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少數民族習俗傳統

少數民族習俗傳統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2-06 01:31:53

少數民族習俗傳統?中華傳統文化對于生育,有着深厚文化傳統,不僅是漢族,很多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更是特具熱點,介紹幾個民族的育兒風俗,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少數民族習俗傳統?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少數民族習俗傳統(少數民族傳統民俗)1

少數民族習俗傳統

中華傳統文化對于生育,有着深厚文化傳統,不僅是漢族,很多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更是特具熱點,介紹幾個民族的育兒風俗。

一、藏族生育習俗

多子多福,增丁添口,這是民衆在長期的宗法社會裡形成,并延續下來的傳統觀念。誕生禮,是整個人生儀禮的開端,它标志着一個新生命的産生與成長,所以曆來被人們所重視。

藏族認為,小孩出了娘胎,會帶來許多污濁和晦氣,舉行這個儀式,便是要為孩子清除污穢,預祝健康成長,同時,也祝産婦早日康複。

藏族小孩生下來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親朋好友攜青稞酒、酥油茶、肉、酥油、禮金及給小孩的衣物等前來祝賀,并舉行旁色儀式(旁色,藏語意為清除晦氣)。

旁色是吐蕃時期留下來的古老儀式。這天早上,人們在生了小孩的人家門口放一堆小石子,生的是男孩,便堆上白垩小石子;生的是女孩,什麼石子都可以,并在石堆旁燃燒松柏香枝。

有些農戶還為前來給嬰兒除穢的親友舉行湯餅宴。農村也有讓新生兒的姑媽起名的習俗。取名者根據家人及自己的想法和願望來決定嬰兒的名字,總是起一些表示吉祥的名字。

孩子滿月之後,選擇一個黃道吉日,舉行出門儀式。這天小孩要換裝,一般從家門出去往東走,以圖吉利。有的第一天到寺廟朝佛,目的是祈求佛保佑新生兒一生平安。

二、青海蒙古族育兒習俗

蒙古民族極為重視對新生兒的哺育。據記載:嬰孩臨盆,即以兩頁輕軟溫暖之山羊羔滑皮包裹其腰部,以護臍帶。因系草原,棉布較少,裹以皮或氈。

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更古遠,蒙古民族重視喂乳。青海的蒙古、藏族的授乳時間,大概日哺三次。母乳缺乏時,多以牛羊乳和水以代之。

即如産婦于稍事休養精神恢複後,離幕工作時,嬰兒亦多授以牛羊乳,迨及斷乳,即完全飲以牛乳,使其發育。漸次給炒面、肉類以助長牙齒及消化能力。

近代蒙古民族用的搖籃與古代稍有區别,是用皮條或繩子吊在房梁上的嬰兒睡眠用的船形小床,稱為卧魯格伊。

搖籃是用開花結果的山丁子樹制成的,取其子孫繁衍、繁榮興旺之意。做搖籃的一般是年紀較長、老伴健在、子女雙全、德高望重的人,以示對孩子的祝福。

有的地方在嬰兒出生後七天就開始放入搖籃。放入搖籃,要舉行搖床宴,有的地方稱為祭籃儀式,請親朋好友參加,并用黃油塗抹搖籃祝福。

三、彜族的生育習俗

生育,對于每個民族而言,都是大事,各個民族習俗各異,彜族人認為天上有天君,主管天地間的一切事情。創世之時,人種是天神找的,因此,婦女生孩子是天神送的。

祭山神的紀詞很多,畢摩念完以後就燒豬、獻酒,然後大家同吃,将雞蛋扔掉。如果畢摩識藥,還要帶着婦女和家人去挖一種味道淡、甜、地下結兩個橢圓形根塊的雙胎參。

據說,這種補藥是一種很有效的促育藥,婦女吃了一年就會受孕。由于畢摩的故弄玄虛,易給人們造成錯覺,對他十分崇拜。

敬竈神經婦女生育難産時,要敬竈神,請畢摩念敬竈神經。念完經,畢摩用一個二、三兩重的石塊,放在火裡燒紅,把柏枝在裝有半瓢冷水的瓢裡。

畢摩端起水瓢在難産婦的頭上繞三轉,又從竈心中取一小塊泥土,煨水給難産婦喝下,不到半小時,孩子就出生了,據說柏枝和老竈土都是神速的催産藥。

滿月經在為孩子辦滿月酒時,要請畢摩來念經,請長老剃頭。親朋好友拿來紅布挂在門上面,稱為挂喜紅。挂紅時,要請歌師來唱歌祝賀。

總之,各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特征,這些流傳已久的民俗傳統,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