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決策偏見的案例

決策偏見的案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07:30:29

「跟着感覺走」聽起來并不賴,确實憑直覺引導行事能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但過往踩過的無數坑告訴我們,大多時候憑直覺并不可靠。我們很容易先入為主,并被情緒和固有的印象幹擾而作出錯誤的判斷。

如何避免決策過程中的認知偏差?如何正确認識人類思維中的非理性?帶着以上疑問,借《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和大家分享下如何規避偏見,提升判斷和自行決策的效能。

01

大腦是如何思考和決策的

在探讨如何提升決策效率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下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

心理學家将大腦分為兩種思維模式:

  • 系統1: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 ,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态。(自主系統,自動反應,直覺思維)
  • 舉個例子:無需思考,我們可以很直覺反應2 2=4。
  • 系統2:将注意力轉移到需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耗力系統,需要集中注意力)
  • 舉個例子:需要花時間和腦力來運算 17X24。

決策偏見的案例(提升判斷和自行決策的效能)1

image

系統1 是自主發生且不費力的,當系統1遇到阻礙時,便會激活系統2,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和解決。系統1 是全天候24小時在線,而系統2僅在系統1無法解決問題時才被激發。

系統1即快思考,即直覺思維,包括感覺和記憶等所有無意識的大腦活動。系統2即慢思考,需要更慢、更嚴謹投入更多腦力。

系統1和系統2的互相配合構成了我們的思維模式。通常情況下,這種分工方式是高效的,但由于我們的印象、直覺、意向和感覺并不總是能正确反映現實,如果系統2錯誤地接受了這些認知錯覺,就很難避免做出錯誤的決策。

而正因為系統1是無意識的,由此産生的認知偏差才難以自我察覺。加上系統2需要極強的自我控制和精力損耗,我們會偏向更輕松的惰性思維直接即做出即興判斷。也就是說,大部分情況下,人是非理性的

02

直覺思維下的心理效應

由于系統1的運行機制,我們比想象中更容易做出無意識的判斷和選擇。正确了解這些由直觀思維導緻的心理效應,能幫助我們規避系統性錯誤。

決策偏見的案例(提升判斷和自行決策的效能)2

image

  • 啟動效應:人的行為和情感會不知不覺被他物影響。
  • 舉個例子:我們覺得高興時就會微笑,而微笑也會讓你感到高興。用牙齒咬住一根鉛筆,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微笑,但這種微笑的狀态,會啟動你“高興”的感覺。
  • 曝光效應:個體接觸一個刺激越頻繁,個體對該刺激就越喜歡。因而隻要不斷重複接觸就能增加喜歡的程度。重複能引發放松感和熟悉感,不斷重複某個謬論,我們很可能就相信了,因為人們很難對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區别。
  • 舉個例子 :當你在考試時遇到不知道的題目時,你會更偏向于選擇看起來更熟悉的選項。廣告商們正是利用了曝光效應來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因為熟悉了就會喜歡。
  • 常态理論:已遭遇過某種小概率事件,類似的事情再發生時就會不以為意。
  • 舉個例子 :在某個路段看到車禍,第一次會很震驚,但當你在短期内在同樣的路段又看到車禍時,大腦便不會那麼驚訝了。對疫情下各國的确診數字感到麻木同理。
  • 因果關系:習慣将持續發生的事件聯想為因果關系,将前一件事解釋為後一件事發生的原因。
  • 舉個例子 :讀完「在紐約擁擠的大街上逛了一天,欣賞完美景後,簡發現自己的錢包丢了」這句話後我們會主動歸因為扒手,盡管丢錢包可以有很多可能性。
  • 确認偏誤:先有猜想或觀點,然後人們就會尋找證據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
  • 舉個例子 :當被問及某個人是不是很不友好時,你會試圖接受這個「不友好」的陳述,并開始在腦海中搜尋關于這個人不友好的行為。
  • 光環效應:喜歡或讨厭某個人就會喜愛或讨厭這個人的全部。
  • 舉個例子 :如果你對一個人初始印象很好,那麼大概率你會ta的做法和行為有更積極的評價。
  • 框架效應:同一信息的不同表達方式會激發人們不同的情感,從而影響判斷。
  • 舉個例子 :手術後存活率為90%與手術後死亡率為10%,前者讓人更安心。

這些效應告訴我們,我們的行為和感情有時會受制于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事件。思維的發散性和聯想性讓我們做出直覺性判斷,而這些都是不自覺中就對我們産生影響的。

正确認識這些心理效應,不僅可以糾正我們自己的偏見,還可以利用這些「套路」來說服别人。

03

大腦思考機制帶來的直覺缺陷

在以上心理效應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指出了我們在思維中大腦的惰性。即使遇到了較為複雜的問題,需要調動系統2進行處理,我們的大腦也會遵循最省力原則,自動使用另一個簡單的問題來替代面前的難題。這種尋找難題的替代答案的過程就是「啟發」。而這種直覺性答案經常與偏見和判斷失誤挂鈎。

決策偏見的案例(提升判斷和自行決策的效能)3

image

啟發性偏見

  • 小數定律:誇大對小樣本的信任,相信小樣本能反映調查對象整體的情況。
  • 舉個例子:因為周圍的人結婚比較晚就得出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晚婚的判斷。
  • 錨定效應:人們在對事物進行估值前,會事先進行考量,這種先入為主的信息會對我們的後續決策做出暗示的現象。
  • 舉個例子:比如超市中的打折或限購會對我們的購買行為造成影響,限購對銷量有刺激作用。
  • 可得性偏好:評估事件時,我們會給予自己有直觀感受的部分更高的權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
  • 舉個例子: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在團隊工作中的貢獻程度;也經常高估經常被媒體報道的災難或疾病的危險程度。
  • 效用層疊:小概率事件、公共事件因媒體報道,放大某些極端可能,強調其可能性,導緻人們越關注,越緊張。
  • 舉個例子:以色列遭遇恐怖襲擊死亡的人數遠不及交通事故死亡的人多,但媒體報道的恐怖事件卻很容易占領人們的心智并造成恐慌。
  • 典型性偏好:人們習慣從事物中發覺和選取典型性樣本,而忽略背後的概率。
  • 舉個例子:在未經調查下,我們會認為女司機在開車這件事情上比男司機更猛。
  • 因果性偏好:人們會傾向于用虛假的因果關系去解釋他們認為不随機的事件。
  • 舉個例子:我們會忽視基礎比率,因為因果關系往往比統計學信息更具有說服力。

決策型偏見

  • 後見之明:事實會讓記憶朝已發生的結果修正。
  • 舉個例子:很多人聲稱「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前就知道這場危機不可避免」。
  • 回歸均值現象:某項指标的表現過高或者過低後會自然回歸到平均水平。
  • 舉個例子:即使飛行員在一次表現中突出,并不意味着下一次表現也會如此,大概率是會回歸平均值。
  • 樂觀偏見:我們相信眼見為實,對已知的事物過度自信,我們還容易誇大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
  • 舉個例子:90% 的司機都相信自己的車技要高于平均水平。
  • 前景理論:人們規避損失的願望強于獲得收益的願望。
  • 舉個例子:人們損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于獲得100元得到的快樂。
  • 定律:峰值與結束時刻的感受會是決定人們對該事件感受的關鍵時刻。
  • 舉個例子:比起細水長流的幸福,人們會更偏向于短暫卻強烈的快樂,而且會因為結局而忽略過程。
  • 禀賦效應:當個人一旦擁有某個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的價值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
  • 舉個例子:商家承諾的“7天無理由退換”,拿到貨物後,我們 對其價值的評估會更高。

以上種種可得出我們的大腦有說不清的局限,我們總是對自己認為熟知的事物深信不疑,但我們顯然無法了解自己的無知程度,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04

如何規避認知謬誤

這些認知偏見和錯覺似乎讓決策變得更加簡單,但也由此造成各種「非理性」。思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為了更好地進行決策,我們需要更了解自身的思維方式,并做出相應的調整。

如何規避以上的認識謬誤?作者給出了一些建議。

1. 放慢思考速度,有意識地調動系統2

在認識到大腦的惰性和非理性後,在決策時,提升對易犯錯誤的情景識别能力,并有意識地調動系統2去分析和辨别。

****2. 善于引進外部意見

在做重大決策時,多聽聽他人的意見和批評。當你面臨重大決策壓力時,質疑自己的直覺會讓你感到不愉快。但認識到别人的錯誤比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要容易得多。

3. 事前驗屍,預先設想慘敗結果

預先設想慘敗結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來部分抑制樂觀偏見。當一個機構即将作出一個重要決策但還沒有正式下達決議時,召開會議;設想在一年後的今天已經實施了現有計劃,但結果慘敗,然後用五到十分鐘簡短寫下這次慘敗的緣由。

了解大腦的運行機制有利于我們更了解自身,弄清楚我們在決策中經常形成的認知偏誤和錯覺有利于我們發現自身的偏見。在理想的狀态下,更多引進系統2的思考和參與。

《思考,快與慢》是一本有趣的書,同樣,這也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截取了書中一些重點概念和大家分享,建議大家閱讀原著,以獲得更多啟發。

附上全書的思維導圖筆記

決策偏見的案例(提升判斷和自行決策的效能)4

image

另附上 XMind 用戶做的超詳細思維導圖:《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