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風聲鶴唳退避三舍成語典故

風聲鶴唳退避三舍成語典故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18 20:35:38

中國曆史上,但凡一提到以少勝多的戰例,一般都會提到這幾個著名戰役,按曆史順序分别是巨廘之戰,2萬打40萬,官渡之戰,2萬打10多萬,赤壁之戰,5萬打20多萬,但最牛的,還是淝水之戰,以8萬打97萬,這個兵力的比例,後來的李世民以3500人打對方10萬似乎可以一比,但規模之大,淝水之戰,實在大了去了。

今天要講的這個成語,就出自這個戰役。

風聲鶴唳退避三舍成語典故(風聲鶴唳)1

(淝水之戰形勢圖)

西晉滅亡之後,北方大部統一為前秦王朝,皇帝叫苻堅,這位大神有大才,自稱大秦天王,滅前燕、前涼及代國等小國,最終統一中國北方。這時候的中國南方是東晉王朝。大緻的地理位置是占有今漢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也就是說,北方是前秦,南方是東晉,南北對峙,看誰更厲害。(中國曆史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畢竟中國的領土面積太大了,以古老的統治方法能統一好久實在是個不容易的事兒。)

東晉呢,晉武帝當時主政(中國曆史上,但凡最終谥号為“武”的,都是強硬派),晉武帝自然也強硬,他主張堅決抵抗。于是派将軍謝石、謝玄等率兵八萬沿淮河往西,迎擊秦軍,還派了将軍胡彬率水軍五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唉,跟北面的兵力相比,都不好意提。

秦軍前鋒攻占壽陽時,胡彬所部水軍還在半路,得知壽陽失守,退守硖石。沒多久就被秦軍給包圍了,胡彬困守硖石,糧食用盡,處境十分艱難,于是寫信請謝石增援,結果信使被秦軍抓獲,一看書信,苻堅大喜,認為晉軍兵力很少,又沒有糧食吃,應該抓緊進攻,于是把主力留在項城(就是現在的河南項城),帶了八千騎兵趕到壽陽增援,苻堅先派尚書朱序到晉軍勸降,朱序是誰,其實就是原來東晉防守襄陽的将領,襄陽失守時被俘,心裡正不服呢,不僅不勸降,反而把秦軍的底細說了個底掉,給晉軍建議說,現在他們的那近百萬的兵還在路上,如果都到了,根本沒辦法打,應該趁他們還沒有到,先滅了前鋒再說。

謝石、謝玄接受建議,夜襲秦軍大營,秦軍抵擋不住,主将梁成戰死,五萬秦兵大潰,搶渡淮水,淹死一萬五千餘人。晉軍乘勝追擊,一舉推至淝水東岸,與秦兵隔河對峙。這時候苻堅登上壽陽城頭,望見東晉軍隊布陣嚴整,心中暗暗吃驚,又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都是埋伏的晉兵,不由連連感歎:“此亦勁敵澗謂弱也”。其實山上有兵嗎,沒有,就是草木,晚上被人偷襲後,心裡還沒緩過來的原因吧,再說,那時候沒有望遠鏡,看不清楚,所以苻堅心裡先怯了。這就是後來說的“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退避三舍成語典故(風聲鶴唳)2

雙方對戰,總不能隔河相望吧,于是晉軍将領謝玄派人對苻堅的弟弟苻融說,這樣吧,你把軍隊稍微後撤一點,讓出一塊地方,讓我們渡過淝水,打個你死我活!此時秦軍諸将都認為不能讓晉軍渡河,但符堅卻堅持說:我們先退一點,等到晉軍兵馬渡河至一半時突然襲擊(截擊半渡,本是很好的殺敵辦法,可是用錯地方了。),我們這麼多人,一舉就滅掉他們了。于是就讓苻融指揮秦軍後撤。誰想到,先前的失敗導緻秦軍驚魂未定,這一開撤,秦軍以為前鋒被打敗了,頓時大亂,于是跑啊,逃命啊,攔都攔不住。此時晉軍以精銳八千渡過淝水,左沖右突,猛烈追擊,符堅身中流箭,苻融因為是元師,想阻止士後逃跑,也因為逃跑的人太多了,擠倒了苻融騎的馬,晉軍趕上來把他殺了,死主帥的秦軍更沒了主心骨,晉軍趁勢掩殺,大獲全勝。

風聲鶴唳退避三舍成語典故(風聲鶴唳)3

所謂兵敗如山倒,秦軍在潰退途中,丢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奔逃之中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于是更加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逃逃停停之中,又被掩殺,再加餓死逃走,等到逃回洛陽,近100萬秦兵隻餘下10萬左右。這就是“風聲鶴唳(念li)”的來曆。

一場大戰,戰前戰後,土地面積的影響如下圖:

風聲鶴唳退避三舍成語典故(風聲鶴唳)4

(淝水之戰前後的軍事分界線)

現在我們用這兩個成語時,一般“草木皆兵”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慌時,遇風吹草動就疑神疑鬼的樣子;而“風聲鶴唳”來形容人極度恐慌導緻自相驚擾的狀況。

(成語裡的故事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