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這天,88歲的周火生走了。
你也許沒有聽過這個名字,但在大别山腹地革命老區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他是家喻戶曉的“希望老人”,過去20多年,他曾帶着助學款“百次進山”,坐火車、轉汽車、走山路,一次次為這裡的孩子帶來希望;在江蘇省昆山市,幾乎所有中小學都留下過這位老人義賣圖書的身影,身形瘦削、體重隻有八十多斤的他帶着幹糧、踩着三輪車,四處義賣籌集捐助款,将所得全部捐給貧困學生。
20多年間,周火生為金寨捐資助學達48萬元,發動各界愛心人士捐款、捐物合計1200多萬元,資助了1300多名學生,許多山裡孩子的命運因他而改變。
如果你此前沒有聽過他的故事,希望今天之後,你能記得這個響當當的名字。
很長一段時間,在昆山的街頭巷尾、中小學校,都能看見這樣一幅情景:
一位身形消瘦的老人,頭戴一頂鴨舌帽,穿一件白色上衣,自帶幹糧和水,踩着一輛載滿圖書的三輪車,上面挂着一面“義賣圖書捐助希望工程”的小旗子。
周火生騎着三輪車去義賣圖書 攝影/隋永浩
這件事,他堅持了20多年,昆山的中小學校幾乎被他走了個遍,而且每所學校都去過兩次以上,先後4輛嶄新的三輪車被他騎成了廢鐵。
他就是周火生。在昆山,他被稱為“希望駱駝”“希望老人”“昆山捐資助學第一人”,但他更願意把自己稱為“希望工程搭橋工”。
周火生與希望工程的緣分,始于他即将從三尺講台退休之際。彼時,他從報紙上得知位于安徽金寨縣的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建成了,當即彙去了1000元。
周火生向希望工程捐款的部分單據
1995年,退休後的周火生坐火車、轉汽車、走山路,輾轉600多公裡,第一次走進了金寨縣希望小學,“走進了大山,才真實體會那裡的娃娃有多苦,有多想上學。”
這個“第一次”,是往後一百次的第一次。
自此,他與這所學校,與希望工程的連接愈發緊密,再未松開。
回到昆山後,周火生決定将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放在為貧困孩子捐資助學上,他說:“我要把希望工程作為餘生的生命工程!”
周火生開始一分一分地節省,從衣食住行中,從日常開銷中,省出了一筆筆“私房錢”,全部寄到大别山的孩子們手中。然而,他很快發現,和自己想做的事情相比,微薄的退休工資無異于杯水車薪。
他想到了圖書義賣的辦法,為了降低成本,他總是到上海文廟市場批發圖書,文廟市場離車站有點距離,老人舍不得幾塊錢的運費,經常是幾個麻袋一條扁擔,肩挑人扛運到車站。把書搬回昆山後,他又開始一個鄉鎮一個鄉鎮地走,到各個學校義賣,每天要走十幾公裡,後來身體實在吃不消,才在老伴的勸說下,買了輛三輪車。
為了助學,周火生節儉到了苛刻的地步。在2009年的一次采訪裡,記者曾描述過他在老人家裡看到的場景:一間七八十平方米、貧寒簡陋的房子,一大半都堆滿義賣的圖書,當記者踏進老人家裡時,老人熱情地招呼他坐,可尴尬的是,整個屋子裡竟找不出三張凳子,于是老人笑着說:“你們坐,我站着就行了。”
一身衣服至少穿了十年;吃飯一個燒餅就對付了;15塊錢一晚的旅館也舍不得住,硬生生在車站門口坐到天亮,用省下來的錢給孩子們買了100支鉛筆;家裡唯一像樣的家電是一台兒女給的空調,用得很少,因為“太費電”……
老人的家中陳設簡單
這些“摳”下來的錢,周火生全部用來捐助山裡的孩子。
金寨縣希望小學前任校長孫用奇說,當初周火生承諾要一直來金寨時,沒有人相信,但現在沒有人不相信。
第一次之後,他又第10次、第50次、第99次……去到那裡,老師和孩子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這位慈祥的爺爺。
他每次來,帶來的除了上萬元助學款,還有希望。
後來,大家勸他不用來了,因為貧困生已經不多了,但他說:“哪怕還有一名貧困生,我都要來……”
2018年5月18日,周火生搭乘滿載捐贈物資的大巴車再次前往金寨,這是23年來,老人的第100次助學之行。
他說:“隻要我還能動,我希望還有101次、102次……”
昆山到金寨,23年,100次往返,總裡程12萬多公裡。
他終于累了,走不動了。
随着老人的身體每況愈下,他再沒能去到他心心念念的地方。
受腦梗後遺症影響,周火生的思維有時候不太清晰,也忘了很多事情,但他從沒有忘記金寨。有一次,兒子拎着水果來看望他,他吃了一點點就把剩下的塞到床底下,說“要帶到丁埠去,給孩子們吃”。
丁埠,是金寨縣南溪鎮的一個村。
還有一次,深夜十二點,他突然從床上爬起來,開始穿衣服、收包裹。護工問他想幹啥,他說“要去金寨,天一亮就走”。
也許,這是對自己做的事執着到深入骨髓了。
老人心懷天下的義舉,也感動和帶動了許多人,不斷有志願者加入到愛心團隊當中。多年來,周火生愛心義賣的圖書達15萬冊,為金寨捐資助學達48萬元,各界愛心人士為金寨捐款、捐物達1200多萬元,為1300多名學生點燃了“希望之火”。
希望之火,燎原不熄。
今天,如果再去金寨縣希望小學,會看到這樣一幕:
穿過學校大門,寬敞平整的操場上整齊地鋪着青磚,乒乓球台、籃球架一應俱全。正前方是一座5層小樓,樓體粉刷一新,樓裡不時傳出琅琅的讀書聲。這座小樓名叫愛心樓,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可容納1200名學生。
它是2004年時,由周火生倡導,昆山一家企業和周火生共同募資,加上南溪鎮政府和金寨縣政府的支持,共同建成的。
圖自/視覺中國
圖自/視覺中國
孩子們得到了更好的教育,飛得越來越高,過得越來越好,“希望工程第一粒種子在大别山深處的凍土裡,破土成長為今天這樣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這是無數像周火生一樣關心希望工程,關心中國教育的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如今,老人的生命之火滅了,但他的愛心之“火” ,一定會“生”生不息!
圖文/央視新聞《夜讀》整編自
新華社、人民日報、揚子晚報
金寨論壇、昆山先鋒 、剝洋蔥people 等
在「留言區」用一句話送别老人吧
監制丨徐冰 主編 | 王若璐
編輯 | 楊瑜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