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灣古城東城牆基址鑽探現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供圖
通過考古工作,基本明确了位于昌平區的古代白浮泉的流向和九龍池範圍,了解了明代張家灣古城牆基址的建築結構,掌握了漢代路城城外西南部區域的聚落分布情況。作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概念性設計方案已編制完成。
新京報訊 大運河北京段貫穿京城,連綴了大量重要文化遺産。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大運河沿線張家灣考古取得新進展,這一運河港口碼頭城市古城牆基址建築結構基本摸清。另外,路縣故城遺址中期考古計劃獲批,拟在南城門開展年度發掘。到2021年北運河通州段實現通航,屆時遊客可以随着運河一覽通州三廟一塔等景觀,并在路縣故城、張家灣古城回味曆史。
白浮泉作為大運河的最上源,通過考古發掘,基本限定了九龍池的範圍以及古代白浮泉的流向。
進展1
白浮泉遺址
大運河上源流向基本明确
大運河最上源,是位于昌平區的白浮泉。據《元史》記載,“上自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轉,過雙塔、榆河、一畝、玉泉諸水,至西(水)門入都城,南彙為積水潭”,其後在北京城裡曲折流轉,經過今天的通惠河到通州,南下直到杭州。
不過,當年的潺潺泉流已不見,泉流與池水遺迹,埋藏在層層黃土之下。2018年4月14日至今,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将白浮泉遺址從曆史的地表下重新“打撈”出來。
考古負責人張中華告訴記者,考古人員先後對白浮泉遺址周邊、戲台、都龍王廟等處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考古勘探面積12000平方米,發掘面積243平方米。遺憾的是,目前發掘出的遺迹相當稀少。
鑒于大部分區域無法勘探,為摸清九龍池範圍及白浮泉流向,考古隊在九龍池外圍發掘了13條探溝,從發掘情況看,原九龍池不會超過這些探溝圍成的區域,南側為山體,北、西側為東沙河沖擊層,因此排除了元代泉水向西、向南、向北流的可能性。九龍池東側發現了出水口,底部為東沙河沖擊沙層。考古人員因此推測,元代白浮泉應該由東側流向白浮甕山河。于是,基本限定了九龍池的範圍以及古代白浮泉的流向。
進展2
張家灣古城
古城牆基址建築結構基本摸清
通州在明代時,曾矗立着一座繁華的碼頭城市。
張家灣古城位于通州區中部,始建于明朝。上世紀90年代,古城在地表之上就已所剩無幾,經過1992年和2007年兩次修複,複原了南城牆東段城垣和南城門。
為進一步加強對張家灣古城的保護,了解城址基本形制與埋藏狀況、保存程度等,自2005年5月至2019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組織考古人員陸續對該古城遺址開展了考古工作,主要包括調查了城址所在區域的現狀和地形,勘探了城址的西南部和東南部,發掘了南城門基址和東城牆基址南段局部等。
考古負責人孫勐告訴記者,勘探範圍包括城址東南部、西南部,考古發掘包括南城門基址和東城牆基址南段局部,通過這些工作,了解了明代張家灣古城牆基址的建築結構。
根據史料記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張家灣始建城垣,城垣“周九百五丈有奇,厚一丈一尺,高視厚加一丈,内外皆甃以磚……而城之制悉備”。
“對于大運河北京通州段而言,張家灣古城都是一個标志性建築。因此,要進一步開展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張家灣古城是一個首先要全面了解與認識的重要古代遺存。”孫勐說。
城牆和城門是古代城址的标志和基本要素。孫勐認為,有必要對張家灣古城的城牆與城門首先開展考古工作。張家灣古城内部的遺迹分布和構成,也應盡快開展考古工作,并納入文物保護之中。
進展3
路縣故城
考古遺址公園概念性設計方案出爐
著名的路縣故城,随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建設浮出水面,一舉獲得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路縣故城遺址已實施保護展示工程,将建設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目前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國際方案征集工作已完成,并進行了多輪優化,《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概念性設計方案》也已編制完成。
在城市副中心,2015年至2019年,考古人員先後完成勘探面積780萬平方米,完成考古發掘15萬平方米,發掘保護自戰國至清代的古代墓葬5000餘座,出土各類文物10000餘件(套)。
為配合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考古中,考古人員累計完成了城内考古鑽探12萬平方米,發現古代建築基址60餘處,城外考古鑽探11萬平方米,配合建設項目完成考古發掘面積約2萬平方米。
為進一步加強考古研究,北京市文物局已組織編制遺址中期(五年)考古發掘計劃,上報并獲得國家文物局批複。根據發掘計劃,拟在路縣故城南城門區域開展年度發掘工作。該局還将配合通州區開展大運河古河道、古碼頭、古遺址考古勘探及沉船考古調查等工作。
北京市文物局已聯合市園林綠化局報請市政府,将遺址公園東側13公頃具備園林綠化實施條件的地塊,調整納入先行啟動區一期園林綠化建設範圍内。
■ 延展
萬壽寺、八裡橋等大運河沿線文物正修繕
大運河北京段沿線重要文物的修繕保護,如萬壽寺、八裡橋等均取得有效進展。
北京市文物局着眼通州古城核心區、三廟一塔景區等重點區域,對路縣故城(西漢)、張家灣古城(明嘉靖)等進行整體保護和利用。同時,協調推進八裡橋文物修繕及周邊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
此外,萬壽寺修繕工程自2018年3月15日開工,對西路局部、中路文物本體進行修繕,已完成工程總量約80%。市文物局後續将繼續實施萬壽寺中路修繕工程,完成古建築修繕總體方案報批,更新提升基礎設施,擴大文物展覽開放空間,協調推進萬壽寺地區整體文物保護工作。
同時,在推進館站建設方面,市文物局已基本完成城市副中心博物館初步設計,并按照市發改委的要求,編制完成項目建議書(代可研報告),組織按照程序報審。
新京報記者 倪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