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文物的活化利用

文物的活化利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7 17:25:35

文物的活化利用?作者:王清雷近日,在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的回信中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希望同志們堅持正确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為發展文博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做出新貢獻”筆者認真學習書記的回信,收獲很大下面,我從音樂考古學的角度,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文物的活化利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文物的活化利用(從音樂考古談創新展覽展示)1

文物的活化利用

作者:王清雷

近日,在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的回信中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希望同志們堅持正确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為發展文博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做出新貢獻。”筆者認真學習書記的回信,收獲很大。下面,我從音樂考古學的角度,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從目前的音樂考古發現來看,出土的樂器類音樂文物包括膜鳴樂器如陶鼓、鼍鼓等,體鳴樂器如編鐘、編磬等,氣鳴樂器如笛、埙等,弦鳴樂器如瑟、琴等。這些種類繁多、音色豐富多彩的出土樂器就是當時音樂的物化形式,是當時音樂文化最直接的載體,有些出土樂器甚至可以填補中國音樂史乃至世界音樂史的空白。

例如賈湖骨笛,目前出土有40餘支,其時代距今9000年至7500年。測音數據與試奏表明,賈湖骨笛的音高準确,能夠演奏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有關專家使用出土的M511∶4号笛試奏了《沂蒙山小調》《趕牲靈》《梁祝》等樂曲。《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專業版)指出:“即使将賈湖骨笛置于音樂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其樂器性能也并不遜色。這遠遠超出了當今音樂家對史前音樂文化所有可能的猜想……賈湖骨笛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堪稱世界史前音樂文明史上最傑出的代表。”

又如陝西澄城劉家窪1号墓編磬,共計10件,其時代為春秋早期。在《探索發現》之《劉家窪考古記(五)》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由澄城劉家窪1号墓出土的編磬和編鐘文物原件合奏的樂曲《北京的金山上》,從而知道其音高标準完全符合當今十二平均律的音樂審美,令人驚歎不已!

再如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編鐘,其時代為戰國初期。這套編鐘不僅可以演奏五聲音階、七聲音階,竟然還可以演奏今天鋼琴上的半音階。1978年8月,曾侯乙墓考古隊聯合音樂學家使用曾侯乙編鐘原件試奏了《東方紅》《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浏陽河》《離騷》《楚商》《一路平安》《歡樂頌》《櫻花》和《國際歌》等中外名曲。美國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E·G·麥克倫高度贊譽曾侯乙編鐘:“曾侯鐘及其排列方法、命名系統和調律都顯示出‘結構’上的成熟……現今中國人知道了他們的祖先在公元前5世紀時在音樂方面已達到了如何驚人的高度,而且我們的世界教導我們所相信的東西是無法與這一成就相比的。”

試問,對于諸如此類震驚國人乃至世界、一次次刷新世人對中國和世界音樂文明史認知的重大音樂考古發現,我國廣大的人民群衆知道多少?世界上對這些重大的中國音樂考古發現又了解幾分?據筆者所知,即便是國内音樂學院或音樂系的學生對于這些重要的音樂考古發現都知之甚少,更遑論普通群衆了。

那麼,如何讓公衆知道這些填補空白的重要音樂考古發現呢?如何讓公衆真正了解這些音樂考古發現所蘊含的重大學術價值呢?的“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的指示,給我們提供了一把打開這一症結的金鑰匙。

目前,對于樂器類音樂文物的展陳,博物館的展示手段首先是用文物本身來呈現,然後再輔以文字、圖片、測音數據、聲音圖譜等平面材料,最佳手段就是文物的三維立體動态展示。但是,這些展示手段仍然僅僅是圍繞着樂器類音樂文物本身,而忽略了這些音樂文物都是當年用來演奏音樂的樂器這一功能屬性。所以,在樂器類音樂文物的展陳中,應該将創新點放在出土樂器聲音的展示上。尤為珍貴的是,有些樂器保存完好,還可以演奏古今中外的樂曲,如舞陽賈湖骨笛、婦好墓陶埙、襄汾陶寺北編鐘、澄城劉家窪編鐘與編磬、信陽楚墓編鐘、曾侯乙編鐘、海昏侯墓編鐘、章丘洛莊編鐘與編磬等。在遵守國家文物保護法與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建議全面推動樂器類音樂文物的“活化利用”。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是跨越國家、跨越種族的“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好語言與手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出土的編鐘和編磬實用器都是當時貴族在禮樂活動中使用過的樂器,其音階、音高、音色基本保留着曆史的原有樣貌,從而使我們可以聆聽到一千多年前或數千多年前、穿越時空的鐘磬和鳴的原聲。在博物館這種人流如織、摩肩接踵的公衆場合,讓廣大人民群衆在欣賞那些古代禮樂重器的同時,通過聆聽穿越時空的鐘磬和鳴的原聲音樂,真切地了解我國璀璨的古代音樂文化。由此,人民會由衷地贊歎于我國古代音樂文化在世界上獨領風騷的璀璨與輝煌,從而發自内心地建立起文化自信。

毋庸置疑,在博物館的樂器類音樂文物展陳方面,全面貫徹關于“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的回信精神,将是一片大有可為的新天地,為“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做出獨有的、新的貢獻。(王清雷)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