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群在北魏時期開始遊牧于西拉木倫河下遊地區,不斷與漢、鮮卑、高句麗、庫莫奚等周邊族群發生碰撞與融合。遙辇及遼朝時期,統治家族由于存在外族屬性,故在取得統治地位後憑借政治權力對契丹族群進行了重塑。
契丹族群的出現遠早于遼朝的建立,但契丹族群與政治體之間長期存在着相互影響的關系,契丹族群的形成史,某種程度上也是契丹建國史。那麼你知道契丹相當于現在哪個省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奚人集團與契丹建國
1、契丹早期及遙辇建國之際的族群凝聚
成書于北齊天保五年(544)的《魏書》,是首次出現“契丹”一詞的官修正史。
從描述來看,《魏書》中的“契丹”是作為族群标簽出現的。自北魏以來,族屬為契丹的部落分散于多個政權的控制之下。契丹八部聯盟附隋後,寄居高句麗和突厥的部分契丹人也随之内附。這其中是否存在政治因素(如遭到高句麗、突厥的壓迫),限于史料不得而知。但我們注意到,契丹八部内附後,隋“聽居其故地”。對故土的向往和對八部契丹共同族屬的親近,很可能是寄居高句麗、突厥的契丹人歸附隋朝的驅動力之一。這種驅動力的根源便是契丹族群意識和族群認同。特别是契丹别部四千餘家在附隋後被隋要求重歸突厥,但他們“固辭不去”,堅持留居契丹故地,更體現出祖源地對契丹人的強大吸引力。
這背後反映出,契丹人的族群意識、族群認同在此時已經形成,并成為契丹族群進一步凝聚、壯大的動力。隋代契丹八部聯盟發展為十部聯盟,則體現出族群意識在政治體形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推動作用。至唐前期,随着東北亞國際秩序的變遷,契丹族群從附屬于多個政權下的四分五裂狀态,逐漸演變為兩大部分。
一為“塞外契丹”,主要包括在唐松漠都督府羁縻統治下,居于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的八部聯盟。
2、遼王朝的前身
“塞外契丹”與“幽州契丹”各自獨立發展、漸行漸遠。前者保留了更多的族群特色和獨立性,在與唐王朝以及奚人的戰鬥和交往中逐步凝聚為新的契丹族群,并走向了獨立建國的道路,成為遙辇契丹以及遼王朝的前身。
後者遷入幽州後族群特性逐漸弱化,在與漢人的長期交往中被逐漸同化;至遼代,“幽州契丹”後裔可能已失去了契丹族群認同,演變為了漢人。
至開元年間(713-741),已有一支奚人集團存在于松漠府,其代表便是擔任松漠府衙官的可突于。可突于殺邵固,結束李盡忠家族的統治後,擅立的都督屈列應同樣出于這支奚人集團。不久以後,屈列、可突于被出自李盡忠家族的衙官李過折所殺,
此後松漠都督由李過折出任,這便是蕭韓家奴“先世遙辇窪可汗之後,國祚中絕”所言之事。李過折複辟後“殺害無罪,棒打又多”,對奚人集團展開了血腥報複,緻使奚“衆情不安”。最後可突于“殘黨”涅裡殺李過折,徹底結束了李盡忠家族在松漠府的統治。作為可突于“殘黨”的涅裡應也出自可突于所在的奚人集團,他立同宗之迪辇祖裡為可汗,接續了奚人集團的統治,此即蕭韓家奴所言之遙辇複國。新政權之所以冠名“遙辇”,實質上是在表達統治集團之族屬。
契丹遙辇國家中,居統治地位的實質上并非契丹舊人,而是來自奚人集團的外來者。遙辇國家的建立,标志着唐代“塞外契丹”結束了以附唐為基調的松漠府時代,開始了相對獨立的遙辇時代,遼朝國家後來正是在此基礎上創建的。
二、契丹建遼1、對外掠奪攻伐的擴張時代
契丹傳統的部族制行政管理方式的核心内容是“分地而居,合族而處”。八部契丹都有自已相對固定的駐牧地,八部以上,置南北宰相府,分而統之。至遙辇末年的鮮質可汗時,契丹開始進入了大規模對外掠奪攻伐的擴張時代。
契丹對外擴張的第一個目标是與其相鄰的奚族。“契丹方強,奚不敢亢,而舉部役屬”。至耶律阿保機叔父述瀾為于越時,契丹進一步膨脹了“廣土衆民之志”,所謂廣土衆民,就是四出掠地搶人。
此時的契丹接連發動了“北伐于厥、室韋,南略易、定、奚、霫”的掠奪戰争。對于在戰争中掠奪而來的各族人口,述瀾采取了兩種安置辦法:一是對北族,直接編入從征的各部,而對于漢人,則采取中原地區先進的行政管理辦法來進行合理安置,即在自己的領地内,仿照唐朝的州縣制度,建造城邑,墾辟土地,發展耕織,實行漢式統治,這就是最早的頭下組織。
2、北方大國
漢城的出現,是契丹國家由過去單一的民族政權走向多種經濟類型并存、多種民族成分雜居的北方大國的開始,它奠定了後來遼朝 200 年間實行的官分南北、胡漢分治的二元制統治的深厚基礎,同時也直接為遼初營建漢式都城開辟了先河。
及阿保機立,契丹的對外擴張更是與日升級。從 901 年阿保機立為叠剌部夷離堇,至 947 年,太宗滅亡後晉,契丹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向西征服了黨項、吐谷渾和突厥、回鹘各部;向北征服了各部室韋、阻蔔、烏古等部,統一了北方草原,并把勢力範圍一直推進到中亞一帶。向東臣服了高麗、女真、滅亡了渤海,占有了整個東北地區;向南跨越長城,占領了燕山、陰山南北的燕雲十六州地區。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境域遼闊、民族複雜的盛大帝國。
三、契丹建國包含整個東北地域1、遼國的版圖大約為 480 萬平方公裡
契丹族強大起來後,開始向四周擴張。通過連續幾次對室韋、于厥、烏古、敵烈等部族的進攻,北部各遊牧民族先後臣屬了契丹族,遼代的北部疆域大大增加;通過西征突厥、吐渾、黨項、小番等族,使遼代西部疆域到達了今新疆東部。
然後,阿保機又東北滅渤海國,盡有其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百餘縣地,使遼國東部的疆域達到了日本海岸。耶律德光時,通過支持石敬瑭稱帝,又獲得了中原地區的燕雲十六州地,使遼代南邊的疆域跨過長城,進入到了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區。
經過四面擴張,到太宗時,遼國的版圖基本已經固定下來:“東西三千裡,東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溝,幅員萬裡。”這裡“海”即今日本海,“金山”即今阿爾泰山,“胪朐河”為今克魯倫河,“白溝”是今河北省易縣的拒馬河。
2、大興安嶺以東以南地區
這一區域主要是指上京道的東部、南部以及整個中京道和東京道地區,南部以燕山山脈為界。相當于今黑龍江、吉林、遼甯、内蒙古東四盟(市)、河北省北部這一範圍。
北部的松嫩平原,地勢平坦,目前濕地、大小湖泊廣布,一些地區形成了沙壟、沙地等,在遼代,皇帝們經常到這裡進行鈎魚捕鵝,進行春捺缽;與松嫩平原相接的遼河平原,其西部是西遼河平原,海拔為 200-400 米,目前以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為主。遼代生态環境比現在好得多,《遼史》對這裡的記載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高原多榆柳,下隰繞蒲葦”。
燕山、長城以南地區該區域為遼代整個疆域的南半部。在本區域中,南北向的太行山脈将該區域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遼南京道轄區,西部為遼西京道轄區。遼代,石敬瑭所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中的“山後九州”基本都在這一區域中。西京道的西南地區,為蒙古高原向河套平原的過渡帶,水草豐美,宜農宜牧,曾是曆史上南北民族争奪的重要地區之一。
結語:遼闊的疆域、大量的農業人口,為遼代城市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人文基礎,而疆域内不同的自然環境,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遼代城市的分布和發展。正是人文基礎和自然基礎的結合,才使得遼代城市不但得以建立和發展,而且還體現出了很多特色。
參考文獻:《史記》《遼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