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烙畫背後的文化?本報訊(記者尹小劍見習記者李振陽通訊員李梅胡譯丹)“烙畫葫蘆是用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将繪畫、烙畫及雕刻藝術融為一體,最需要的是耐心完成後的作品能夠永久保存、收藏,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2020年12月28日,息縣項店鎮任大寨村的葫蘆加工體驗館内,在天津榮大花卉首屆葫蘆文化藝術節上因創作京劇人物烙畫而獲得金獎的柴東升正在為村裡首批學習烙畫葫蘆的村民授課,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葫蘆烙畫背後的文化?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本報訊(記者尹小劍見習記者李振陽通訊員李梅胡譯丹)“烙畫葫蘆是用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将繪畫、烙畫及雕刻藝術融為一體,最需要的是耐心。完成後的作品能夠永久保存、收藏,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2020年12月28日,息縣項店鎮任大寨村的葫蘆加工體驗館内,在天津榮大花卉首屆葫蘆文化藝術節上因創作京劇人物烙畫而獲得金獎的柴東升正在為村裡首批學習烙畫葫蘆的村民授課。
“葫蘆與福祿一詞諧音,贈人葫蘆,就是送人吉祥。在工藝葫蘆上,烙上福祿壽、十二生肖這些圖畫,小小的葫蘆一下子就賦予了新生命。”柴東升說。
說起這些葫蘆的來源和為何發展葫蘆産業,離不開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吳建宇。
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發展,2019年吳建宇和任大寨村“兩委”幹部外出考察項目。偶然機遇,在山東聊城的葫蘆節上吳建宇發現了商機。通過多次考察調研,發現任大寨村的自然環境很适合種植葫蘆。任大寨村“兩委”經過商讨決定引進特色葫蘆種植産業,做拓寬村民增收渠道的探路者和引路人。
2020年4月份,吳建宇從網上訂購了一批葫蘆籽,試種了将近5畝的葫蘆。“葫蘆怕長蟲怕生病怕幹怕淹。必須保證旱能澆澇能排,有充分的人手照料。”回憶起種植葫蘆的過程,吳建宇說剛開始也遇到了不少困難。
如今,任大寨村第一批葫蘆種植試點喜獲豐收。葫蘆迎來豐收的同時,吳建宇四處打聽請來了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柴東升,發展葫蘆工藝品加工技術,提升葫蘆的價值。
随之,村裡開起了烙畫葫蘆培訓班,帶動更多的人在小葫蘆上做起大産業。
“經過清洗、晾幹、繪畫等一系列工序後,這些每個價值5元的小葫蘆可以賣到20元到幾千元不等的價格。”柴東升介紹說,“如果一畝地能夠遇到幾個品相好的、稀有的,那更是不得了,一個烙畫葫蘆甚至能夠賣到幾萬元的高價。”
“之前很喜歡畫畫,接觸過素描,但沒想到還能通過葫蘆去烙畫。”黃圍孜村夏莊組18歲的易雪燕慕名前來學習。易雪燕說:“現在通過學習又掌握了一門新技能,拓寬了就業門路。”如今通過一個多星期的學習,易雪燕已經能上手完成簡單的作品。
一方面通過流轉土地種植葫蘆,帶動當地産業發展;一方面發展葫蘆工藝品,通過先培訓、再就業的方式,積極吸納當地群衆就近就業。這就是任大寨村打造的“一條龍”式的葫蘆文化産業。
從種植到采收,再到工藝加工銷售,一條完整的産業鍊,就可以實現就業增收。一期試種下來,任大寨村“兩委”班子看到了小葫蘆帶來的可觀收益,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們在小葫蘆上尋找緻富路的信心。
“除了通過流動售貨車多渠道的線下售賣外,我們還開通了線上直播。下一步,我們想在葫蘆産業的基礎上開發鄉村旅遊,帶領村民共同緻富,過上好日子。”談到未來,吳建宇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