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味精起源于什麼時候?味精誰都知道,但知道它學名“谷氨酸鈉”的人不多至于味精的由來,是怎麼出現的?那就更鮮為人知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現在的味精起源于什麼時候?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味精誰都知道,但知道它學名“谷氨酸鈉”的人不多。至于味精的由來,是怎麼出現的?那就更鮮為人知了。
味精的誕生其實是近代的事情,才百餘年。跟其他其他調料一樣,味精的發現也是偶然。講個故事:
1908年的一天,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池田菊苗化學教授,正吃着妻子準備的可口菜飯。他發現湯的味道特别鮮美,用小勺攪動幾下,發現碗中隻不過是一些海帶和幾片黃瓜。“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産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海帶裡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離開飯桌,又鑽進了實驗室裡。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地研究。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裡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這個發現發表之後,立即被一個叫鈴木三郎的日本商人看上,他放棄了當時從海帶中提取碘的計劃,轉而開始了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的計劃。于是這位商人就和池田菊苗一拍即合,開始了“味精”的提煉。終于有一天,一種叫“味之素”的産品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商店裡面世了,廣告詞是這樣寫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沒有想到的是,味精一下就被流傳使用開,最終變成了家喻戶曉的調味品。
這種“味之素”很快也傳進了中國和周邊國家。中國有一個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家,這個化學家出于好奇就開始研究這種“味之素”,很快便發現這是谷氨酸鈉。吳蘊初發現這個秘密後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又發明了生産谷氨酸鈉的方法:是從小麥麸皮(面筋)中提取,因為其含量據說達40%。具體方法就是用34%的鹽酸水解面筋,得到一種黑色水解物,再進行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最後可以得到白色純淨的谷氨酸。這還沒有完,最後一步是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進行反應,再濃縮烘幹,最後得到谷氨酸鈉。
吳蘊初的這種方法是純粹的化學方法,他把味之素叫做味精。他也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發明水解法生産味精的人。雖然我對味精不感冒,但是對于科學家的知識能力還是很佩服的。1923年,吳蘊初創立了上海天廚味精廠,生産“佛手牌”味精。這是最早的國産味精。佛手牌後來竟然打進美國市場,這使吳蘊初獲得了“味精大王”的稱号。
沒想到味精有這樣的故事。我們現在看到市場上的味精種類繁多。完全是由于一次巧合。但是味精食用需要注意,過高的溫度會産生焦谷氨酸鈉,這個對人體是不健康的。所以炒菜時候最後再使用味精比較安全。另外炒菜不能成堆放味精,也是不健康的做法。
我是七七,我在學習做飯,但更喜歡做飯背後的故事,歡迎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