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河大洪水治理

黃河大洪水治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1:13:15

黃河大洪水治理?原标題:河州:大禹曾在此 治理黃河大洪水,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黃河大洪水治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黃河大洪水治理(甘肅文化河州)1

黃河大洪水治理

原标題:河州:大禹曾在此 治理黃河大洪水

禹王峽禹王寶座

禹王峽禹王石臼

禹王峽禹王祭台

近日,關于拟将“臨夏市”更名為“河州市”的新聞,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據悉,這次更名是為了徹底解決同一行政區域内,臨夏州、臨夏市與臨夏縣同名造成的種種不便。

那麼,臨夏市為何要改名“河州市”呢?我們來看看,河州久遠的曆史,就知道其中的緣由了!

大禹導河在積石

早在1.5萬年前,臨夏這塊土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距今四千年前,黃河流域發大水,人民流離失所,大禹在這裡疏導黃河。大禹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入于滄海。

這裡說的積石,就是自南而北橫亘在臨夏州的積石山,即小積石山。關于這座山,曾有個美麗的傳說:遠古時期,天降大雨,發生大洪水,女娲娘娘在此地用五彩石補天。最後,女娲将剩下的石頭堆成山,就是積石山。這個故事,實際上是先民們對遠古大洪水的記憶。大凡有女娲補天故事出現,總是伴随洪水滔天。

于是,就有了大禹治水。故事是這樣的:帝堯任部落聯盟首領時,多地發生大洪水,大禹的父親鲧,用堵塞的辦法治理洪水,九年沒有收獲,最後被處死了。舜就舉薦了禹,讓他繼承鲧的事業,繼續治理大洪水。

大禹同後稷、益等人,以及各地百姓共同治理洪水。他們先确定了山川的高下,然後疏導水路,讓水往低處流。洪水泛濫,道路難行。但大禹絲毫不顧,陸上乘車,水上乘船,在泥地上則乘橇。他風雨無阻,将一條條河流理順,讓它們回到原來的河道。

禹出西羌,臨夏是大禹家園

大禹治水時,不僅弄清楚了各地的特産,還給各地民衆劃分了生活範圍。同時,制定賦稅标準,确定不同的貢品,将分散的各個部落聯盟,通過交通、貢服、賦稅連為一個整體。故而,大禹的真正功績是建立國家制度、劃分九州。由此,也為夏王朝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古老文獻記載,大禹出西羌。古西羌之地,就是黃河上遊的臨夏、甘南一帶。依照考古發掘,馬家窯文化類型,被一部分學者認為是西羌部族遺存。同時,馬家窯彩陶圖案,也透露出大量和水有關的信息。臨夏正是馬家窯文化的核心地帶之一。人們認為,大禹是出自臨夏的古羌人。

在臨夏,有大量的大禹遺迹。廣河縣的廣通河,就是大夏河,這裡為古大夏縣。晉代就有記載,大夏縣有禹廟,是大禹出生的地方。這裡不僅有大夏川、大夏縣、大夏古城,這些與夏有關的地名,還有很多和大禹有關的傳說,如禹王石、大禹斬蛟崖、駱駝石、天下第一石崖等等。

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的積石峽口的關門村附近,有大禹支鍋石的故事。傳說,大禹在積石峽中疏導黃河,幹活累了,或坐在峽谷中巨石上休息,或返回這裡支鍋燒水做飯。

積石山黃河邊,有一塊綠色的石頭。這塊石頭高3米,直徑10米多。民間傳說,這塊石頭就是大禹王曾經休息的石頭,因長時間就座被壓出了兩道深深的坐痕,邊上還有大禹王靠放耒耜的痕迹,這塊石頭被人們叫做禹王石。

距離禹王石不遠處,有一處紅色的石壁,懸崖陡峭巍峨,望之令人森然。這塊石壁就是傳說中大禹王斬蛟龍的地方。

河州因大禹導河而得名

在廣河縣古城村有大禹廟,臨夏縣的北塬三角有大禹廟、禹王莊,積石山有大禹廟。這些遺迹遺存說明,大禹和這塊土地有着非常密切的關系。最新考證表明,臨夏曾經是夏部落活動的地方,大禹從此地走向東方。

禹不僅疏通過黃河,也治理過甘肅的諸多河流,如弱水(今張掖黑河)、渭水。甘肅也是大禹治水的核心地帶,大禹在甘肅境内留下非常多的遺迹,在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岷山、弱水、合黎山、流沙、黑水等都有他的傳說和足迹。

大禹東巡時生病,益曾主持國政三年,後讓位于禹的兒子啟。啟繼承其位,建立夏朝。夏的來曆,和臨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禹在疏通河流的同時,也梳理了交通線路。大禹開通了“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的道路,這是說,大禹開通了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到太華山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後來的唐蕃古道。沿着這條古道,秦人西進,開辟了隴西郡,羌人首領西逃帶來先進耕作技術,趙充國開發了河湟地區。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涼州地置州,以《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故而把積石州的地界,命名為河州。也有人:州以河名,河州因黃河得名。河州之名從此開始。

撰文/王文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