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區境内居住着蒙古、漢、滿、回、達幹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錫伯等民族。各民族由于居住環境、生産、生活條件和曆史條件不同,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通常表現在居住、飲食、服飾、行旅、禮儀、節日、婚姻、喪弄、禁忌、信仰、祭祀、工藝、美術、娛樂、故事、傳說、神話、歌謠、諺語、謎語、結社、遊宴等社會生活方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體現了一定的民族形式、民族特點,成為區别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又經過世世代代的沿襲而流傳下來的。既有一定的繼承性,又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風俗習慣也具有一定的變異性。随着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以及生活條件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尤其社會制度的變革,對風俗習慣的變異有更大的影響。某些不利于社會生産、人民生活,影響群衆心身健康的陳規陋俗,經過移風易俗,自然被淘汰。有的舊習俗經過演變而賦予某些新的内容,或更換某些新的形式,适應了新時代的要求,繼續保留下來,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俗話說:“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即使是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各地也有所不同。内蒙古東西部蒙古族習俗有差異,農區與牧區的婚禮形式不同,鄂爾多斯婚禮舞與布裡亞特婚禮舞也不相同。總之,各民族、各地區的風俗習慣,都是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的一種反映。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堅持把馬克思列甯主義基本原理同民族特點相結合,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各民族平等、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原則,主張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教育各民族幹部、群衆互相尊重風俗習慣,繼承和發揚各民族的文化遺産,并把這項工作納入自治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以促進内蒙古各民族的共同繁榮。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蒙古族的民俗。首先從衣食住行開始。
一、衣。
蒙古袍:蒙古族人民為适應牧業生産和自然環境而創制的一種古老傳統服裝。衣領、衣襟、袖口,皆有豔色的鑲邊。衣扣多用黑縧子繡制,或綴以特制的黃銅扣子。從右方開襟,左方多不開叉。男式長袍一般用深藍色、海藍色或天藍色的衣料制作;女式長袍多用紅色、綠色或黃色的綢緞類制成。蒙古袍按季節還分為單袍、夾袍、棉袍和皮袍。年輕的牧人穿上長袍和馬靴,緊紮腰帶,顯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間系紅綠綢帶,能襯托出苗條身軀和青春之美。
蒙古靴子: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部件之一。分布靴、皮靴和氈靴3種。布靴用高級布料或大絨制作,靴頭和靴筒上往往以金絲線繡花。圖案新穎豔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皮靴通常用牛皮制作,有舊式和新式兩種,舊式皮靴用澀面香牛皮制作,其樣式古老,靴頭粗笨,靴尖上翹,靴筒約1尺多高,筒口寬大,呈馬蹄形,靴底較厚,為多層底,狀如船形;新式皮靴用光面牛皮制作,俗稱馬靴。氈靴用羊毛模壓而成,俗稱氈圪達。牧民在冰天雪地裡勞動、行走或騎馬,隻有穿上氈圪達,方可度過嚴寒。蒙古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産和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非常适應牧區的自然環境。騎馬時能護踝壯膽,勾踏馬蹬;行路時能防沙防害,減小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蒙古禮帽:蒙古族男子首服之一。一種橢圓形的,四周有一圈寬邊檐的帽子。一般用精緻呢料制作,多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後低,帽頂中央稍凹陷,帽筒與帽槽相接處,綴以花紋鑲邊。穿蒙古袍或西服,配戴禮帽,顯得文雅美觀。
蒙古坎肩: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服飾之一。蒙古長袍的一種外套。蒙古婦女穿坎肩,一般不紮腰帶。坎肩無領無袖,前面無衽,後身較長,正胸橫列兩排鈕扣或綴以帶子,四周鑲邊,對襟上繡着鮮豔花朵,并綴有五顔六色的電光片兒,光澤閃閃。蒙古坎肩始于元代。《元史·後妃傳》:“······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于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袢,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這種坎肩,初為世祖皇帝所服,後流行于民間。到明、清兩代,逐漸成為普通蒙古婦女的一種服飾。
蒙古顧固冠: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語稱孛黑塔,漢文史籍稱固姑冠,故姑冠或罟罟冠。是一種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豔麗的首飾。能顯示出婦女的身份貴賤和社會地位。這種高冠,一般采用桦樹皮圍合縫制,成長筒形,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面包裹着五顔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制作精美,絢麗多姿。《黑鞑事略》:“故姑之制,用畫(桦)木為骨,包以紅絹金帛頂之,上用四直尺長柳枝或鐵打成枝,包以青氈,其向上人則用我朝翠花或五采帛飾之,令其飛動:以下人則用野雞毛,”元亡後,這種首飾失傳,1974年在自治區四子王旗發掘的元代蒙古貴族陵墓中,多有顧固冠出土,其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反映了元代蒙古民族精湛的工藝水平。
二、食
蘇台柴:蒙古語,意為奶茶,蒙古民族日常飲用的一種茶,也是蒙古族人民招待客人的必備飲料,做法是将磚茶放入鍋内熬成紫紅色,然後将鮮牛奶或羊、駝奶以6:1的比例放入茶水中熬開,即成。奶茶營養豐富,具有提神、開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目前,在内蒙古地區的各族人民基本上已習慣于喝奶茶。
炒米:蒙古語稱為蒙古勒巴達,稱包勒聖巴達。蒙古族日常的主要食品之一。加工方法是将糜子篩選後,淘去沙土,放在大鍋中,加适量的開水,用慢火焖至半熟出鍋,經炒鍋炒熟,再碾去皮,即為炒米。炒米香脆味美,可口耐饑,是蒙古族農牧民的傳統食品。
烏如木:蒙古語,意為奶皮。有兩種:一種是将鮮牛奶或馬奶、駝奶、羊奶放入器皿裡存放一兩天,奶子發酸後,在表面上形成一層薄皮,稱圖黑烏如木,即生奶皮子,是做黃油的原料;另一種是将鮮奶熬開後放入器皿裡存放一,兩天,奶子發酸後在表面上結成一種薄奶皮,稱寶勒森烏如木,即熟了的奶皮,是做酥油的原料,奶皮味道香甜可口,是拌炒米吃的上等食品。
馬奶酒:蒙古語稱作乞戈或艾日戈。牧區用馬奶釀制前一種飲料、味道醇香、清涼解渴,是牧民款待貴客的最佳冷飲,将新鮮馬奶裝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陽處,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醇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曆史悠久,據《馬可波羅行紀》記載:“鞑靼人飲馬乳,其色類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此前,耶律楚材曾寫過《七律》贊馬奶酒:“天馬西來釀玉漿、革囊傾處酒微香,長沙莫吝西江水,文舉休空北海觞。淺白痛思瓊液冷,微甘醋愛蔗漿涼,茂陵要酒塵心渴,願得朝朝賜我嘗。”(《湛然居士文集》卷四)常飲馬奶酒可治胃潰瘍、肺結核等疾病。
酸奶子:牧區的優質飲料之一。牧民一般不愛喝鮮牛奶 而喜歡喝酸奶子,制作方法有兩種。一是将鮮牛奶倒入大鍋中燒開,再放在通風處晾涼,使其發酵,産生酸味:一是将鮮牛奶置于陽光下或溫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熱發酵,産生酸味,便成酸奶子,酸奶子營養豐富,醇香撲鼻、夏季常飲,止渴祛火,幫助消化。
全羊席:蒙古語稱之為秀什或不禾勒。蒙古族招待貴賓的傳統佳肴。又稱整羊席。是蒙古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種宴席,一般隻在盛大宴會、隆重集會、舉行婚禮或接待高級貴賓時擺設。将整羊加工後擺在長方形的大木盤裡,像一隻卧着的活羊,肉味鮮美,香飄滿堂,濃郁撲鼻,賓客在進餐前,還要舉行一定的儀式,高唱贊歌,朗誦獻整羊的祝辭等。據文獻記載,成吉思汗曾設過全羊宴,忽必烈登基時,也設全羊宴祭神祗、待賓客。到了清代,全羊宴更加盛行、北京羅王府和内蒙古各盟旗王府都以全羊宴接待來賓。随着烹饪技術的改進,烤全羊已成為内蒙古馳名中外的名貴菜肴。
協日森豪尼: 蒙古語,意為烤全羊。内蒙古地區,特别是阿拉善一帶蒙古族人民招待尊貴客人的一種菜肴。做法是将羊宰了後掏出内髒,煺毛留皮,加各種調料在特制的爐子裡用紮嘎梭梭烤制而成。色澤金黃,味道鮮美。
布呼利:蒙古語,意為手把肉。蒙古族人民經常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将帶骨牛羊肉剁成若幹塊,放入鍋内,加少量鹽煮熟為止。味道鮮美,易于消化,是招待客人和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菜肴。
協日陶斯:蒙古語,意為黃油。奶皮中提煉出來的食用油。主要是放在奶茶裡喝,也可以烙餅。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營養豐富,夏日祛熱,冬天防寒,還有治療燙傷、止腹瀉等功能。
胡乳達:蒙古語,意為奶豆腐。蒙古族人民愛吃的一種奶食品。有兩種;一種是用酸牛奶加工而成的奶豆腐,稱胡乳達,味道鮮美香甜,可以長期存放;另一種是将鮮奶熬開發酵後加工制成的奶豆腐,稱别喜力格,味道酸甜。
三、住
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适于牧業生産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賬”,據《黑鞑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罳,可以卷舒,前面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織成硬圈,迳有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随着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賬逐漸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内4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哈那、6個哈那、8個哈那、10個哈那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大型蒙古包,在草原上是罕見的。1990年錫林郭勒盟第七屆那達慕大會上出現一頂12個哈那的蒙古包,包内總面積可達60多平方米,為自治區蒙古包之最。
四、行
勒勒車:蒙古族牧民使用的傳統交通工具。一般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車身重約百餘斤,載重可達數百斤,乃至千斤,其特點是車輪大,車身小,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地帶運行。既便于短途拉牛糞,拉水和柴草,又适于長途運輸生活日用品或移牧時搬遷蒙古包。有時一個女牧民可駕馭六七輛,甚至數十輛牛拉勒勒車,一輛接一輛地聯在一起,排成長隊緩緩地運行,顯示了牧區的特有風情。現在經過改進的勒勒車,使用膠皮鐵輪,組裝軸承,用馬牽拉,車速和載重量都顯著提高。
蒙古轎車:蒙古語稱為哈木特兒戈,或稱毛黑勒格兒戈,專門乘坐人員的車。在勒勒車的基礎上制作而成。其構造是在勒勒車體上用柳木條彎曲成半圓形的車棚。棚周圍包以羊毛氈,形成篷帳,使其遮陽光、擋風雨、防雪禦寒。這種轎車主要用于外出探親訪友,接送親人以及婚姻嫁娶等等,乘坐轎車的人,多半為女子,女子乘轎車,在《蒙古秘史》已有記載,現在烏蘭察布盟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召河旅遊點特設蒙古轎車,供國内外賓客乘坐遊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