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6 10:47:25

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德育的意義?城中村農民子女教育問題、外賣小哥的生存現狀、城市公廁如何改進等,這些貌似與高考毫不相關的民生問題,在上海市吳淞中學現已成為衆多高中生踴躍參與的“研究性學習”課題——,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德育的意義?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德育的意義(研究性學習德育滲透新路徑)1

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城中村農民子女教育問題、外賣小哥的生存現狀、城市公廁如何改進等,這些貌似與高考毫不相關的民生問題,在上海市吳淞中學現已成為衆多高中生踴躍參與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如何防止學生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上海市吳淞中學的對策是,結合相關“研究性學習”項目與課程,創造各種機會與條件,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社會調查與公益活動。

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不僅力争讓學生獲得知識、找得方法、提高能力,更關注學習過程中的價值觀滲透——将德育滲透于學習的全過程,在參與和體驗中提升學生的社會擔當與責任意識。

為什麼學校不能隻關注學生的智商

城中村農民子女教育問題,城市停車場、地鐵公廁、智能快遞櫃的使用現狀及改善等,都是吳淞中學學生調研的熱點。如果不是參加座談會、閱讀他們的課題報告,很難想象課業繁忙的高中學生會主動參與這麼多社會問題調研。

“2018年8月初,我參加了在南京大學舉辦的全國高中生模拟兩會活動。我們小組提交了《關于農民農權益改善的提案》,關注的是生活在城市角落的外來務工人員。”穿着藍白校服的鄭雅芝現在就讀高二年級,看起來貌似那種不谙世事的城市清純女孩。

她說:“在加入模拟兩會社團前,我從來沒有注意到大都市中也存在這樣一類群體。甚至可以說,由于生活安逸,我從未關注過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暑假我們去崇明等地做了‘農民農子女教育的現狀’實地調研……我覺得恰恰是這些被人們所遺忘的群體需要獲得更多關注和幫助。”她慢條斯理地講起去上海郊區走訪菜農的經曆,真摯坦誠的語氣不禁令人動容。

上海市吳淞中學校長張哲人補充說,鼓勵學生關注社會問題,提高社會責任感,是學校整體辦學思路的一部分。現在有一個令人痛心的現象,就是許多高智商、學業優秀的高中生進入大學之後,卻成為了為人诟病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為此,我們不僅要反思高等教育,還應當追溯高中教育,是不是隻講競争沒有講合作,是不是隻在意智力培養而很少提社會擔當?在我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常是行業精英,那麼讓學生模拟一下人大代表寫議案、政協委員寫提案的過程,也是一種能夠體現社會參與、責任擔當的實踐過程。

吳淞中學政治教師趙樹利承擔了許多學生研究性課題的指導工作,他認為,我國高中德育中存在的教學方法陳舊、活動方式單一、成效不明顯等問題,已經人所共知。更應引起注意的是,學生身上的一些非智力問題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他剛參加工作時經曆的一件事,至今難以忘懷。當時他所帶班級的一名學生,特别在意自己的考試排名,嫉妒心超強,眼裡容不下“沙子”,課後常常找碴兒,與成績比自己好的同學争吵。這讓他想到:德育不能隻在課堂上講,教育也不應隻關注學生的智力問題。

“研究性學習”如何實現德育滲透

為了促進文科教學,2016年吳淞中學改造了26間小教室,成立了人文類研究型課程基地“觀瀾書院”。目前書院有28位導師、26間工作室、32門課程。所有的工作室都實現了個性化布置,顯示出濃濃的人文氣息。

相關研究性學習課題及相關課程,近年來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拓展内容。以“觀瀾書院”作為平台,與學生走班制的選修課程、社團課程相結合,學校鼓勵學生從身邊事物出發,選擇貼近生活并且自己感興趣或者擅長的領域進行研究。貼近自身生活、立足本地文化、力争有益于社會進步,是吳淞中學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基本底色。

鄭雅芝小組之所以選定郊區農民子女教育問題,緣起自小組中一名學生的初中同學家長有好多在郊區種菜……有相近經曆的董寅初、周奕迅還參與了“關于上海農民農回流現狀分析及改進措施”課題研究。

上海市第33屆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得主——高三年級的邱閱與邢潤傑兩位同學則将目光聚焦在有關“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上海老字号食品品牌的線上營銷狀況研究”。他們關注:上海的老字号食品品牌有哪些?品牌營銷與影響力的情況如何?在新媒體時代下其營銷轉型的可行途徑是什麼?他們對上海市50家老字号食品品牌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調研,發放近千份問卷,與老字号實體店的顧客與員工進行多次深度訪談,針對以前運營情況與現在進行對比分析,并最終給出了信息時代振興老字号食品品牌的建議。

2018年,吳淞中學有百餘名學生參與了60餘項研究性學習課題。在年終展示活動中,《關于上海中小學教師男女比例失調對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影響》的主題提案在校内外引起很大反響,還有一些課題形成了較為完整深入的研究報告,包括:《上海外賣小哥生存現狀調查研究》《網約工權益保障灰色地帶的調查與研究》《上海“帶癌生存”的群體愈後生活狀況調查與研究》,等等。

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社會實踐,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培養了他們公共參與和責任擔當意識。參與“加強公廁建設、提倡公廁文明的實踐調查”課題研究的高二女生姚君瑤自言,從初拟課題、實地考察、撰寫報告,到參加比賽,從中受益很多。自己從一個對公共問題一無所知,隻關注學習和個人生活,甚至很少看電視新聞節目的學生,成長為一個關注社會、關心時事的社會公民,并深切地感受到個人對于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責任。她說:“沒有這個經曆,就沒有現在善于發現、熱愛思考的我;沒有這個經曆,就沒有現在遇事冷靜、沉着處理問題的我;沒有這個經曆,就沒有現在積極參與活動、熱心幫助他人的我……”

課題與課程及個性化學習的深度融合

在吳淞中學研究性學習課題開展之初,也有家長擔心,高中生學習這麼緊張,哪有時間進行課外研究?如果影響孩子學習實在是得不償失!近年來,家長的态度變了,因為親身見證了孩子學業能力與品德的變化。

高二學生周煜恒參與“利用風幕原理及液體蒸發制冷的空調傘設計”課題研究,研究持續近9個月,在課題老師耐心細緻的指導下,空調傘設計獲得了第14屆中國青少年創造力大賽全國總決賽金獎。後參加第33屆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獲得青少年組金獎。談及研究的過程,周煜恒并沒有提到占用多少時間,而是說:“高中時期的課題研究是對緊張學習的一種調劑,能讓我們把理論知識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動腦又動手,真正使我們得到全面的提高和發展。”他還開心地說:“開學典禮上,王威琪院士還親自為我頒獎,無比自豪。”

在學生開展課題研究之前,學校已經開設了相關課程,作為知識鋪墊,比如,趙樹利老師的“模拟政協實踐論壇”課程、“JA經濟學模拟坊”課程,樓宇老師的“模拟聯合國”課程,周聞天老師的“中學生社會實踐及調查方法”課程等,都很受學生歡迎,學有餘力的學生選修這些課程後,也有了一定的知識與方法作為課題研究基礎。

研究性學習過程基本上是“學生自主、教師輔助”:學生自主選題或者小組“頭腦風暴”初步拟定研究課題,與相關教師讨論或者在小組中論證之後,學生自主在圖書館或者網站收集整理資料,接下來進行實地考查、撰寫調研報告——或者制訂設計方案、進行手工制作等。每個星期彙總資料與課題指導教師共同探讨,然後聽取教師建議,進行改進。這個過程對于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大有裨益。

目前吳淞中學教師都達成一種共識,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并非獨出心裁或者多此一舉,它文理兼顧,不拘一格,其實踐推進與學生的綜合素質息息相關,與高考改革的理念、綜合素質評價的考核指标等不謀而合。也能體現課程建設從“标準化”走向“個性化”的過程。很多研究性課程與社團就是為滿足學生個性發展而設置的,比如,喜愛本土文化的學生可以參與江南文化社團,選修“多彩江南”課程,喜愛文學的學生可以參加文學社團,選修“美文賞讀”等課程。

實踐證明,以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為契機,可以幫助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寓德育于各項生動活潑的活動載體中,獲取親身體驗,逐步達到道德升華,于無痕中滲透德育,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精神,有效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合作意識及責任擔當精神。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30日第4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