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的發展史上,四驅技術一直占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誕生了很多著名的四驅系統,比如說奧迪的quattro、奔馳的4MATIC、寶馬的xDrive、大衆的4 Motion、三菱的超選四驅、斯巴魯的左右對稱全時四驅等等。
這個系列的視頻,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每家四驅技術的特點和發展曆程。第一期我們先來聊聊大名鼎鼎的奧迪quattro
奧迪四驅起源上世紀70年代,奧迪在芬蘭的北極圈内進行車輛的雪地測試,卻意外發現跟随車隊的大衆Iltis越野車在彎道表現非常出色。
于是奧迪的技術研發主管,向當時的大衆掌門人皮耶希建議,把大衆Iltis越野車上的四驅系統移植到奧迪轎車上。
不久之後,奧迪四驅系統項目正式批準,項目代号EA262,也正式開始了奧迪四驅的發展之路。
第一代quattro由于之前的四驅系統都是裝在越野車型上,采用笨重的動力分配器,如果想要移植到空間緊湊的轎車上,必須滿足體積小、結構簡單的要求。
奧迪的工程師想到了一個絕妙的套娃方案,使用了一根空心傳動軸,并在其中集成了另外一根實心傳動軸,空心軸将動力傳遞給前輪,實心軸将動力傳遞給後輪,相當于用一根傳動軸的空間,實現了向前後兩端輸送動力的任務。這就是第一代的奧迪四驅系統。
1980年奧迪發布了第一款四驅轎車,名字就叫Quattro,後來奧迪成立了賽車部門的quattro有限公司,特意将首字母改成了小寫,就是為了緻敬這款車。
拉力賽成神
奧迪研發四驅系統之後,并沒有着急推出量産車型,而是希望通過各項賽事來磨練四驅技術。
後面的故事很多人都聽過,奧迪憑借quattro四驅,連續2年奪得了WRC拉力賽冠軍,連續3年獲得派克峰登山賽冠軍
1988年奧迪又開始參加房車系列賽,奧迪90賽車憑借13戰7勝的戰績,讓quattro四驅稱霸各種房車錦标賽,最終國際汽聯宣布,從1998年開始,全面禁止四驅車型參賽。
第二代quattro
通過各項賽事的磨練,奧迪的四驅技術也在不斷進化。1986奧迪quattro進化到了第二代,代表車型就是奧迪90,首次采用托森A型差速器。
其核心是蝸輪蝸杆機構,單向傳遞動力的特性讓托森中央差速器具備自動鎖止的功能。
當某個車輪出現打滑時,中央差速器可以主動地将動力分配給附着力更好的車輪,比第一代更加方便。
第三代quattro
1988年第三代quattro出現,代表車型是奧迪V8
首次實現與自動變速匹配,采用帶有電控多片離合器的行星齒輪作為中央差速器,托森A型差速器放在了後軸。
第四代quattro第四代quattro使用平行齒輪結構的托森B型差速器,并首次引進了“EDL電子差速鎖”的功能
當車輪出現打滑時,“電子差速鎖”可以利用液壓控制單元,對打滑的車輪進行制動,防止動力流失,代表車型是奧迪A6
第五代quattro
第五代又改成了優化後的托森A型差速器,配合ESP電子穩定系統,大大提升了車輛的主動安全性,代表車型奧迪A8。
第六代quattro
第六代quattro又變成了托森C型差速器,結構也從平行齒輪結構變成了行星齒輪結構
奧迪也在這一時期發布了Q系列車型,早期的A4L、A6L、Q5、Q7都是第六代四驅系統
第七代quattro
到了第七代,托森中央差速器變成了冠狀齒輪差速器
這種差速器最大的優點就是體積小、重量輕,擁有更高的動力分配比,還能實現和托森一樣的機械鎖止,但也失去了限滑功能
如果說托森适合硬派越野,那麼冠狀齒輪則更加偏向公路性能,也比較符合奧迪的品牌定位。
第八代quattro
第八代quattro,奧迪采用多片離合器作為中央差速器,在後軸布置了一個電控牙嵌式離合器
日常行駛,兩個離合器處于分離的狀态,以兩驅的狀态行駛,當遇到濕滑路面,多片式離合器與牙嵌式離合器處于接合狀态,使得後軸最多可以分配到50%的動力
也可以理解為從全時四驅變成了智能适時四驅,和大衆4 Motion差不多,也被很多人稱為“假四驅”
真假quattro
目前奧迪在售的國産車型,除了RS系列的性能車,幾乎全部采用第八代quattro四驅,想要區分也很簡單,如果中央差速器的類型是多片離合器,就是第八代,如果是機械扭矩限滑差速器,就是真正的quattro四驅
但是價格也變得非常昂貴,即便是最入門的S4,也要接近50萬的價格,像RS系列、Q7、Q8基本都是近百萬的售價
小結
從奧迪四驅的發展曆程來看,從80年代的起步,到托森差速器大放異彩,再到冠狀齒輪的折中,最後到多片離合器的妥協
一步步的退讓,也讓奧迪quattro慢慢失去了靈魂
關于奧迪四驅的介紹就到這裡,下期我們來聊聊奔馳的4MATIC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一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