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出
《遇見茯茶》合集中
紀福華的作品
《茯茶—華夏民族精神的寫照》
有誰能相信,在一個溝壑縱橫、峁塬錯落、黃土深厚200米以上的地方,從來沒有栽過一棵茶樹,卻有着千年以上的制茶史、綿延600年的磚茶歲月,并且此茶成為封建王朝的官府茶、貢茶,遊牧人不可或缺的生命茶。這到底是怎樣一個神奇的地方? 竟然産生出如此魅力的茶呢?
這個地方就是被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名副其實的“中國茯茶之都”泾陽縣;魅力茶就是泾陽茯茶。
泾陽宋出散茶,明做磚茶,巍巍600年茯磚茶史,威震四方,風靡絲路。古往今來,從關中到隴西的“老秦人”,做茶如壘牆築城,夯紮有矩,炒茶燒磚,莫不如此。
泾陽茯磚茶屬黑茶類,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堪稱發酵茶始祖。唯有泾陽才能發出金花的茯茶。
金花是泾陽茯茶獨有的胎記或指紋。全國一千多種茶品中,唯泾陽茯磚茶品中生長繁殖有一種有益曲黴菌——“金花菌”。
在漫長的集散、加工、制作歲月中,茶商在不經意情況下,偶爾發現加工之茶中長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黃色星狀斑點”茶商們稱其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發酵中生長繁殖、代謝作用,極大地改變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質,從而形成了茯茶獨有的風格。茶商們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總結、完善制作工藝、定型,形成了泾陽獨有的茯磚茶。
泾陽位于秦嶺北,位處關中腹地,是南茶北上必經之地。官茶到泾,另行檢做,制成茯磚茶後,才沿絲綢之路銷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亞各國,遂形成加工制作輸運中心樞紐。
制作茯磚茶最早原料來自陝西、四川,由于後期消費需求猛增,陝西、四川原料以無法滿足加工需求,才引進湖南的黑毛茶作為茯磚茶的原料。那些借水路而來的湘、鄂、贛及巴蜀勝地的毛茶或半發酵茶等原料,經過夏秋的充分發育,茶葉肥厚翠綠,宛如待嫁村姑,光鮮動人。滿含着江南的鐘靈毓秀、日月精華,北上泾陽,與來自溝壑山川、黃陵宗土之氣融合,茶葉也就越發的有精氣神了。
從1368年開始,在泾陽就有了傳統的茯磚茶制作。千百年來,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陽茯磚茶制作技術引進到泾陽之外去,均未成功。如同晏子使楚時講的故事:有人想把淮南的橘樹移栽到淮北,就隻能結又小又苦的枳。
泾陽是曆史上唯一的茯茶加工基地,茯磚茶能在泾陽築制延續近千年,自然有其曆史的必然。 據品級和傳統貿易對象茯茶分為貢茶、商茶、官茶。清代,茶葉延續明代之制,為政府實行專賣的商品,一般人不能随意販運。産茶地區生産的茶葉,除少數優質茶葉作為“貢茶”上貢外,還分“商茶”和“官茶”。
“商茶”由茶商向政府請引後,從茶區運銷各地或輸往國外,茶引一道,準運茶一百斤,每引征銀稅若幹。
“官茶”由政府委派官員招茶商領引納課後,從茶區販運到陝甘等地,交售給官府的茶馬司,然後由茶馬司将茶葉與西北等地少數民族交易馬匹。
按《明史茶法》所載隆慶年間規定,每引茶100斤納稅銀0.38兩,外可帶附茶14斤。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家曾以茶葉加工地離原料地偏遠,運輸成本高而令泾陽茯磚茶轉由湖南安化生産。幾十年間,雖然反複試驗,終因地貌環境和加工技術等原因,茶的生産始終不盡如人意——既沒有泾陽茯磚茶的形,綻放泾陽茯茶特有的金花,又沒有泾陽茯磚茶的神,品不出泾陽茯茶的厚道、醇厚、地道。
如今,老一輩重拾泾陽茯磚茶并傳承晚輩,使古老的茯磚茶煥發青春。現如今,拍電影,演小品,講故事,"申遺"作文,好一派人人誇茯茶、家家做"秦磚"的熱鬧景象。
在泾陽茯茶小鎮景區恢複了茯茶生産傳統工藝,并且鼓勵商戶推出茯茶酒、茯茶面、茯茶雞等一系列衍生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此外,小鎮景區内相繼建成茯茶手築體驗館、茯茶博物館,有數十家茯茶企業建立生産基地,以茯茶為核心的産業鍊條不斷壯大,也惠及了景區周邊農村人口。
與泾陽茯茶處久了,仿佛面對着一道禅,甚至是一尊打坐的佛,外觀像陝西漢子——方方正正,大氣磅礴,粗犷豪邁,規整有矩,樸實厚重。細品又有内秀,那一片片金花,許是他參悟了天地經綸,寫下的《磚書》。分明是泾陽茯茶的心經,必須靜下心來,把茯茶和自己的心一起浸泡,慢慢地品讀,直到靈魂升華。
“茯茶”是暗喻,也是明喻——作為出類拔萃的茶,它不正是華夏民族精神的寫照嗎?
凡本平台所有作品,均擁有版權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泾陽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