會,同學們也曾經将這個疑問轉告劉漢清。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16

劉漢清對此進行了反駁,但是并沒有找到這位博士生進行溝通和交流。

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沒有了下文。

劉漢清也考慮過,把自己的論文送到國内數學專家的手中,請對方進行審核和判斷。

潘承彪教授是當時著名的數學家,他和他的哥哥潘承洞曾經合著過一本《哥德巴赫猜想》,這本書是全世界第一本全面系統論述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專著。

他對哥德巴赫猜想有着很深的了解和研究,如果劉漢清的論文能夠得到他的認可,無疑是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17

另一位同學幫忙将劉漢清的論文送到了潘教授手中,不過這一次同樣沒有激起任何水花。

潘教授指出,在劉漢清的論文中有一處未經論證,因為這一點,在此之後的所有内容都無所依靠,沒有實際意義。

由這一點可以看出,其實劉漢清的基礎較為薄弱,當時在他讀大學時,校方領導為了保住他的學業,還曾經邀請數學系的老師來和他進行交流,試圖在這方面給予他幫助和支持。

這位老師當時就提出,劉漢清在數學推論的方式上存在一些問題,不過他似乎并沒有試圖改進。

盡管沒有得到數學家的認同,但是劉漢清仍然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了數論。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18

他也沒有去就這些數學家提出異議的地方,進行深入研究,因為他覺得這些地方的内容是不必論證的。

當然,不同的數學家或者專業機構,可能會對同一篇論文有不同的見解,所以劉漢清繼續把自己的論文投向了一些權威的數學期刊,例如《中國數學》、《數學通論》等。

不過,結局都一樣,他的投稿被退回,并沒有得到權威的認可。

選擇

劉漢清一直把陳景潤當做榜樣,他也希望自己能比陳景潤做得更好。

但實際上,在面對權威的質疑時,劉漢清的做法和陳景潤完全不同,那麼陳景潤是怎麼做的呢?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19

早在1965年,陳景潤已經完成了關于(1 2)最重要的證明。

但是他提出的解答太長太複雜,稿子多達200多頁,他也沒有得到認可,更别提發表論文。

更糟糕的是,當時的政治局面非常混亂,陳景潤身陷其中幾乎無法自保,但是他仍然在見縫插針地修改論文。

在此後7年内,他數次進行修改,以換得相關人士的認可,一直到1973年陳景潤的論文才正式發表。

作為一個科學家,陳景潤認為數學最重要的就是證明,而且是要絕對精準與嚴格的證明。如果沒有這個,那麼所有的論文都隻是空中樓。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20

就像印度的數學天才拉馬努金,他沒有什麼學術背景,但是他擁有無與倫比的天賦,他曾經推導出不少重要的數學公式。

後來他用自己所有的精力在做他不喜歡做的事——證明。

劉漢清與他們都不一樣,他一直不太在意論證的過程。

盡管論文一再被拒,他既沒有想過要去踏踏實實論證,也沒有放棄數論,仍然在不停地研究。

随着年紀漸長,再加上常年用腦過度,劉漢清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失眠心悸已經是常事,更嚴重的進一步發展為焦慮。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21

劉漢清的同學到興化戴南看望他

為了調養身體,劉漢清在10多年前停止研究數論。

自從劉漢清離開學校以後,他就沒有從事過一份正式工作,當然他也沒有固定的收入,幾年前,村領導将他劃入了低保戶,每個月能領到400元的補貼。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就考入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如今卻成為低保戶。

他的那些同學大都已經成為行業精英或者是專家,這件事說起來令人唏噓感歎,但是劉漢清自己并不以為意。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22

他并不像很多痛苦的追夢人,相反他覺得這幾十年自己過得還算不錯,因為他一直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至于經濟問題,他也不怎麼在意,他覺得自己足不出戶,天天在家裡搞研究,也花不了什麼錢。

最近兩年,劉漢清再次開始自己的數論研究。

其實别說是在民間,就是在正常的學術圈中,同樣有許多科學家窮其一生也未能取得突破性成就。

這一點大多數科學家在邁入這一行之前就已經心知肚明,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耗盡一生去追尋真理。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23

在科學這片一望無垠的海洋中,能夠站在無數前輩的肩頭取得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

劉漢清的事一經曝光,就引來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讨論。

有些人認為他純粹是在浪費時間,有些人認為他這樣追尋夢想的人值得尊敬;還有些人認為他就像是傳說中的誇父一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在有些迂腐。

不管社會上怎麼看,像劉漢清這樣,拼盡全力去追逐夢想的人還是值得尊敬的。

隻是在追逐自己的夢想之前,他并沒有做好準備。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24

即便是陳景潤也沒有一開始就向哥德巴赫猜想發起挑戰,他先在其他方面做出了研究成果,才開始挑戰這個世界超級難題。

劉漢清卻在學術研究上沒有做好任何準備,就一頭紮進了最難的猜想裡,他缺乏嚴謹的學術訓練和基本功,也缺乏學術界的支持。

而且不管如何追逐夢想,自己基本的生活也應該得到保障。

盡管劉漢清說他花不了多少錢,但實際上這許多年來都是他的父母以自己微薄的收入在養活他。

作為一個成年人,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追逐夢想,是不是有點過于難堪了呢?

勵志56歲媽媽又考上博士了(終身研究一個數學公式)25

有夢想當然是好事,如果能夠在放開手腳去追夢之前,先做好準備,那麼在逐夢之路上就會如虎添翼。

反之,僅憑一腔熱血就一頭紮入深不見底的科學研究,也許就隻能落得“偏執”二字。

結語

搞科學研究必須要有“偏執”的精神,才能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但是如果隻有這兩個字,也是搞不出什麼成就來的。

-完-

編輯丨書書

參考資料
  1. 文摘報:《癡迷數論的“孩子”》
  2. 新華每日電訊:《“數學癡漢”劉漢清:少年天才30多年前名校肄業,回村鑽研數論,如今靠低保度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