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型審美經驗的雙方(畫者與觀者)在開啟審美活動之前,他們對即将面對的作品所持态度都是一緻的——非功利性。
作為畫者,動筆之前所要做的首先是對現實物象構成原則的否定,比如畫一隻牡丹,首先得排除真牡丹對藝術構思的幹擾,隻取真牡丹的構成原理(即物理),調動心中的意象将藝術的牡丹活脫出來,亦即“物理 我意=物象”,審美經驗從物象的形裡抽譯出它的意境,此時的意境即主體的心境。表達了心境,意味着完成了審美,創作的過程亦即審美過程,因此,“審美經驗是在感性領域中的無欲望的快感,它因此才是真正自由的快感。”
作為觀者在未展開畫卷之前,并不知道所畫對象為何物,既一開卷,奪人眼球的并非牡丹本身,而是畫者賦予牡丹以中國畫藝術語言的人文諸質素,以及邊緣學科的義理對觀者此刻審美理想的照應與扣合,包括文學的、哲學的、美學的理念回響。被卷入的不是那枝牡丹,而是牡丹以外的非牡丹元素。
外行觀者雙眼直勾勾盯着那枝牡丹,内心發出“真像或不像我家後花園的那朵”。所以,中國的寫意精神如一條龍脈,經由處它的靈光都會澤被到沿途的所有風景,撞在哪個藝術門類哪裡就鹹遂濡澤,沾光不少。書法、繪畫、詩詞、音樂、舞蹈、戲劇、雕塑、建築、園林概莫能外。中國藝術就玩着一個字——“意”。如果把“意”玩成了“真”,人們就會質疑“千裡江陵一日還”是吹牛,即便換作今天的快艇,一千裡的路程當天也無法到達。
做人要實,藝術要虛,虛靈之“虛”,源自靈府。中國的書畫,擡手動足就會拔出蘿蔔帶出泥,此“蘿蔔”往往靠彼“泥”供養着。就“蘿蔔”而“蘿蔔”,其結果非“真”即“實”,此乃死結。
6月2日
畫名:晴岚染翠微
時間:辛醜秋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