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深圳女王節

深圳女王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21 04:14:15

深圳女王節?又到三八國際婦女節但是看大街小巷和網絡上的廣告,你會發現這個節日似乎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改名了,改成了“女神節”、“女王節”就連3月7日的“女生節”好像都比“婦女節”三個字喊得響亮一些,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深圳女王節?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深圳女王節(深觀察滿大街女神節)1

深圳女王節

又到三八國際婦女節。但是看大街小巷和網絡上的廣告,你會發現這個節日似乎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改名了,改成了“女神節”、“女王節”。就連3月7日的“女生節”好像都比“婦女節”三個字喊得響亮一些。

有不少人已經注意到近年來婦女節的消費主義傾向,因而呼籲不要讓婦女節變成消費節。但是要保持婦女節的嚴肅屬性,似乎不宜把闆子打向商家。首先,節日的消費主義傾向不止體現在婦女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也常被貼上消費主義的标簽。

我們都生活在日益發達的市場經濟中,每個人都享受着消費文化帶來的舒适與便利,因此不能對消費主義過于上綱上線,仿佛自己還過着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一樣。與其責怪消費文化的無孔不入,不如反思為什麼這些節日難以保持自身原有的魅力。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反而是消費主義拯救了一些節日。正因為有商家打折促銷、裝扮節日氛圍,人們才意識到原來還有這麼個節日。如果沒有這些積極的商家,這些節日或許隻會更冷落。

回到婦女節的話題。為什麼在堂堂正正的三八國際婦女節這一天,“女神節”、“女王節”之類的替代性稱呼居然能反客為主,而“婦女節”這三個字竟遭嫌棄?不能簡單地歸之于商家太“狡猾”,而要從受衆心理角度進行分析。因為商家也是在迎合消費者,從他們的選擇更能看出群體心理的變化。

問題首先出在“婦女”這兩個字上。“婦女”一詞,古已有之。“處子曰女,适人曰婦。”未婚女子為“女”,已婚女子為“婦”,婦女泛指女性。《史記》記載劉邦進入關中之後,“财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杜甫詩:“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可以說,婦女原本是一個很中性的詞。

但是在現代漢語中,“婦女”逐漸吸附了一些負面的潛在含義。在一般人的感覺裡,婦女不再是“婦” “女”的含義,而更像是“已為人婦的女性”的意思。人們通常使用的詞包括“家庭婦女”、“農村婦女”、“中年婦女”、“保護婦女兒童”,大都帶有底層、弱勢的含義。2017年,“88年中年婦女”這個梗在網上走紅,除了“中年”與“88年”搭配形成的反差之外,“婦女”也是一個因素。

2007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張曉梅提交提案建議将“三八婦女節”更名為“三八女人(性)節”。張曉梅就認為,在現代人的普遍認識裡,“婦女”是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女人,有知識的年輕女性多不會用“婦女”代指自己。

不過在語言的競争中,無論“女人節”還是“女性節”都沒有赢得市場,脫穎而出的反而是“女神節”、“女王節”。那麼我們能否順應潮流,用“女神節”、“女王節”來替代“婦女節”呢?答案很明顯,不可以。

“女神”、“女王”雖然使用越來越廣泛,但難登大雅之堂,缺乏嚴肅性。有人還認為,“女神”、“女王”反映出對女性的物欲化傾向:“女神”、“女王”雖然看起來高高在上,但男人隻要花錢就能買得她們的芳心。

“女人節”、“女性節”其實也有隐患。比如在校女生基本不會自稱“女人”,因為在一些語境裡,“女人”這個詞也有一些暧昧色彩。“女性節”一詞的确更中性,但一旦推廣開來,說不定這個“性”字也會被居心不良的人亂做文章。

許多人要撓頭了,為什麼一個節日名稱搞得這麼複雜?其實詞語選擇的困境也是曆史上女性社會地位的一種反映。曆史上,女性的故事大多是由他人代言的,是他人在稱呼女性、描述女性,以緻至今都沒有一個約定俗成、涵蓋面廣、完全中性的女性對自我的稱呼。

其實我們應該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既然“婦女節”已經是廣泛使用的書面用語,何不既來之則安之?名詞不變,難道含義就不能變嗎?如果越來越多獨立、自主的新女性理直氣壯地過婦女節,也許“婦女”一詞的弱勢含義也許就會逐漸淡化以至消失。别忘了,“土豪”這個曾經的貶義詞在網絡文化的淘洗下,迅速就變成了中性詞。我們需要一個契機,讓“婦女”好聽起來、新潮起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