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竈、祭竈節、竈王節、祭竈。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甯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竈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随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竈,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隻限于男子。
"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隻限于男子。由于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随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隻有一個面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竈。
祭竈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荞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将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由于一般每家在竈台附近貼有竈神畫像,有時還有竈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
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竈神紮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隻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竈。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畫像,将竈神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内,由于沒有竈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衆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