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體育名家觀摩課記錄

體育名家觀摩課記錄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8-04 22:18:57

體育名家觀摩課記錄(名師工作坊特級教師楊浩)1

本文約4700字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體育名家觀摩課記錄(名師工作坊特級教師楊浩)2

體育名家觀摩課記錄(名師工作坊特級教師楊浩)3

共生是一種生态現象,也是一種關于教學關系的思維方式。共生體育課堂在思維結構上發生着 轉變,預示着課堂教學從單一的技能教學,轉向以多元而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生态教學即“共融、共長而共 生”的育人課堂,強調将人、物、環境等課堂因素鍊接起來,包括時間、空間、器材、物質、教材等共生因子 的相互關系。這符合“立德樹人”理念引領下的時代需求,體育課堂教學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科價值觀全新變 化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體育名家觀摩課記錄(名師工作坊特級教師楊浩)4

共生體育課堂認為體育課堂是一個微觀生态系統,視體育教學過程為師生共生、共長、共融的生命過程;視體育課堂為人、物、環境等生态因子合作互惠、共存的共生平台。共生體育課堂,不僅要促進學生運動知識水平、技能和體能的提升,更要啟迪智慧、激發情感體驗、強化個體品格習慣,以及師生雙方各自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與提高,實現生命價值的提升。

一、共生體育課堂的緣起

1. 體育課堂的現狀

課改以來,體育課程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深入當前體育課堂,我們就不無遺憾地看到種種問題:課堂表面的熱鬧掩飾不了學生思想的貧乏和精神的蒼白;為吸引各方眼球,教學組織形式“五花八門”“三無七不”的“溫柔體育課”盛行,體育課上成了“軍事課”“安全課”“紀律課”“說教課”“技術課”;明顯存在着“教”厚“育”薄的現象,忘卻了生命發展的需求,使重技術輕能力、重教授輕習得、重操練輕興趣、重共性輕個性等“見物不見人”的狀況成為常态。

2. 長期實踐的提煉

從教十餘年,我努力把吸收的各種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融合,總結歸納了“鍊式活動”的課堂教學操作程序,其核心是:“活動”是學生在課堂中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達成學習目标的主要途徑,學生在“鍊”的引領下進行學習的探究,把知識、思維方法、活動經驗、生活經驗視作一個個“鍊”節并形成鍊接,成為一個整體,同時為後續學習設置新的鍊接點。但是,我清楚地認識到這僅僅是一個實踐的歸納。

在不斷尋求理論的支持中,“共生”一詞逐步進入我的視野,并越來越清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肯定内在的“共生”,坂田義教[1]、柳夕浪[2]、李燕 [3]等人對共生的論述與我的實踐路徑不謀而合,為我深入研究“共生體育課堂”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再結合維果茨基、列昂節夫等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活動理論[4],我最終形成了“共生體育課堂”的教學主張。而“鍊式活動”作為“共生體育課堂”的操作路徑與“共生體育課堂”相呼應。

應該說明的是,“共生體育課堂”的提出是對以往體育課堂的一種揚棄與發展,試圖用“共生”的理念來改良原有的體育課堂,改變以往課堂中偏重于知識傳遞、技能掌握以及紀律管理的狀況,求得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的全方位實現,是将體育課堂從“技術課堂”“體質課堂”向“健康課堂”“生命課堂”轉化的本質提升。

二、共生體育課堂的基本觀點

任何形式的教學都應該維持學生學習需求的有效運轉,而學生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與教師的成長是一種共生狀态。為了促進學生的改變,共生體育課堂倡導打破體育運動技能與學生經驗之間的“壁障”,使體育學習與學生生活接壤起來,讓體育學習與學生心靈相通并共存共生。因此,在體育課程以身體練習為載體的基礎上,我提出以下基本觀點,讓體育課堂“保值增效”。

1. 善互動

互動不僅僅是語言上的,更是思想上的。喚起學生經驗的自我覺醒,即處于“以思導練,練中驗思”的成長狀态,是學生形成對體育技能的态度和提升運動能力的關鍵。學生處于練與思狀态,思維更容易被練與思的觸發點激活。所以,教師要把握雙向互動的恰當時機,善于在課堂上設置沖突點,讓學生在思辨中去發現,引導學生勇于嘗試來把握動作背後的技巧,并且樂于在學會之後就迫不及待地争取展示。“善互動”可以解決師生、生生關系和學習目的與教學過程之間的“卡頓”,形成有效課堂互聯互動的“鍊”,引領學生将心融入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

2. “在”課堂

這是共生體育課堂的核心要素。“在”是圍繞“課堂”,教學根本目的就是“學生的心要在課堂”,甚至課後也有“心在課堂”的延續感,這就依賴于教師科學地處理教材與設計教學。教材與教法猶如“魚 水”,好的教材如沒有合适的教法配合,終将是平淡無奇;而有優良的教法,教材就好似一位有思想、有情懷的長者,不斷給人啟迪,促人成長。故教師應盡可能做到動作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情境活動化、活動過程化,讓學生經曆、體驗學習的過程,形成自己對動作的理解和結論。

3. 能突破

這是共生體育課堂的樸素追求。學生通過肢體、認識的不斷“突破”來适應各種成長的變化,在“突 破”中收獲,并逐步構建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信任的自然狀态。學生在這種自然狀态下不斷提升技能、認知水平,遷移學習内容融入生活中去,達成與他人、環境、情感、社會價值觀等方面融合的共生狀态。例如,在“立定跳遠”教學中,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以體操墊子的長、高堆積的變化為輔助教學手段,激起學生之間相互挑戰的學習熱情。

4. 懂分享

教師是“使學生‘在’課堂”的組織與促進者。課堂上促使學生集思廣益,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指導,更多地創設讓他們相互觀察、指導的機會,增強他們全方位的交流,這些手段有時比教師講授更有效,還能使教師更準确地把握學生的新起點,調動他們努力的意識,更加專注地鞏固已掌握的知識。幫助學生懂得分享,也有助于學生在自我學習中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

5. 達自主

學是為了會用。達自主是體育教育的最大回報,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的一種相互信任并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但這也是共生體育課堂中最複雜的一件事,建立這種共生關系需要有目的地實施潛移默化的教學行為,也為學生将來過有品質的體育生活提供“小火種”。如在“韻律太極操”的教學中,通過各種課堂學習,我們要達成的目标是學生能夠自編屬于自己的“韻律籃球操”“技巧椅子舞”等。

綜上所述,在“迷茫”中“互動”,在“互動” 中“‘在’課堂”,在“‘在’課堂”中“突破”,在 “突破”中“分享”,在“分享”中“自主”,在“自 主”中産生新的“迷茫”,就形成了周而複始的“身心俱在”的共生體育課堂。

三、共生體育課堂的操作路徑

1. “鍊式活動”的框架

“鍊式活動”操作程序是按照某一主線(一般是運動技能)構建而成為的符合運動邏輯層次關系的鍊式組合。一是“主線性”。一條活動鍊可以包括諸多運動模塊,每個運動模塊在具體目标和内容設計上雖然有不同,但所有模塊始終圍繞着一個共同的主題。二 是“序列化”。組成“鍊”的前後活動模塊具有内在邏輯性,他們或是在内容上具有由簡到繁的特點,或者在目标達成、應用範圍上具有由易到難的特點,或者具有時間先後的順序。如從一個主題單元來說,每一個鍊節就是一節課;從一節課來說,“鍊式活動”就是将課堂分為若幹個鍊節,從學生的已有知識技能、經驗入手,逐步遞進,使各環節相互鍊接成為一個整體,學習的内容、過程與方法均是形成鍊節的一環。在具體的實施中又可以分設若幹“環”來實現(見圖1)。它使我們的課堂活動設計更靈活,不僅能體現學生發展的階段性與系統性,也體現出一定程度的可重組性。這種“鍊”具有序列組合,無論在設計階段還是實施階段,都是基于學生的能力與需求發展而形成的。

體育名家觀摩課記錄(名師工作坊特級教師楊浩)5

2. 鍊式活動的執行

我們視學生與教學内容的情況,一般在每節課中預設3~4個活動方案,每個活動方案中又可以包含幾個“小步子”活動,每個活動方案是一個整體,幾個活動方案之間也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通過活動方案的教學實施将每個鍊節的知識點有效鍊接起來,從而進入深度學習。因此,要注重鍊節之間的知識鍊環、思想方法鍊環的相互貫通,使大環套小環,節節相連,環環相扣,前是對故有知識的更新,後是對未來學習的鋪墊。

教學中,我也逐漸形成了一個較為穩固的教學操作流程—“A—B—C—教學内容”。其中,“教學内容”是教授動作技能(或其他),“A”是與“教學内容”密切相關的學生已有知識、技能等,“B”“C”是分析、變化“A”後的内容,通過教師教與學的手段,如教學行為、學練方法、課堂管理等,用注重趣味性的設計與運作等來促使學生達成“教學内容”的要求,同時也形成成功後的滿足感。

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礎與需求,采取不同的幹預措施,包括示範與講解、提問與設疑、個人的自主練習與小組學習以及交流演示、生生與師生互評等不同的形式,動态引導學生走過一個個進步的階梯,力所能及地掌握學習内容。随着學習者學習能力的提高,幹預的形式也逐步更新,逐步把學習的引導權移交給學生,使他們能夠自己确定下一次的發展目标。

3. “鍊式活動”要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

圍繞“主線”與“序列”框架,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有三個:

體育名家觀摩課記錄(名師工作坊特級教師楊浩)6

①如何确定活動的起點;

②如何設計遞進的活動資源,又如何來鍊接統籌它們;

③共生的主體(人與人、人與物)如何互動,學生個性在共性活動中如何體現。

上述問題,可以概括為三點:“活動與過程的整合”“人與人、人與物的互動”“共性與個性的兼容”。

(1)活動與過程的整合

①明确“主線”:重要的是能否達成預設的目标。因此,鍊式活動的内容主線必須清晰而明朗,使鍊式活動全過程有内在的邏輯關系。

②厘清“序列”:需要對活動的起點,即學生已知的那部分内容進行充分挖掘,為學生建構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的後續活動創設更好的條件。這就需要“倒推”排序,設計遞進的活動資源,鎖定各個鍊接點,使活動過程在主線的統領下有序有理。

(2)人與人、人與物的互動

①人與人的互動:教師一方面要為學生提供可以實現的遞進階梯,另一方面還要做好指導與引導,一個個的活動需要由教師引領、激發才能夠進行下去,教師可以做富有激情的語言引導,也可以做優美的動作示範,更可以啟迪小組學習。關鍵是不斷激勵學生與教師互動,及時反饋和解決問題,同時,為了激發生生的互動,還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

②人與物的互動:身邊的事物皆課程,“以物育人”是共生體育課堂關注的一個方面。體育來源于生産勞動,離不開生活實際,使各種體育設施及運動器材乃至自然萬物與學生體育學習“物我”相聯,是“物型”主線的依據。例如, 在“校園定向跑”中設置校園自然場景中的多個鍊式“定向越野”序列,關聯多種學科知識,與身邊的景物“對話”,産生“人與物的互動”,從而推動體育學習生活化,物型課程共生化。

(3)共性與個性的兼容

①保證共性:鍊式設計必須保證面向全體,活動的主線與序列是全班學生體育學習的“章法”,是實現學習目标的載體,不是某個個性化的學習方案,無論“大步子”怎麼跨越、 “小步子”怎麼具體,都屬于共性的學習媒介。

②張揚個性:體育課堂學習是學生個性張揚的舞台,在那三四個預設活動的基礎上,應該允許他們進行豐富的想象、發揮和拓展,凸顯他們的個性。共生體育課堂的創新點應當就是在共性的學習中激揚個體的生命場,使體育學習真正發生在每一個學生身上。因此,張揚個性是鍊式活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綜上,共生體育課堂是對于育人價值回歸體育課堂的探索,期望強化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主體認知,開發基于體育課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價值,以實現體育課堂育人功能的提升。立足于體育教學實際問題解決的原則,是共生體育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初心”。

參考文獻

[1] 坂田義教,阿山光利,宗像哲男,等.共生教育[J]. 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72-75.

[2] 柳夕浪.面向未來的課堂[N].中國教師報,2016-06-08(4).

[3] 李燕.共生教育論綱[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05:122-129.

[4] 楊莉娟.活動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觀[J].教育科學研究,2000(4):59-65.

文章來源丨《中國教師》雜志2021年第9期

本期編輯 | 其塵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北京師範大學

出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編輯:《中國教師》編輯部

郵發代号:82-113

國内總發行: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内統一刊号:CN 11-4801/Z

國際标準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數據庫

體育名家觀摩課記錄(名師工作坊特級教師楊浩)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