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跻。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一期隻讨論一個問題
“伊人”究竟是什麼意思?
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那個人,多指女性,有時也指意中人。”
按照這個解釋,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可以理解為我的意中人啊,就在水的那一邊
沒毛病
不過曆史上還有另一種聲音
說“伊人”是指賢臣
千百年來,兩方争論不下
而安大簡的發現,似乎提供了新的線索
殹的字形分析
“所謂伊人”在安大簡中寫作
所胃殹人
一種觀點認為“殹”是“伊”的異體字
不過漢字博大精深,這個結論似乎略顯草率
“殹”的左邊是個醫,即是聲符,也是意符
表示讀音好理解,表意該怎麼理解呢?
解釋起來太費勁,幹脆講個故事好了
話說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平公病了
秦景公得知後,派名為“和”的醫官前去為他診治
醫和出來後,晉國六卿之一的趙文子上前詢問平公的病情。
醫和說:“這個病已經沒救了。
平公縱欲過度,透支了身體,離死不遠了
就算僥幸不死,也會失去諸侯的擁護。”
趙文子不以為然,說道:
“我等輔佐國君成為諸侯盟主,迄今已有八年,
内外安定,豈會失去諸侯的擁護?”
醫和回答:“我不過是據實推斷罷了
君主沉溺女色,您身為人臣即沒有盡到勸谏的職責
又不願讓位于賢,反而自恃功高,
如此下去怎能長久?”
趙文子不屑道:“你一個醫生懂得什麼是治國嗎?”
醫和回答:“高明的醫生可以醫國(上醫醫國),其次才是治病。”
這個故事記載在《國語》中,叫做醫和視平公疾
故事中的趙文子就是趙氏孤兒中的原型
原名趙武,“文”是谥号,“子”是對他的尊稱
趙文子的一生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隐忍”
目的就是中興趙氏
為此,他不但坐視晉平公的荒淫行為
不加勸谏,反而趁機斂權
在晉國,趙文子絕非個例
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幾乎瓜分了晉國的權力
相互傾軋,為日後的三家分晉埋下了伏筆
對于晉國的局勢,明眼人自然心知肚明,卻沒有幾個人敢說出來
醫和雖然是個醫官,但是心直口快,說破了晉國的現狀
留下了“上醫醫國”的千古名句
醫和口中能夠醫國的上醫,不是賢能又是什麼呢?
可見,春秋時期已經有将賢能比作“醫”的先例
所以,殹左邊的醫或許指的就是上醫吧
殳
再說殹的右邊,是個殳(讀作shu)
是一種兵器,長什麼樣呢?直接上圖
這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殳
上面有銘文,寫着“曾侯郕(越)之用殳”
這是有據可考,為數不多的殳的實物之一
有人認為,殳是一種常規武器,曾經大規模裝備
至少從考古發掘來看,還沒有發現如此大量的殳
而且出土的殳大多鑄造考究,紋飾精美
不像是實戰兵器,更像是一種禮器
《詩經·衛風·伯兮》中說“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司馬法》中說:“執羽從杸(殳)”
也就是說殳一般與旌(旗)共用,象征着軍隊的指揮權
所以,殳應該是一種禮器無疑
那麼手持“殳”的“上醫”不是賢臣又是什麼呢?
所以,我更傾向于“伊人(殹人)”指的是賢臣。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上面那個故事中,醫和是秦國的醫官
當時秦國的國君是秦景公
這個人做事不循禮法,換句話說就是不講規律
他是一個有野心,又有手段的人
在位期間,兩敗晉國,擴張領土,敢以天子之禮入葬
死後被貼上“無道”的标簽
且不論他是否無道,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
秦景公這個人有容人之量
何以見得?
醫和這種心直口快,看不慣就噴的性格
如果不是秦景公容忍,不知要死多少次了
這也間接說明了秦國君主對賢能的寬忍
其實不光是秦景公,秦國對于人才的渴求始終沒有停止過
從商鞅到李斯
如果沒有這些賢能,曆史的走向又将如何,實在難以預料
所以在這番論證的基礎上
不妨大膽想象
或許蒹葭這首詩描繪了
一個深秋的早晨,秦君巡遊至水邊
望着蒼茫的天地,不由惆怅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正所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賢臣在何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