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小木
孩子們自帶探索精神。他們會安靜地蹲在一處,隻為了觀察螞蟻。路過一條河,他們能仔細觀察河面,根據每天不同的河水變化,得出與天氣有聯系的結論。
船過去後河面帶來的波浪,提到了“慣性”。孩子問什麼是“慣性”,因為騎着電瓶車,就用刹車,讓孩子感受“慣性”。令人意外的是,從電瓶車上下來,孩子開始奔跑,一會跑,一會停,快停下來時,嘴裡說着“媽媽,快看,我的慣性,我的慣性”。
孩子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讓人感到意外和感動。意大利哲學家皮耶羅·費魯奇,寫過一本《孩子是個哲學家》的書,借用他的書名想說,孩子們除了是天生的哲學家,也是天生的“科學家”。
面對小小“科學家”的十萬個為什麼,不是每一個問題我們都能給出解答。很多時候,孩子的提問,會觸及到我們的知識邊界。此時,帶孩子做個小小的實驗,比單純地給出答案,更有力量。
做什麼實驗?如何帶孩子做實驗?要如何設計?用實驗回答一兩個“為什麼”還行,多了就真的很考驗大人。這兩天發現,在這本《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裡,有孩子曾經問過的很多“為什麼”的答案,比如“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會結冰”“天為什麼是藍的”“飛機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這些問題,《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裡,都有答案。有解釋,不稀奇,畢竟現在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想要的信息。難的是,怎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孩子理解。所以《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令人感動的,不是它對知識的解釋,而是書中對知識原理,通過一個個簡單的實驗,讓知識變得好懂又立體的方式。
《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DK系列書,看名字已讓人有所期待。孩子翻開後,更是會沉浸其中。
《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裡提到,從小帶孩子做實驗,會給孩子帶來三方面的好處:
做實驗,能幫助孩子理解抽象概念。有時抽象概念理解起來,真的有些費力。但經過實驗的展示,抽象概念也能讓人秒懂。
《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裡,通過實驗,展示了這些概念:• 混合物• 力• 磁力• 摩擦力• ……
這些看起來有點枯燥的概念,通過生動的實驗,讓孩子有了具體的理解。
做實驗,還能讓孩子們變得有主見。孩子們太願意相信大人們說的話,但大人們所說的,一定是正确的嗎?并不一定。親自動手做做實驗,是驗證觀點的好方法。
做實驗,還能讓孩子們變得更有洞察力。說起做實驗,生于1823年的法國昆蟲學家、博物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堪稱孩子們做實驗的榜樣。法布爾能寫出《昆蟲記》,離不開他對昆蟲的細緻觀察,和對做實驗的熱愛。想驗證一個實驗,細緻的觀察少不了。孩子從小多做實驗,會有更深入的洞察力。
想帶孩子做實驗,挺考驗家長的知識儲備量。什麼樣的實驗适合孩子?怎樣的内容設計更合理?大人不會沒關系,書籍來幫忙。《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這本書适合3-8歲的孩子。書中的家庭小實驗,能讓大人省心不少。書中列舉的家庭小實驗,内容設計上,根據每頁的主題不同,而有所不同。實驗需要的材料比較常見,操作步驟對孩子來說,簡單易上手,同時安全性又有保障。
比如了解力與慣性,隻要幾枚硬币,和一張光滑的紙就夠了。感受靜電,隻要一個氣球就行了。
看到這些家庭小實驗,我家孩子躍躍欲試,恨不能立馬把書中提到的所有實驗,都操作一番。
跟着《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做實驗,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
巧探索,保持孩子内心的好奇心好奇心能讓一個人的眼裡有光。前幾天遇到一位退休老人,講起喜歡的新事物,用“手舞足蹈”來形容也不為過。他從小就對拆解各種電器很有興趣,總想知道裡面的構造是怎樣的,是如何運作的。
可以說,好奇心伴随着他長大、變老。就算現在退休了,對市面上新的産品,也很有興趣。好奇心,讓年齡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是天生的“好奇大王”。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在這本《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裡,能得到很大的滿足。
從目錄頁開始,翻翻頁的設計,開啟孩子們好奇心的大門
立體的内容設計,讓陌生的知識,點燃孩子們内心的好奇火苗
伴随着翻看書中的翻頁、立體内容,孩子的嘴裡發出的是停不下來的“哇”,這是好奇心被滿足的場景再現了吧。
如果說這些翻頁、立體的内容,直觀地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那麼,書中的“家庭小實驗”,就是帶領孩子走上親自探索的道路,讓好奇的火苗,燃燒得更旺。
快速制作冰激淩
起跳小紙片人
每一個家庭小實驗,對孩子來說,都是簡單易操作的。在做實驗的過程中,驗證書中提到的原理與知識。
《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裡的實驗,讓孩子踏上好奇心的探索之旅。
看優秀童書,讓知識活起來孩子們缺各種各樣的知識嗎?海量的知識擺在那裡,孩子們缺的不是知識,缺的是對知識的理解。
知識不理解,吸收太多,隻會造成大腦的消化不良。前段時間報了一門小白的中醫課程,裡面很多的知識不懂,問老師希望能得到解答。老師的回答,倒是幹脆利索“先記住再說,等學了後面的課程,自然就明白了”。
老師的回答,解答了我的困惑嗎?并沒有,卡在那的知識點,就像噎在喉嚨裡的飯,令人難受。後來,閱讀不同的書籍,才算把不理解的内容弄懂。大人對不理解的内容,尚且如此,更别說孩子了。往孩子們的大腦裡塞各種知識,不如讓知識活起來。
一本适合孩子的優秀童書,就像一座橋梁,讓知識在孩子們的眼中,變得有趣又有用。
怎麼和孩子說“原子”、“機械”、“能量”等等的概念?又該怎麼讓這些内容,變得有趣生動?《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來幫忙。書中對基本概念的講解,通過翻頁、立體呈現、實驗等多種不同的閱讀方式,讓孩子全方面理解一個“概念”。
哪怕書中的概念,因為孩子還小,不能完全理解也沒關系。能“看”懂書中的立體變化,能“感受”實驗所帶來的知識呈現,這或許也已經夠了。
《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讓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它就像是一粒種子,在孩子們的心裡,種下知識的種子。
寫在結尾的話有人會問,該如何選童書?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但大體上,從孩子們的角度來說,選他們喜歡的,适合他們的。從大人的角度來說,如果經由童書的閱讀,能讓孩子們了解世界,打通與生活的聯結,那是大人給孩子選童書時,内心的一點“小私心”。
養娃的路上,偶有焦慮,但想想何帆在《變量4》裡提到,想要看懂這個時代,要關注“政策、趨勢”這兩個詞,又能變得坦然一些。
理解政策,跟随趨勢,養娃不焦慮。《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标準》的總目标,是“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思維方法、科學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實踐能力”。簡單的幾個字,孩子們真正掌握,有很多的途徑,同時也需要時間。
學校有學校的課程,家庭生活裡,也可以有同樣的思維、能力上的熏陶,比如閱讀這本《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在這本書裡,有科學知識的分享,有思維方法的展示,有科學方法的實踐,整本書如同帶着孩子們一點點練習“探究實踐能力”。
看《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會有點感動,書的内容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人都是傾向于“懶”的,實驗很好玩,但如果需要準備的東西太過複雜,往往也就停留在了“想”的這一步。《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裡的家庭小實驗,讓孩子們從“想”到“做”,變得更近一步。
一本書,孩子真正能吸收多少?不得而知。但是孩子操作過的實驗,實踐過的場景,會讓他們有所印象。如果實驗還能引發他們更大的好奇心、更強烈的探索精神,那再好不過。
因為,好奇心,很珍貴。探索精神,也是。
打開《DK翻翻玩百科·炫酷科學探索》,讓孩子進入科學探索的世界,喚醒好奇心與探索精神。
我是彌小木,一位真誠的閱讀分享者,歡迎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