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末,《牛津詞典》都會選出一個該年度的熱詞。
2020年比較特殊,熱詞太多,最終《牛津詞典》前所未有地選出了10個詞,但基本都與新冠疫情有關,包括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在家工作(WFH)、封城(lockdown)等。
2021年,《牛津詞典》選出的年度熱詞,同樣還是與新冠疫情緊密相關,那就是Vax(疫苗,接種疫苗)。
但是,對于研究生群體來講,如果讓我來選2021年度熱詞,我會選“内卷”(involution)。其實,不止是2021年度,“内卷”應該是最近幾年的年度熱詞,因為,我們早已被“内卷”或主動或被動地裹挾其中,自己卻渾然不覺。
那麼,究竟什麼是“内卷”哪?對于專家們那些高深的内涵與外延辨析,有時會令人感覺越聽越糊塗。有位作者打一個比方,我認為,對“内卷”一詞解釋的是相當到位。
在電影院裡,原本大家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電影,無論坐在哪一排都能看得很清楚。這時候,前排的觀衆突然站了起來,而後排的觀衆為了能看清屏幕隻好也站起來,到最後可能整個電影院裡的人都從坐着看電影變成站着看了。
電影還是那個電影,并沒有因為大家站起來看而變得更好看,但所有人都覺得非常累,可是又不得不站起來.
研究生日益成為“内卷”群體中的主力軍之一。
01 考研太内卷,隻恨自己沒早生幾年!
日前,澎湃發布的一篇《考研407分至今“無學可上”的人》的文章,引發社會的熱議,戳中了相當多考生的痛處:
據悉,一志願報考廣州大學學科教學(英語)的羅瑞,縱使考了407的高分,但初試成績已經排到了200多名。不甘心無學可上的她,選擇了調劑。在連續被多個學校拒絕後,羅瑞索性放棄了上一本的心願,一看到調劑系統有名額的院校,她都去打電話咨詢,填寫志願。
羅瑞直言:“這就是現實,哪怕是自己看來排名較後、很偏遠的、一志願分數線很低的學校,調劑都要求很高,你都‘舔着臉’去問,但人家還看不上你”。
其實,今年400分以上的高分也難進複試和調劑,已不是稀奇的個别情況,因為複試在400分以上的高校,真可謂數不勝數。
今年的國家線也是全面上漲,除農學、軍事學、工商管理、旅遊管理等個别專業,分數線維持不變外,其他超80%的專業國家線都有所上漲。
據統計,近70%的專業國家線漲了10分以上,哲學、曆史學、藝術學、體育學、審計、工程管理等多個專業的甚至一下子漲了15分。甚至有考生爆料:專業第一,竟然沒上國家線。
面對高分雲集的廣大生源,不少學校開始提高調劑門檻。比如,中北大學藝術學理論專業,要求調劑學碩的考生須“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篇及以上”。西京學院的審計專碩調劑公告上,注明“歡迎210分以上(超A區國家線16分)的調劑生”。
2022考研報名人數457萬,預計招生115萬人,如此算來,至少有342萬人落榜。
面對如此之高的淘汰率,考研大軍依然前仆後繼,新東方4月初最新發布的一份《2023年度考研報告》預測:2023年考研人數可能突破520萬,而這隻是保守估計!
日益的激烈競争,讓考研人直呼“這屆考研太卷了!”,隻恨自己沒早生幾年。
02 畢業發文的内卷,實在是“壓力山大”
考研上岸,隻是研究生“内卷”生活的開始!
除去實驗室比着加班到深夜、組會彙報往高深了講之外,最令研究生頭疼的,還是正常畢業的門檻越來越高:小Paper的數量和質量也在不斷攀升。
雖然最近幾年,研究生畢業要求去“唯論文論”的呼聲此起彼伏,但真正能落實到位的學校卻屈指可數,更多的則是不斷層層加碼。
2017年,對于“博士畢業要發幾篇文章?”的問題,有人專門做了一項簡單的統計調查。
1.複旦大學:至少在國内核心及以上期刊上發表(含錄用)2篇專業學術論文。
2.重慶大學:3篇南大核心。
3.上海交通大學:1篇核心。法學院要求2篇C刊,且學位申請者本人必須為獨立作者及第一作者。
4.四川大學:3篇CSSCI;或2篇CSSCI(其中一篇必須為權威期刊);
5.中山大學:1篇核心期刊。
6.南開大學:2篇北大核心。
7.武漢大學:1篇權威期刊或2篇北大核心。
8.北京大學:2篇北大中文核心。
9.中國人民大學:2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10.廈門大學:2篇全國中文核心或1篇一類核心。
11.中國政法大學:公開發表2篇C刊,其中一篇可以由校内幾本非C特定期刊。
12.中南财經政法大學:3篇核心。
13.西南政法大學:3篇核心期刊
14.南京師範大學:2篇中文核心期刊或1篇權威期刊。
15.華東政法大學:沒有篇數的要求。
如果一直參照以上的标準執行,對于大多數博士生而言,正常畢業應該問題不是太大。
但是,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博士生畢業延期現象已非常普遍,正常畢業人數不到40%,在個别理工類學校,博士延期率甚至高達90%。
除去導師強行留人、學位論文未完成等原因,小論文發表的數量及質量未達标,成為延期畢業的重要原因之一,之所以産生這一現象,也是由于“内卷”過于激烈。
近日,清華大學某副教授的課題組公布的論文發表要求,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引起了激烈讨論。
在這個課題組裡,一個普通的碩士生要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至少4篇高水平SCI才能畢業,且至少3篇都得是發布在課題組規定的「一流期刊」上,這些期刊均分9分以上,NS之流不用說,其中諸如 Adv Sci 等刊物也被列為最末一檔;而博士生則直接翻倍來到了8篇!
你就算發表了Nature 和 Science,也隻是堪堪達到碩畢的要求,如果是博士生,那麼不好意思,發NS也不能畢業的世界達成了!不過讓人有些迷惑的是,對博後的要求卻比對碩士的要求要低。
很多研究生紛紛發文,表達對發文“内卷化”的無限感慨:
還有人調侃道:不愧是把發表論文“卷”到新高度的材料學!
03 戀愛、結婚也内卷,根本沒有這個資本!
衆所周知,中國的父母是全世界最操心的父母,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整天為了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奔忙和焦慮。
即使孩子考上了研究生,成天忙論文和學業,他們又開始操心孩子的婚姻大事。
“别隻顧着讀書,趕緊給我找個兒媳婦啊!”
“閨女,你也老大不小了,學曆差不多就行了,要不然小心嫁不出去。”
相信很多研究生對這些“關懷”都不陌生,在這些細碎的唠叨裡,隐藏的都是父母的焦慮。
可是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許多研究生找不到對象不一定是他們不想找,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而比較明顯的一點就與我們說的“内卷”息息相關。
其實,除了少數“不婚族”,絕大多數研究生對戀愛和婚姻都是充滿憧憬和期盼的,有誰不向往甜蜜和幸福的戀愛和婚姻呢?可是不得不說一句實話,對象并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好找。這其中,與婚戀市場的“内卷”不無關系。
2020年互聯網上出現了一個很紮眼的新詞:“985相親局”。
什麼是“985相親局”?從字面上就很好理解:985院校畢業的本科、研究生們組的一個相親的局。
深入了解一下就不難發現,這類“相親局”表面上是在看學曆,實際上看的還是個人條件:有沒有一線城市的戶口,有沒有車,有沒有房,等等。
隻有這些條件都符合之後,他們才會考慮脾氣是否相投,性格能否磨合。對于這種現象,社會上存在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有人認為這種相親方式更直接、更高效;
也有人對此很不屑,甚至諷刺說這種功利化的價值觀正在“殺死年輕人的愛情”;
也有人認為,這就是“内卷”在婚戀市場上最直接的體現,折射出的是現代年輕人對婚戀問題的焦慮。
我非常同意最後一種觀點,這一現象隻是婚戀市場“内卷”的一個縮影。所謂婚戀市場的“内卷”,指的就是單身男女争搶有限的優質異性資源。奈何“僧多粥少”,這就導緻婚戀市場上出現了普遍焦慮、供需失衡的情況。
據《青山資本2021年度消費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單身成年總人數已經超過2.4億,男女比例達到3:1,可想而知身在其中的人是何等的“壓力山大”。
數據還顯示,從性别構成來看,在20~25歲這個年齡段,男性比女性多出4000萬。也就是說,每5個适齡男性當中就有一個讨不到老婆。
由學業壓力、環境封閉、交際面窄等現實原因,23-30歲的碩博士研究生們,正是單身男女群體中的主力軍之一。
在婚戀市場“内卷”的情況下,這些單身研究生們為了早日脫單都做了些什麼呢?
調研報告顯示,注冊婚戀社交軟件、參加相親活動是他們選擇最多的交友途徑。調查對象中超過8成的研究生注冊過婚戀社交軟件,超過4成的研究生參加過各類相親活動。
盡管單身研究生們都努力在“脫單”了,也有不少人覺得自己定的擇偶要求會在遇到真愛時打折扣,每年都在持續上漲的單身群體人數卻告訴我們:雖然已經足夠努力,但不一定能找到一個相親對象。
即使脫單成功,也隻是“萬裡長征剛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要面對的事情還有很多,其中最讓男生頭疼的問題就是彩禮了。
如今,男方結婚的成本越來越高,已經融入“内卷”大潮之中,現在男方有時候要付出動辄十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天價”彩禮才有可能結婚。
相信大家在網上經常會看到“彩禮沒談攏,婚事告吹”“沒有X萬X,新娘子不下婚車”“因彩禮問題,雙方父母大打出手”等類似的新聞,導緻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很多女生開始用彩禮衡量自己的身價以及對方對自己的愛。彩禮越高,代表自己的身價越高,男人也更愛自己。
其次,嚴重的攀比心理也是讓彩禮不斷攀升的一個重要原因。閨蜜結婚要了10萬彩禮,我就得要20萬;同學結婚要了20萬彩禮,我就得要30萬……
總之,研究生真的是不容易的群體,考試累、讀書累、戀愛累、結婚更累。但我們不應該就此放棄努力,更不要指望“躺平”。
内卷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迎風成長!
對于研究生群體而言,因為身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中,你隻能被大家推着走。不然,你就會出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