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精神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精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02 00:41:04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精神?作者:張 娜菊與重陽節的緊密聯系由來已久廣為傳頌的詩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就已透露出菊花是重陽節核心意象的事實在登高、賞菊、插茱萸等典型重陽節俗中,毫無疑問菊花占有一席之地古人以“菊”為核心發展出賞菊、詠菊、簪菊、飲菊花酒、吃菊花糕等一系列關于菊的重陽習俗盡管各朝代、各地重陽風俗各異,但對菊花的重視卻是較為一緻的,甚至重陽節有“菊花節”之稱這使得菊花成為透視重陽節日文化的一個重要話題,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精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精神(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1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精神

作者:張 娜

菊與重陽節的緊密聯系由來已久。廣為傳頌的詩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就已透露出菊花是重陽節核心意象的事實。在登高、賞菊、插茱萸等典型重陽節俗中,毫無疑問菊花占有一席之地。古人以“菊”為核心發展出賞菊、詠菊、簪菊、飲菊花酒、吃菊花糕等一系列關于菊的重陽習俗。盡管各朝代、各地重陽風俗各異,但對菊花的重視卻是較為一緻的,甚至重陽節有“菊花節”之稱。這使得菊花成為透視重陽節日文化的一個重要話題。

在雅俗共賞的互動文化模式中,從屈原、陶淵明等文人雅士開辟出的雅文化,到市井百姓所代代相承的節俗文化,菊文化的發展不僅為重陽節注入了文化品格,也使得重陽節開拓出更為豐富的文化意涵。

菊花酒為古時重陽“标配”

所謂“菊”,本字為“鞠”,根據郭璞的注釋“今之秋華菊”,則意為秋天開放的菊花。菊花的别名繁多,因早期野生菊花多為黃色、金色,常被喚作“黃華”、“黃英”、“黃蕊”、“黃钿”、“金英”、“金莖”、“金蕊”、“金钿”等,例如《禮記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黃華”,梁代蕭統《七契》曰“玉樹始落,金蕊初成”,蒲松齡《聊齋志異》中《黃英》篇以“黃英”來指菊花。

從重陽節俗的記載來說,自漢代起菊花就在重陽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西京雜記》記錄了飲菊花酒的習俗及其做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實際上,在重陽節宴會上飲用菊花酒早已是漢代以來的流行做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也有這個說法,“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飲宴”,杜公瞻對此注曰“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重陽節注重飲用菊花酒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有着内在的驅邪與保健理念。關于重陽節俗最廣泛流傳的一則傳說故事就保留了這種理念,《續齊諧記》載有“汝南恒景随費長房遊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

顯然,在民間文化心理中,菊花酒具有辟邪的功能,對于化解九九重陽的兇災具有重要作用。這在許多唐詩中都可以得到印證,如“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至唐宋時期,菊花的延年益壽的說法仍經久不衰,所謂“延年菊花酒”、“獻壽菊花杯”等詩句都意味着人們深信菊花的“延壽”作用。南宋《夢粱錄》更是聲稱“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重九之厄”,可見菊花同茱萸一起成為禳災延壽的重陽“标配”。

事實上,菊花所具有的藥用保健作用也得到藥物學家的認可,陶弘景《名醫别錄》指出菊花可“主治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神農本草經》稱“久服利血,輕身耐老延年”。“流中輕體,神仙食也”,食用菊花基本等同于服用太陽的精華,有益增長壽命,因此菊花也被稱之為“日精”、“更生”等,其反映出民間社會對于辟邪長壽的深切渴望,盡管随着後世的發展飲菊長生不老的色彩越來越淡,但飲用菊花酒的民俗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一種昭示重陽民俗心理的文化意象。

賞菊、食菊糕等習俗愈發興盛

在“此花開盡更無花”的蕭殺秋日,人們對怒放菊花的喜愛也體現在重陽節裡的簪菊、賞菊等民俗活動中。從晉代興起的簪菊之風到了唐代愈發興盛,據《辇下歲時記》載“九日宮掖間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白居易等詩人也描述了頭插菊花的盛景,“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齊安登高》)、“兩邊蓬鬓一時白,三處菊花同色黃”(《九日宴集》),可見從宮中到民間,人人以簪菊為時尚。這股重陽節以菊裝扮的風潮直到宋朝也未曾消退,《武林舊事重九》也記載了宋代臨安人“飲新酒,泛萸簪菊”的普遍風氣,可見菊花之于重陽裝扮的重要性。

此外,重陽賞菊亦是宋以後的例行民俗活動,随着菊花培育技術的發展,菊花的種類更加豐富繁多,《東京夢華錄》詳細記載了賞菊品種,“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者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品種的增多為人們賞菊增添了許多樂趣,到現在重陽節日欣賞姿态百異的菊花也是一項審美趣味無窮的活動。

至于吃菊,除了飲菊花酒,還可以将菊花做成重陽糕予以食用,有着補償登高心願、“步步高升”的寓意。基本來說,圍繞着菊花而開展的賞菊、飲菊、食菊糕等節俗到明代大緻定型,從中也可看出重陽節的菊花民俗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菊”成為重陽節的一個獨特而又鮮明的象征符号,被寄予着廣大民衆最樸素的消災、延壽、美麗、高升等民俗願望。就其文化層次而言,此為“菊”于廣闊的民俗世界所生長出來的民間文化,擁有着廣泛的民間基礎。

文人雅士賦予“菊”文化内涵

不過,“菊”之意涵并不止于此。作為一種古典文化意象,文人群體對“菊”的吟詠賦予其深遠的精神意義。傲霜而立、淩寒不凋的菊花往往被視為具有極其堅韌、頑強的品質,鐘會的《菊花賦》深情贊頌了菊花的五種美德,“黃華高懸,準天極也;純黃不雜,後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流中輕體,神仙食也”。

自古以來,菊花就在層出不窮的詩詞文章歌詠中成為一種君子精神的象征,因其所呈現的風骨、節氣也被賜予了“節華”、“傲霜”、“貞花”等名稱。從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從一開始就是以高潔的文化形象進入中國文化語境,先天性地帶有超脫的氣質,尤其是由于陶淵明對菊花的文學書寫更讓其具有了一種隐逸的特質。陶淵明對“菊”之喜愛,乃是一種根植于精神品格的推崇,他将菊花與閑居、重陽聯系在一起,所謂“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并以身體力行的隐逸生活來構建出精神王國的獨立性。不求名利、飲酒遣懷、與菊為伴的生活為“東籬菊”注入了曆久彌新的人文精神力量,并在與重陽節日的融合中呈現出雅俗互動的特點。

作為集中體現民間文化心理的節日文化,通過不斷吸收人文精神傳統将世俗性的節日與精神性的追求融為一體,特别體現在重陽節對高潔、隐逸文化意象“陶菊”的吸納。在重陽節,市井階層所流行的熱鬧的賞菊、簪菊、食菊等活動與文人雅士的詠菊并行不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籬菊”、“陶菊”的出現将重陽節的節俗品格推向了一個高峰,展示出重陽節隽永獨特的文化精神魅力。在後世流傳的詠菊作品中,可以看到重陽陶菊的審美意象反複出現,例如王昌齡的“茱萸插鬓花宜壽,翡翠橫钗舞作愁。滿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九日登高》),王勃的“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九日》),以及白居易的“霜蓬舊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黃。惆怅東籬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陽”(《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見贈》)等等,皆将陶潛東籬菊花作為核心意象表達,其呈現的乃是對“籬菊”所代表的悠然曠達人生的熱烈追求與渴望。進而言之,正是因為文人群體對重陽菊花的深刻挖掘及其所蘊含的高雅隐逸、堅貞不拔的文化象征的表達,才使得重陽節充滿着厚重的文化意味。“菊”既是一個節日的符号,也成為一種文化隐喻。

在現代社會,重陽辟邪的意圖越來越淡了,不過傳統的重陽菊花節俗并沒有就此消失。就南京來說,如今賞菊有了更多的去處,《金陵歲時記》所記載的“山後花農多以種菊為業,紫豔黃英,壟畝相望,遊人載菊而歸”的賞菊景象依然興盛。重陽菊花不僅集中體現着重陽節本身的民俗文化意涵,也凝聚着堅韌不朽的民族氣節與高潔淡泊的文化精神,對于現代人而言,對重陽菊花的文化體悟将激勵個體以菊比德、以菊明志,鍛造自我的内在精神與追求。而對重陽節日文化與菊花文化的重新審視、提倡,也将進一步促進重陽文化内涵的提升與現代發展。

(作者系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講師、“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研究員)

來源: 南京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