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曆史。
新華社記者 許暢
在通化,翹盼春歸
“我可能要去通化了。”
“多帶衣服,那邊山區冷。”“爸爸加油,你最pang(棒)!”
對于發音還分不清“胖”和“棒”的女兒來說,可能隻是以為爸爸要像往常一樣出差一段時間,幾天後便會帶着禮物回來。
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給了我最大的底氣。
1月17日,在長春完成核酸檢測後,我與同事緊急趕赴通化。在車上,腦海中回閃着同事們一年來總結出的抗疫報道經驗,以及抵達通化後待做的選題。雖前路未知,但相比于恐懼,更多的是作為一名攝影記者能夠抵達新聞現場的期待和興奮。
寒“疫”來襲
嚴冬臘月的東北大地,白雪皚皚,寒風刺骨。
初到通化,寒冷是我的第一個感受。不僅僅因為天氣的惡劣,同樣也因為嚴峻的形勢。
△在通化市東昌區中盛山水城小區的隔離樓棟,一名居民在樓内等待網格員運送親友送來的生活用品(1月17日攝)。
△在通化市東昌區一核酸檢測點,市民有序排隊等待采樣(1月20日攝)。
△一名醫務人員在通化市東昌區金廠鎮金廠村核酸檢測點進行采樣(1月20日攝)。
△車輛行駛在通化市東昌區街路上(1月19日攝)。
提級管控、中高風險、按戶封閉、全員核酸檢測……幾天之内,防疫管控措施接踵而來,使得我除了采訪動态消息外,騰不出精力顧及其他。
△在通化市東昌區一小區,一位居民站在家中透過窗戶向外眺望(1月23日攝)。
△防疫工作人員在通化市東昌區一小區進行按戶貼封條封閉管控(1月22日攝)。
△車輛行駛在通化市東昌區街道上(1月19日攝)。
直到21日,我們得到通化市籌建集中隔離點的消息。幾經溝通聯系采訪拍攝無果,理由為隔離點建在市郊的一個低風險區,按照防疫要求,高風險區人員不得無故出入。
此時,我才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早已身處風暴之眼。
△在通化市東昌區龍泉街道龍水社區,防疫人員清運醫療廢物(1月23日攝)。
△醫務人員在通化市東昌區一核酸檢測點采樣(1月20日攝)。
人心向暖
1月的吉林通化是忙碌的。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這座東北山城的靜谧。這座40萬人口的城市,因為疫情防控需要,絕大多數居民封閉在家。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努力維系着城市的運轉。
△降雪天氣下,通化市東昌區環衛工人打電話聯絡同伴前往作業地點(1月26日攝)。
大雪之中,空曠的街道上,一名環衛工人載着另一名環衛工人蹬着三輪車漸行漸近。“前排乘客”正用手機與同伴聯絡,準備前往清雪作業地點。帽子上覆滿積雪,為了使用手機而來不及戴上手套的右手,本能地攥着取暖。白色的防護服,白色的街道,白色的雪花,環衛工人那無懼逆行的心反而凸顯得更為火熱。
△醫務人員在通化市東昌區一核酸檢測點采樣(1月20日攝)。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需要無數人合力攻克。
醫務人員、志願者、社區網格員、基層幹部……各行各業的基層工作者沖鋒“疫”線,繪出整座城市同心戰“疫”的景象。
△在通化市東昌區一核酸檢測點,一名防疫人員在工作中(1月20日攝)。
△“吉通幫”線上服務平台工作人員根據訂單選配菜品(1月24日攝)。
△在通化市東昌區一家藥店,志願者進行藥品配送服務(1月24日攝)。
△志願者杜思成(左)與同伴規劃為居民配送生活用品的送貨路線(1月24日攝)。
他們的汗水與淚水、嘶啞的聲音、奔走于城市中的身影,讓我看到了通化人民守護這座城市的決心和力量。也正是鏡頭中這一個個閃現的人物,讓我感受到了寒冬中的溫暖。
△在“吉通幫”線上服務平台的發貨庫房,一名工作人員完成貨物裝卸後扶牆休息(1月24日攝)。
△工作人員搬運生活物資,準備裝車發往醫務人員駐地(1月30日攝)。
翹盼春歸
轉眼我來到通化已滿兩周。在這段時間内,對于患者的救治正在緊張進行中,治愈患者開始陸續出院,用于進行康複治療的方艙康複醫院也已投入使用。
△在通化市中心醫院,通化市首批新冠肺炎感染者出院(1月27日攝)。
△吉林省通化市利用全民健身中心場館建設的方艙康複醫院(1月30日攝)。
△吉林通化方艙康複醫院内景(1月30日攝)。
人們仍在努力,被按下“暫緩鍵”的通化正時刻準備着,等待“重啟”的那天。
△吉林省通化市(1月17日攝)。
立春将近,萬物複蘇。雖寒意猶在,但“百草回芽”已不可阻擋,一年四季自此開始。而我也還在這裡,等待着溫暖重回大地,和通化一起,翹盼暖春歸來。
△1月30日,許暢在通化市方艙康複醫院操縱無人機采訪拍攝。
策劃/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