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端午節,一直以來都是中華名族傳統的節日。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端午傳說有哪些呢?其中以屈原的傳說最受到人們的關注,那麼各地有哪些有關屈原的傳說呢?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魚龍蝦蟹吃,人們紛紛往江裡扔飯團、倒雄黃酒。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
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為了防止其屍身被河中的魚蝦咬噬屈原,然後将粽子投入投入江中。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了。
紀念屈原說在所有民間傳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譚紹兵學者對這一說法進行了一系列論證。 黃榴丹也認為雖說法衆多,但紀念屈原說仍占主流地位。
當社會的發展,早已使得我們擺脫了對溫飽的擔憂之後,僅僅依靠舌尖上的享受,已經難以喚醒我們對傳統節日的關注。端午節,更應該和時代交彙,譜寫他在現代社會的嶄新意義。
端午節文化應該主動融入現代。做到古今結合,相互促進。端午文化主流是好的,但在民間也有一些不健康的習俗,确實需要挖掘和傳承好的一面,主動摒棄那些不健康的東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