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在《爸爸去哪兒》節目裡,總是随身帶着一本書——《一個人的朝聖》。書中講述了一個60多歲的老人哈羅德,用87天,走了627英裡(1009公裡),徒步去看望身患癌症的老友,一路上,完成自我尋找與靈魂救贖的故事。
難忘書中老人說“當你真真切切用雙腿走路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的事物。”
不同于這本關于一個人身心靈朝聖之旅的書,電影《岡仁波齊》則講述的是11個人的朝聖之旅。
普拉村的鳏夫楊培老人一輩子隻圍着牛屁股轉,沒有離開過小村半步。他哥哥去世後,侄子尼瑪紮堆決定完成叔叔的心願,帶他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
于是,和他們叔侄一起,小村裡的孕婦、屠夫、殘疾青年、12歲的少女等11人組成了一支獨特的朝聖隊伍,懷揣着各自的希望,開始了曆時一年的朝聖之旅......
從芒康到拉薩,在318國道上,一行人一步一叩首,磕長頭匍匐前行,要手腳并用丈量完2000多公裡。
全片無美女帥哥,無明星大腕,很多人都是本色演出的普通藏族人。觀影過程中,總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東西觸動着我的内心。讓人感覺到被震懾,無法平靜,心潮起伏。
這11個男男女女,那麼平凡普通。
但是面對他們,你内心充溢的卻是滿滿的尊重和肅然起敬。
為什麼?為什麼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觀影者,比我牛逼百倍千倍的人都被這11個衣衫褴褛的男男女女震撼住了呢?
我反複地問自己。
因為他們讓我們覺得難以企及。
一路上,問題來了就解決。
有女人生孩子,就暫停朝聖之旅,送到醫院。
生完孩子後的女人,坐在車上休息幾日後,繼續一步一叩首。
遇到水路,沒有越過去。一行人匍匐在水裡,繼續一步一叩首。
載着帳篷等重要物資的車被撞壞了,他們就把無法修好的車頭棄下,用人力推着繼續前行。
男人們先推着車走,女人們在後面一步一叩首,匍匐前行;行若幹距離之後,男人們将“車”停下,走回去,再一步一叩首匍匐着到車邊。
整個朝聖之旅,是實打實一步一步磕長頭過來的,沒有少過半步。那份虔誠令人震驚。
錢花光了,就打工給人洗車去掙。
快到神山岡仁波齊時候,楊培老人去世了。
衆人平靜地将老人天葬。
繼續一步一叩首。
他們毫無雜念,那麼純粹幹淨。就是為了去岡仁波齊朝聖,去轉山。
在我們看來是天大的事情,是讓人驚慌失措手忙腳亂的變故。
到了他們那裡,處理得簡單、從容、甯靜。
他們永遠神色笃實,不卑不亢,不喜不悲,不驚不乍,無憂無懼。
這份笃定不是金錢和優越的物質所能帶來的,而是植根于靈魂深處的某種信仰。
信仰就是信仰本身。
這信仰未必有多牛逼,但有和沒有就是不一樣。
他們笃信隻要向前走,就有希望,有期盼,信仰如光,照着這11個人。
去世前,每到晚上在帳篷裡休息的時候,
楊培老人對衆人說朝聖磕頭重要的是心。然後一句:我們開始念經吧。
老人去世後,一衆白天繼續長磕頭行進,晚上在帳篷裡,有人說了句:我們開始念經吧。
影片戛然而止。
響起樸樹那低沉喑啞的聲音:
你在躲避什麼
你在挽留什麼
你想取悅誰呢
你曾經下跪
這冷漠的世界
何曾将你善待
……
影片并沒有呈現出他們抵達最終極目的地的情形。
常人最在乎的所謂的結果并沒有出現。
每個人都知道他們終将抵達。
導演張揚一直試圖克制地表達着:生活沒有高低,每種有信仰的活着方式都值得記錄。
每一個在路上的行者,都不僅僅是身體的移動。走着走着,總會有東西撞擊滌蕩心靈。其實,信仰也沒有高低貴賤,我們每一個人都以獨特的方式,走在自己的朝聖之路上。
至于你心中的那個“聖”是什麼,隻有你自己知道。李宗盛說“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着往前,我們因此能願意去聽從内心的安排。”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認定的“岡仁波齊”,都默默地用腳步一點點地向她靠近。隻要有這麼一座山在心中,這一路就會行得淡定從容,更心平氣和一些,心裡就會得到平安。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