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傈僳族祭祀活動

傈僳族祭祀活動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21 12:59:08

傈僳族祭祀活動(漾濞傈僳族的喪葬形式和風俗)1

傈僳族祭祀活動(漾濞傈僳族的喪葬形式和風俗)2

漾濞傈僳族的喪葬形式和風俗

漾濞縣境内的傈僳族,對死者有兩種葬法:土葬和火葬,正常死去者實行棺木土葬,死于非命的有一部分實行火葬。如果是死于非命的則不準擡入村寨和家中,在外邊搭一個臨時棚子宿夜。也不準埋在家族的公共墳地。傈僳族對老人的死亡,認為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村都要停止生産和其它活動,本村寨村民及家族成員都要攜帶酒肉前往死者家中吊喪,并幫助為死者完成洗臉洗身,梳頭、換上新衣服和鞋,爾後有經驗的死者親屬,幫忙入棺。應做的手續做完後,死者的棺木一般停放在堂屋的中央,頭向地勢高處停放。全部放妥當後,由傈僳族的“乃趴”(也叫巫師),放三支箭為死者開路。也可以在墳山上埋葬好後再開路,兩種辦法都可以使用,那種方便就使用那種。(根據死者家屬意見靈活掌握。)

由“乃趴”進行祈禱死者的靈魂快回到祖長那裡去團聚,回去時不要走上路和下路,要走中間的陽光道。這種祭祀傈僳族語叫“瑪甲瑪”。做完後進行“點刀臂”,具體做法是在死者頭前挂一隻雞,由“乃趴”手握一根木棍,或者麻子樹一根(傈僳語叫“子杆”)進行禱告,求死者的靈魂保佑死者的家屬安康、村寨安甯、六畜興旺、糧食豐收、生男孩要生九個、生女孩要生七個等。并揮起刀子,繞着死者房屋轉三圈,邊吼邊舞,以示驅趕吃空死者的毒蟲,最後才為死者煮飯祭奠,煮飯時死者是男的放九把米,如果死者是女的則放七把米。

飯煮好後連同酒供奉在死者的前頭,再供奉上若幹塊肉,一般是男死者放九塊肉,死者是女的放七塊肉。傈僳族有停放死者看日子的習慣。在死者死了三天之内不看日子為偷葬,三天後要看日子,有吉日安葬的習慣。在停放期間,每日給死者供三碗飯,白天黑夜,都不停地為死者跳葬舞,唱葬歌。一般是守靈的人每人一根木棍或者是麻杆,邊喊邊唱,特别是第一晚上和最後一晚上,跳得越激烈越好。跳的時間越長越好,一直跳唱到喉嚨嘶啞才停止。

出殡時屍體由四個人擡,在家族中有名望的老人,可以用八個人擡屍體放在粟樹幹上,男子九根、女子七根,兩個青年人在前開路,大家送葬至半路即返回。在半路上把死人擡在兩把長闆凳放穩後,由“乃趴”帶領孝子,繞死者周圍順轉九周倒轉三圈就停止,而後孝子和親屬返回家中,其餘幫忙的鄉親們一同送到墳墓,培葬品一般是選死者生前所用過的日常生活用具。并高挂在墓旁的竹杆上。男子死者,埋葬時把他生前所用的刀具,弓箭包和所喜愛的酒,吃飯的竹筒,木碗等作為陪葬。女子死則把她生前用的織麻工具,麻布卦包,煮飯用具主餐具等挂在墳頭上,作為祭品。逝世一年後,選日修墳,修墳時一般用青石闆蓋塊,圍蓋土墳。

并在墓前進行祭奠,家屬邊哭邊訴,親友中男子則輪流跳舞,訴說死者家近況以告知死者。之後到第三年掃墓一次,以後不再掃墓祭奠。漾濞的傈僳族對傳統的做法改變了大部分,人們學習當地的民族,實行一年一次掃墓,時間在每年的“清明節”。這樣一來保留傈僳族的文化傳統都有一定失傳(即逐漸被漢化)。所以,提醒傈僳族同胞,注意保留自己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的美德。漾濞的傈僳族中有三種“信仰”:第一種是信道教,第二種是信佛教,第三種是信基督教,但漾濞的傈僳族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信道教和佛教,其餘兩教很少。

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還保留着。經過社會變更和改造,在生活與生産上從傳統的耕作方式轉變為細耕、科學化地發展生産。原始的生活生産方式,有些少數不發達地方仍保留着,比如愛打獵習慣還存在,就算沒有獵物的地方,也約上幾個男子漢去野外住上幾晚上,這種習慣還保留着。

資料來源:李貴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