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5課?“鳥”和“烏”形近義聯,在字形上的差異就隻是那一點“點睛之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說文解字第15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鳥”和“烏”形近義聯,在字形上的差異就隻是那一點“點睛之筆”。
“鳥”是一個常用字。從構字形式上看,是一個象形字。“鳥”的字形演變軌迹為:
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就是一隻鳥的形象,圖畫的痕迹仍然十分明顯。《說文解字·鳥部》:“(鳥)長尾禽總名也。象形。鳥之足似匕,從匕。凡鳥之屬皆從鳥。”段注雲:“短尾曰隹,長尾名鳥。析言則然,渾言則不别也。”如果把鳥類再加細化,那麼,短尾的叫“隹(zhui)",長尾的叫”鳥“,如果籠統而言,則不加區别也。
“鳥”字一般用作其本義,但在古代,還有一些其他的用法。比如,用作星宿的名稱,“朱鳥”,非紅色之鳥,乃南方七宿之名也。《尚書·堯典》:“日中星鳥。“即指此也。也用作國名。《山海經》:”鹽長之國人鳥首,名曰鳥氏。”這個“鳥氏”,可能是遠古時代以鳥作圖騰的某個氏族部落的名稱。也作官名、蟲名等等,茲不贅述。
《水浒傳》中,“鳥”字常用來作“詈詞”,即罵人的話。如“花和尚倒拔垂楊柳”一回中:“智深先居中坐了,指着衆人道:你那夥鳥人,休要瞞灑家。你等都是什麼鳥人,來這裡戲弄灑家?”這裡,“鳥"讀diao。至少在唐代,就已經以“男陰”義而被運用了。此乃山東方言,“詈詞也”,意思較廣。凡是你看不慣、瞧不上、認為其惡心無恥、是垃圾等等,皆可稱“鳥(diao)"。此外,《水浒傳》裡還有以“撮鳥”罵人的,大緻義同于“鳥”、“鳥人”一類的話。《蕩寇志》第七十六回:”你們是哪裡來的撮鳥,敢來攪亂大王的道路?”
在《說文解字》中,“鳥”是部首字。“凡鳥之屬皆從鳥”。大凡漢字中有“鳥”作構件的都與“禽類”有關,如“鳳、鷹、莺、雞、鴨、鳴”等等。
再來看“烏”。從字形上看,“烏”較“鳥”隻是少了“一點”。我們來看看“烏”的字體演變軌迹:
“烏”在甲骨文中未見。其金文的字形仍然是一隻鳥的形态,于“鳥”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偪似。唯獨沒有了表示眼睛的那一“點”。《說文解字·烏部》:“(烏)孝鳥也。象形。孔子曰:‘烏,虧(讀wu,同‘于’)呼也。‘取其助氣,故以為烏呼。”許慎不僅“烏”的本義(孝鳥也),還說明了“烏”的假借用法,即孔子所謂的烏乃烏鳥舒氣自呼的聲音,故取其烏呼(嗚呼)之義,來借作“烏呼”之“烏”。為何把“烏”說成是“孝鳥”,段注也有說明,即“謂其反哺也”。段注并引《小爾雅》謂“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關于“點睛”之筆,段注亦謂“鳥字點睛,烏則不,以純黑故不見其睛也”。如此,我們就理解“烏”與“鳥"在筆劃上缺一“點”的原因所在。故“烏”的本義是烏鴉。
因為烏鴉純黑(據說近來有人發現白烏鴉,未見之也),故“烏”也引申作黑色。我們今天所說的“烏金(黑色的煤炭)”、“烏發”之“烏”,皆指黑色而言。在古漢語中,“烏”也借用為歎詞,相當于“嗚”。《漢書·晁錯傳》:“烏呼烏呼,戒之。”即用作歎詞。另外,“烏”還可以假借為介詞,用來引出動作行為的對象、處所等,這時,其用法相當于“於(wu)”字。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三足鳥,因以“烏”為太陽的代稱。古籍中有“曾參有孝德,三足鳥巢其冠”之言,亦此謂也。漢語中有很多詞語中含有“烏”,引申謂“沒有”一類的意思,如“烏角白馬(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化為烏有(變得沒有了)”等等。
《說文》中稱“凡烏之屬皆從烏”,可見,“烏”是一個部首字,但以“烏”為部首的字極少。比如“焉”,原本是指一種鳥,即“焉鳥”,黃色,出于江淮。象形。後來才被借作文言虛詞,漸失其本義。到如今,人們反而不知其本義,隻把它當成一個文言虛詞來使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知生,焉知死”、“心不在焉”、“語焉不詳”等,皆今天常用常見之熟語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