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腳,可謂是我們身上最勞苦功高的角色,人一生中70%的活動和能量消耗,都是由其完成的。而默默無聞的它們卻常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偶爾泡個熱水就已經算是很“受寵”了~
但你可知,腳腿是全身健康的“放大鏡”,有很多聯系心髒、大腦、脊椎的神經和血管。因此,腿上出現一些細微變化,都可能是身體在敲響警鐘!
一、腳麻
主要與神經病變有關
蹲坑蹲久了,盤腿把腳壓麻了......通常稍微緩一緩,很快就能自行恢複正常。
但如果經常莫名出現腳麻症狀,并且持續時間較久,那就有必要考慮一下是不是存在以下健康問題:
1、腰椎病
①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後,會變形占據空間,壓迫到神經組織。
②小關節增生:小關節是保護腰椎穩定性的,一旦發生增生,易占據椎管側面的空間,壓迫神經組織。
③黃韌帶增厚:黃韌帶在椎體的後面,它一旦增厚,也會壓縮椎管的空間,壓迫神經組織。
發生上述情況時,人的腿以及腳便會感受到麻木刺痛、酸脹無力、行走不便,嚴重時甚至大小便障礙等。
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近5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不僅會出現大小魚際萎縮,形成爪形手,還可能累及小腿和足部,出現麻木、疼痛、無力、肌肉萎縮等。
主要特征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導緻的腳麻一般自遠端開始,比如說腳趾,雙側對稱性出現,逐漸向上發展,但一般不會超過膝蓋的水平,除了麻,還有踩棉花感。
另外其麻木可表現為各種症狀,如電擊感、燒灼感、蟻走感、蟲爬感、發涼的感覺等,嚴重時可能出現刀割樣疼痛。
二、腳涼
可能是甲狀腺和血管問題
冬天暫時性手腳冰涼不用怕,一年四季,甚至炎熱的夏季都覺得涼,就得當心了!
1、甲減
甲狀腺是人體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甲狀腺激素不僅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也參與身體代謝,與腎上腺素共同調節人體體溫。
當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時,機體産熱能力下降,就會比以前或其他人更容易怕冷,手腳冰涼。同時還可伴随乏力嗜睡、食欲減退、發胖、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2、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雙下肢動脈硬化,緻血管狹窄、閉塞,血流不暢,動脈缺血,首先出現的症狀就是腳涼。
自查血管堵塞
①摸:皮膚溫度。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導緻的缺血,會引起皮溫的下降,患肢至少下降2℃,撫摸左右腳會感覺到溫差。
②測:用手指戳患肢數秒後放手,如果要10秒以上才能恢複原來的紅潤膚色,有可能是缺血。
或者病人躺在床上,擡高患肢,如果皮膚溫度、膚色出現第一、第二的情況,也很有可能是缺血。
要注意:血管堵塞若不及時救治會出現疼痛,然後發展為潰瘍,最後壞疽,面臨截肢。
三、大腳趾突然變大
多是尿酸含量過高
雖然大腳趾本來就比其他腳趾大,但若是突然增大得過于明顯和誇張,并伴有夜間劇烈的疼痛,就要警惕可能患有痛風。
痛風主要是因為尿酸過高、尿酸排洩障礙引起堆積所緻。而大腳趾是人體的最末梢關節,一些代謝毒素更容易堆積在這裡,所以痛風的首個受累關節往往是大腳趾。接着,像足背、踝、膝、手指、手腕等關節也會出現紅腫熱痛。
四、足跟痛
可能是足底筋膜炎
若早上起床行走的第一步出現腳後跟痛,則很可能是患有足底筋膜炎。
扁平足、高弓足等腳型,會使得足部壓力分布異常,增加足底筋膜炎風險;老年人由于筋膜老化,如果長時間行走,也容易誘發足底筋膜炎,且痊愈難度更大。
足底筋膜炎的疼痛表現為搏動性、灼熱、刺痛性,多在晨起或長時間不活動後較為明顯,一般來說,走個十來步,放松足底筋膜後即可緩解;但如果行走過度,足底筋膜被牽拉的次數增加,疼痛就會“卷土重來”,嚴重者甚至站立休息時也可能有疼痛感。
五、腳腫
留神心髒、腎髒問題
走多了、站久了、吃太鹹……都可能會使腿腳變腫脹,但也可能是心髒、腎髒出現問題的信号。
1、心源性水腫
心源性水腫可能與右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肌病、甲亢性心動過速等有關,但主要原因還是心衰。
主要特征
心源性水腫最開始會出現在腳背、腳踝等低垂部位,但随着病情發展,水腫部位逐漸向上,可發展至上肢、胸部、面部;此外,還可能伴有呼吸困難、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咳粉紅色泡沫痰等症狀。
2、腎源性水腫
腎髒疾病,如:腎小球腎炎,也會引起水腫。
主要特征
腎性水腫多從眼睑、顔面開始,早晨比較明顯,甚至腫到眼睛都睜不開。但随着白天活動增多,下肢承受的壓力較大,也就容易出現下肢水腫,常表現為晨輕暮重。
沒想到吧~我們的腳上,竟隐藏着這麼多的健康信号!因此,日常更要好好養護~
六、活着要有勁兒,護好腿和腳
1、一碗養生粥,護好腳部神經
腳的三條“生命線”也就是支配腳的最重要的三根神經:胫後神經、腓總神經、腓深神經。而糖尿病人群是最容易出現這三條神經受損的情況。
為此,養生專家特地推薦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喝的“參精葛桃養生粥”。
【組成】紅參3克、黃精10克、山藥10克、葛根10克、山楂10克、桃仁6克、大棗(切開)3枚、粳米100克。
紅參大補元氣(每日用量不要超過3克),黃精補氣養陰,山藥健脾滋陰,葛根清熱生津、通經活絡,山楂消食化積、行氣祛瘀、化濁降脂,大棗補氣養血。
【制法】紅參、黃精、葛根、桃仁浸泡,煎取汁,去渣後與事先浸泡過的粳米、山藥、山楂、大棗同入砂鍋内煮粥。可供2-3人,一日分2次服。如果一個人服食,則要按比例減量。
這個食療方可以補氣養陰、清熱生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預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2、睡前泡腳,促進血液循環
泡腳能加快血液循環,起到一定改善供血的效果,還有助于消除腿腳的酸痛感,助眠。
建議養成每晚睡前熱水泡腳的習慣,用約40℃左右的水,泡15-20分鐘,還可以适當加點中草藥,像艾草、益母草、紅花、生姜等,讓養生效果翻倍。
需要注意心血管疾病患者、靜脈曲張患者、糖尿病患者、腳部有破潰等人群都不适合泡腳。
3、腿足保健操,舒經活絡腿不老
①搖擺
起身,把腿打開與肩同寬或比肩稍寬一點,站直,把重力放到前腳掌上,擡起腳後跟,先往右邊,右腳後跟放下,左腿放松,把所有重力放在右腿上,腳掌吃勁兒,腳趾抓地,刺激足的六條經脈,慢慢繃起來再像波浪一樣回正換腳。動作要慢,可以扶着椅子做。
②站立原地踮腳
站着的時候,做踮腳尖的動作,腳後跟擡起來,盡量堅持一會兒再落下,然後擡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