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懷舊味道?李慕尚 1912年的中秋,魯迅獨自客居北京他在日記中寫道:“陰曆中秋也……見圓月寒光皎然,如故鄉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餅祀之不”懷鄉思親之情躍然紙上魯迅記得的是家鄉的祀月風俗,其弟周作人,則對中秋的味道,記憶尤深他的《兒童雜事詩》中有一首《中秋》詩寫道:紅燭高香供月華,如盤月餅配南瓜雖然慣吃紅绫餅,卻愛神前素夾沙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中秋懷舊味道?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李慕尚
1912年的中秋,魯迅獨自客居北京。他在日記中寫道:“陰曆中秋也……見圓月寒光皎然,如故鄉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餅祀之不。”懷鄉思親之情躍然紙上。魯迅記得的是家鄉的祀月風俗,其弟周作人,則對中秋的味道,記憶尤深。他的《兒童雜事詩》中有一首《中秋》詩寫道:紅燭高香供月華,如盤月餅配南瓜。雖然慣吃紅绫餅,卻愛神前素夾沙。
中秋的吃食甚多,小的時候,每逢中秋,總要大吃一頓。其實,中秋的味道,不光是月餅,也不光是吃食。
中秋節,各地都有自己的習俗。但中秋節的習俗共同之處不外乎:祭月、賞月、觀花燈、吃月餅。除此之外,各地還有:民間拜月、賞桂花、兔兒爺、中秋宴俗、舞火龍等等 。
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演變而來。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農曆八月十五又正好處于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又被稱為“中秋”。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最初這一天是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的,後經慢慢演變,一直到了唐代,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唐代時中秋風俗在中國北方地區已廣為流行。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文人的詩文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詞句。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糅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北宋時期,正式定陰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争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骈阗,至于曉”。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寫中秋的詩詞,就有多首,如《水調歌頭》《中秋月》等,他的名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一直被人們吟誦至今。
吃月餅、賞月也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台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則會舉行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豔的藝人和群衆載歌載舞。
在韓國,中秋也稱為“秋夕”,是一個祭祀的日子。秋夕祭祀一般以大家庭為單位,大家聚在一起悼念逝去的祖先,為家人祈福。供桌上的供品也比較豐富。秋夕也是一個感恩秋季收成的日子。韓國有句諺語“不需多、不需少,隻願如中秋”。意思是希望能像豐收的中秋時節一樣不愁吃穿,世世代代過上好日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此時猶記得去年中秋登山望月的情景。難得的“十五的月亮十五圓”,一輪圓月高挂,天空中有道道清雲,如煙似霧,彌蒙在月色中。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雲的紅娘,牽于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媚。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但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并不妥當,諺語有“八月十五雲遮月”之說,雲生月隐,神秘、朦胧。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可是卻獨具一分情調。
中秋是有味道的,中秋的味道,就是團圓的味道,就是祈福的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