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王女士買了把菜刀,想做蒜泥黃瓜。大蒜那玩意,先扒皮再把它放到石臼裡,放鹽少許,再用石質或木質的倒杵“哐哐哐”幾分鐘,大蒜變蒜泥。為了防止在倒的過程中,滑不溜秋的蒜瓣蹦出來,一般會先用菜刀面“啪啪”拍兩下。為的是把蒜瓣給拍扁了,它才老實。
這個王女士大概也是按照這個套路來的。結果,一菜刀拍下去,蒜瓣沒咋的,菜刀倒是拍斷成兩片了。事後,王女士想了想,自己也不是武林高手,内功也沒臻于化境,那就隻有一個原因:菜刀不行。
事後,王女士聯系了賣菜刀的客服小妹妹,小妹妹倒挺實誠,說:“我們家的菜刀不能拍蒜”!
王女士氣不過,也想不通。菜刀不能拍蒜還是頭一次聽說。于是 ,王女士就把自己的經曆發到了網上。
這下子倒好,全國賣菜刀的不止一家吧。另外一家賣菜刀的發現這是個惡心人的機會,也是個成名的機會。連忙啟用了都一個多月沒用的,估計裡面都有蜘蛛網了的直播間,又買了一大堆大蒜,啥都不幹,在那“啪啪啪”的就是拍。整的想買菜刀的吃瓜群衆都忘了自己來直播間是幹嘛的。
這菜刀能拍蒜
這事火了後,那個賣拍蒜斷菜刀的公司的高管坐不住了,說:中國人的這個切菜方法不對,人家米其林廚師不是這樣切的。
米其林廚師是這麼切蒜的
那這個米其林廚師是個啥?
我這個平頭老百姓,在這之前,還真不知道米其林廚師是個啥?在汽配城或是電視廣告上倒知道米其林輪胎。
剛開始,米其林還就是做輪胎的。
米其林的創始人叫愛德華.米其林和安德魯.米其林,倆人是親兄弟。
早在1832年,米其林的父親的父親和他的老表在法國弄了個小型農業機械廠。你看着是個機械廠,其實,它剛開始隻生産小孩玩的橡皮球。
1889年,子承父親的父親的産業,米其林兄弟一個是公司的CEO,一個大概是技術總顧問。
那個時候,汽車還沒有誕生,大街上騎自行車的倒是不少。但體驗感極差。自行車雖然和現在的差不多,但車輪卻是實心的橡膠輪胎,颠的你肝顫。
好在1888年,一個愛爾蘭的獸醫看到牛的肚子因為脹氣鼓鼓的,就突然來了靈感。他拾掇拾掇,把家裡澆地用的橡膠管按照自行車輪胎的大小,粘成一個圓形,再想法充滿氣,往車輪上一套。然後騎着就去參加自行車比賽去了。沒想到,竟然得了第一名,可見,那時候自行車該有多快呀!
米其林兄弟也看到了這一點,經過潛心研究和不斷改進後,兩兄弟終于在1891年整出來了在十分鐘内可拆換的輪胎,并申請了發明專利。
1894年,兩兄弟又把自己的輪胎經過改版,替換掉了馬車上的鐵質輪子,颠簸感後噪音一下子就減了不少,舒适感成倍數增加。
1895年,兩兄弟又把自己的充氣輪胎弄到了汽車上,為了宣傳充氣輪胎的優點和打消汽車公司對充氣輪胎的顧慮。兩兄弟玩命般的親自上陣,一個當司機,一個坐在副駕駛座上。出色的完成了巴黎--波爾多--巴黎的汽車比賽。
從此以後,米其林輪胎就火了。
米其林輪胎标識
到了1900年,兩兄弟又開始琢磨了:咋能讓他們的輪胎越賣越好呢?
琢磨來琢磨去,最後兩兄弟同時一拍大腿,“對,汽車旅行”。如果汽車旅行發展好了,自然用汽車的時候就多了,用汽車的時候多了,那玩意兒自然就費輪胎啊!
咋能讓汽車旅行火呢?那時候沒有互聯網,沒有電腦,也沒有手機。打個電話賊費勁還費錢,問問哪有好玩的?也不知道問誰啊?
對,就問《米其林指南》或叫《米其林紅色指南》。這玩意像是現在百度或高德地圖的精簡紙質版。 什麼旅途餐廳、地圖、加油站、旅館、汽車維修廠等等有助于汽車旅行的資訊,裡面全都有了。
經常出差,住比較高檔些的酒店的人大概都見過,在床頭櫃裡,一般還會擺上一本類似的東西,大部分叫《當地旅遊指南》或《當地黃頁》。
米其林餐廳,就是被收錄在《米其林指南》裡的餐館。可見,剛開始,這個米其林餐廳就是旅途中的飯館,可能有大有小,也高大上不到哪兒去。
1926年,《米其林指南》開始用星号來标記餐廳的優良,三星為最高。現在滿大街的星級酒店不知道是不是跟它學的?“米其林星級餐廳”就是從那時候才正式開始的。
到了2008年,這個米其林星級餐廳才進入中國。
米其林星級餐廳
據說,一個餐廳的評級,都是由多個“美食密探”品鑒和一年12次的造訪和米其林總部評審才能敲定的。這個美食密探,不像現在的一些美食主播似的,白吃白喝還白拿後才給好評的。
美食密探們每去一家餐廳或酒店進行評判,都需要隐瞞身份,悄悄潛入住宿和品評。像間諜似的,當然還得花錢!
他們需要評分的項目包括餐廳的食物占60%、用餐環境占20%、服務占10%和酒的搭配占10%
客觀上說,還是比較實際的。餐廳嗎,人們去的目的就是吃飯的,所以食物占大頭。環境得舒适,才能吃的順心,放心,蒼蠅滿天飛,估計沒幾個人能吃得下。服務好也很重要,人們來消費是給你送錢的,還得看你的臉色?誰也不樂意來。酒的搭配我感覺不符合實際情況。有些地方是不允許飲酒的。在法國的餐廳裡,估計也很難喝上二鍋頭吧。
上面說過,米其林餐廳共分三星:
1顆星:值得停車一嘗的好餐廳(這樣的叙述當然是因為米其林是做輪胎的);
2顆星:一流的廚藝,提供極佳的食物和美酒搭配,值得繞道前往,但花費不低;
3顆星:完美而登峰造極的廚藝,值得專程前往,可以享用手藝超絕的美食、精選的上佳佐餐酒、零缺點的服務和極雅緻的用餐環境,但是要花一大筆錢。
有意思的是:法國是米其林餐廳的發源地,米其林星級餐廳最多,但都是一二星的居多,三星的不到三分之一。
米其林餐廳也講究色香味形和用餐環境
據網上的資料,這個米其林餐廳的星級評定标準,根本不适合中國。就像一個優秀的籃球裁判,去裁判足球比賽一樣,根本就不是那回事。
主要的意思是說飲食習慣和文化的差異很大,用他們的那一套習慣去套用品評别人的東西,簡直是,有個成語叫“風馬牛不相及”。
說歐洲的飲食講究原汁原味,什麼牛排5分熟最好。在咱們這旮瘩,要是弄個還滴血的牛排端上來,你試試會是啥後果?還有那些油鹽醬醋等佐料,人家是廚房裡放台天平,可到了咱們這呢,那就是鹽放少許,大火,油少許等等。
還有廚師用的刀具,米其林廚師講究一個蘿蔔一個坑,切西瓜用大砍刀,你要是弄個小水果刀去切?對不起,刀斷了,不是刀的問題,是你用的刀具不對。這和菜刀不能拍大蒜一個道理。而在咱們這,據說大廚都是兩把刀打天下,一把菜刀,一把剁骨刀。
還有用餐的問題,中國人的餐廳,一雙筷子,一個勺子搞定。這恐怕,那些老外“美食密探”來了,還得先培訓培訓,這個筷子的多功能用法!
米其林廚師,牛的,也是年入百萬不是夢
最後捋一捋:
米其林餐廳不是餐廳,是餐廳星級的一個評判标準。
其評審機構是法國米其林輪胎制造商米其林公司。他們有沒有廚師證,這個不知道。
這個評判标準最初出自《米其林指南》。
《米其林指南》是一本汽車旅行資訊。
搞這個資訊的目的是為了多賣輪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