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過年為啥吃餃子的來曆

過年為啥吃餃子的來曆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10 17:55:58

過年為啥吃餃子的來曆?餃子是我國曆史悠久、南北通食的一種食品,在冬至和春節期間,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那麼你們想知道餃子的來曆嗎?餃子至今已有一兩千年的曆史了,而且與醫學有不解的因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過年為啥吃餃子的來曆?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過年為啥吃餃子的來曆(餃子的來曆)1

過年為啥吃餃子的來曆

餃子是我國曆史悠久、南北通食的一種食品,在冬至和春節期間,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那麼你們想知道餃子的來曆嗎?餃子至今已有一兩千年的曆史了,而且與醫學有不解的因緣。

古時候,人們一般在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前将餃子包好,待到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正月初一的伊始,也是辭舊迎新之時,吃餃子取“更歲交子”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财進寶”之意。另外,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餃子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再以鮮肉、蘿蔔或韭菜、姜、蔥、蒜、香菜加鹽切碎,拌以佐料為餃子餡,包成後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似耳,食品獨特,百食不厭。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東漢末年,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采衆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河南鄧州人,良醫名揚全國,口碑皆好,後朝廷封為長沙太守;因社會動亂,盜匪肆虐,戰亂紛飛,百姓有病難醫,張太守經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一生為官清廉,但不滿于當時東漢王朝的政治腐敗和官場黑暗,憤然告老還鄉。

當張仲景回鄉途經家鄉河南南陽白河岸邊時,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張仲景回到鄧州老家,求醫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挂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鄧州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療傷。張仲景的藥湯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姜蔥蒜等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複,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嬌耳”、“餃子”或扁食。從此鄉裡人與後人就模仿制作,以後漸漸形成習俗,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餃子,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1800多年的曆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紮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做“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着餃子,心裡仍記挂着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着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鄧州人止今把餃子稱作扁食,扁食在冬至這一天是家家戶戶的必有食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