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第12章及解讀

論語第12章及解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7 01:41:19

論語第12章及解讀?1.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論語第12章及解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論語第12章及解讀(文光讀論語第八章總結)1

論語第12章及解讀

1.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放棄權位,去除欲望,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實就在六個字“存天理,去人欲。”德高之人能夠分辨天理,明确人欲,無德之人不明天理,混淆人欲,颠倒是非。我們學習儒家思想,修德養身,避免成為那颠倒是非之人。

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笃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這句話可分為兩部分看,“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這是第一部分,孔子通具體化的講解,分析了禮的作用。之前講禮的時候就曾說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不隻是現代人所理解的禮貌、禮儀那麼簡單,而是要通過禮的形式教化人,感染人,形成人性向善的環境氛圍,從而起到消除法律的作用。由此可見,這“禮”的意義非常大。下一部分,“君子笃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這裡的君子代指國君或者說是上級領導。處上位之人最容易帶動下層風氣,上位人士親愛家族,則人人效慕,上位人士不忘舊人,則人人感念老友。這裡主要說社會風氣的帶動問題,世界上永遠是跟風行事的人多,跟風的人未必真有那麼高的品德,但是主導思想那麼做,他也很自然就那麼做了。

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儒家思想告誡我們,對于生命、生存要持珍惜的态度。著名科幻小說《三體》中曾有這樣一段話:生存本來是一種幸運,可是你們人類卻把它當成理所當然。誠可戒之。

4.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笾豆之事,則有司存。”

“君子”一詞在春秋時期,不賦予于其道德意義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像孟敬子這樣有着穩定産業不愁吃穿的最高領導者。人一旦成為了這樣的“君子”,就要注意自己的态度、神情與言詞,修德正心才是重要的事,不要過分去插手本該由下屬做的具體事務,下屬往往比你更了解實際情況。

5.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曾子的這段話,是講學習的道理。“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 ”并不是自己懂得比别人多,就不需要請教别人,任何人都有他擅長的領域,自己在人家擅長的領域未必比人家知道得多。“有若無,實若虛”是要人保持謙虛的态度,不是要人假裝虛僞。“犯而不校”之前孔子曾說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有時别人會觸犯到自己,如果不是什麼傷害實際利益的事,能不能忍住不發怒,這很考驗自身的修養。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托孤重任能否做好,需要人一心為公,不觊觎權力,同時又要鞠躬盡瘁,将國家之事像自己的事情一樣妥善做好,能做這樣也就是儒家所說的“存天理,去人欲了。”絕對稱得上君子了。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士,是春秋時期封建貴族最下一層,是有資格管事、任事之意,所以“士”通“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句話是曾子的名言,任何事情要想做出成就,必然要付出毅力,生活中一些躺平理論,教你輕松成功的說詞都是騙人的雞湯。這裡“毅”字包含了辛苦的付出與持續的時間,努力與堅持是在這個世界生存的最基本的道理,一切成就都是在此基礎上建成的,如果有人抛棄這個基礎,那他必将一步步地腐爛下去,直到死亡。将“努力與堅持”做為基礎,在此之上才會涉及到仁,一個人不願付出努力,不願長期付出努力,他所謂的愛心,所謂的善良,都隻不過是虛僞的逃避與内心的軟弱,這不是“仁”甚至連善良都算不上。

8.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人到生命的最後還能内心暢通歡樂,沒有任何遺憾與不甘,這就是成功了,人一生到底活得如何,就看他晚年是否能做到内心無愧,安泰平和。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之前講過,儒家學問就是修身修德之學,注重人的内心品質的提升。儒家講的王道,是要求作為領導者的君子以德率民,正所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衆星共之。”儒家思想中理想的領導者,應該是道德完美且賦有智慧的人,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做到“仁”。仁德的君子能夠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危險,能夠感知常人所理解不了的道理,他想要拯救人民當然隻能利導,循循誘之,有時候講道理是講不清的,沒準還會起反作用。

10.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看到認為窮就有理的人,要小心了,他要搞事情了,要出亂了。看到有人揭露别人,逼迫别人太緊的情況,也要小心了,因為不會有人坐以待斃,肯定也要搞事情,要出亂了。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與人分享是一份喜悅,也是一份修養。學會一個知識,然後分享給大家,自己也會對知識理解得更透徹,也會得到更多的反饋,從而更多地助力自己。

12.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做事時要去掉多餘的雜念,既然選擇了這樣,就要專注于所做之事本身,至于結果如何,天命自有安排,不是我們應該去想的。

13.子曰:“笃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生活中有些人會覺得讀書無用或學習無用,這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從學習之初就沒看重自己所學的道理,不能切實去執行,當然沒用。學習完道理要靈活運用,但是前提是要有深入的理解,對所學的東西沒有理解,根本毫無感覺,就不會持續精進,久而久之立場也會變來變去,這就沒能做到守死善道。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在世時善于發表對于政事的見解,同時孔子也知道亂發表意見的壞處,今天這段話恐怕也是想告誡弟子,不要為了批評而批評,發表意見一定要考慮到人家所處的實際情況,不要輕易謀其政,使自己成為一個淺薄的人。

15.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從《論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音樂傳統,可惜很多古典音樂都沒能傳承下來,每個亂世的來臨,都伴随着禮崩樂壞,丢失了很多文化傳承,這是我們如今要避免的問題。

16.子曰:“狂而不直,侗(tóng)而不願,悾(kōng)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認不清自己的這種狀況,說到底是志向不明确,沒有明确的志向就難有持續不斷的堅持,遇事就會出現投機心理,往往被貪心所左右,做出令人驚訝的出格之事。

1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有些道理,要切身施行,沒有施行過,隻是言語之學而已,并非真正學到,這就是“不及”。我們學習呢,要恐懼的地方正在于此,不要以為聽明白就能做明白,“聽明白了”這是學習陷阱,會誤導自己對于自己的判斷。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人要修身養德,将眼界放高,身懷責任,将心思才能放在大事業上,而不是與人計較私利。其功名偉大,其人格巍巍乎!如山般屹立不倒。

19.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從堯的事迹來看,堯完完全全做到了效法天道,向天學習,摒除私欲,所以孔子的評價“唯天唯大,唯堯則之”很中肯。後世的女皇武則天,也是破除常理,直法天道,才取此稱号。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守好自身發展,專注于修身養德,賢者自然被你吸引,賢士自然願為你所用,你也自然可以治國平天下。

2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實幹派的普遍特點,就是自己生活節儉,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就是這種特點的體現。能做到這樣,孔子的評論是沒有什麼可挑剔批評的了,能做到這樣,也就可以算是偉大人物了。

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探讨,讓我們一起來品讀《論語》一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魅力,增強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