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中說:“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意思是說,求同存異的人才是智者,注意力總是專注于差異者是愚蠢的人。那麼,儒釋道的異同是什麼呢?
先說“儒”,儒這個字由“人”和“需”構成,也就是說,“儒家”研究人類的“需要”,儒家是最懂人性的。馬斯洛的五層需要理論如下:
儒家的“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是講得馬斯洛的“生理需求”層次,“吾之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治國平天下”就是“自我實現需求”。因此,儒家可以說是最懂人性。
“釋”就是佛家,“釋”就是“放下”(釋放),不執着,随緣,随遇而安。看破放下自在随緣念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世俗人孜孜以求的東西,佛家棄之如敝履。比如釋迦牟尼佛本來是王子,他放棄了三宮六院,放棄了廣廈千間,隻穿着一身衣服,帶着一個飯缽,就能雲遊天下。當代人之所以活得太累,就是因為放不下,就是因為想要的東西太多。
“道”是由“路”和“首”構成,也就是說,“道”研究的是頭腦的思路,這是一個隐喻,因為人在地球上活動,有道路的地方才能夠行走,頭腦中有思路,生活中才能夠順利做事。道家是極其高明的,講求順應天地自然。
總而言之,儒釋道都是引導人向善的正能量,佛家和道家往往有遁世的思想,而儒家是積極入世的。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就是國家的正統思想,儒釋道三者都是“教”,什麼是“教”?“教”就是“孝”的“文化”。“孝”就是順從“元老”和“智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