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新聞和外交辭令中,我們總能看見一個常用詞語 -- 一衣帶水。
“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涉及日本的新聞時常會用此評論中日關系,若照字面意義理解,這個成語似乎是個形容雙方是關系友好的鄰邦的一個褒義詞。
然而,這個詞的本意并不是一個美好的褒義詞,在表面美好的外交辭令下,這個詞的真實詞義卻恰恰相反。
一衣帶水出自《南史.卷一○.陳本紀下》,它本意形容隋朝與南陳間的阻隔如同隔着一條衣帶。
楊堅建立隋朝後,天下并未統一,南方還有陳朝偏安一隅,他便藉口安民除暴,出兵讨伐陳朝。出兵之前,隋文帝楊堅對他的臣子說:「我身為天下百姓的父母,怎能因如衣帶般大小的的阻隔,就不去拯救對岸受苦的百姓呢?」其實長江是條非常大的水流,最寬處可達一千七百多公尺。但隋文帝為了強調他出兵南陳的決心,所以用衣帶來形容長江。開皇九年,陳朝滅亡。
陳國身為隋朝“一衣帶水”的鄰邦,最後被隋朝滅亡,這個詞用于形容日本,自然帶着震懾的意思:【我與你國不過一條衣帶之隔,滅掉你易如反掌】。
身為中華文化圈一分子的日本也看出了言下之意,在對中外交回複時,總是用着另一個詞--吳越同舟。
這又是一個表面看着美好的詞,字面意義看會理解成“我們在同一條船上”,其實這個成語背後的典故也恰恰相反。
吳越同舟,出自《孫子·九地》
春秋時期,吳國越國經常交戰。一天,在吳越交界處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幾個吳人和越人,因為吳越兩國互為世仇,自然人民間也不會多好,雙方誰也不搭理誰,氣氛顯得十分沉悶。船離北岸後,一直向南岸駛去。剛到江心,突然天色驟變,刮起狂風來。刹時間滿天烏雲,暴雨傾盆而下,洶湧的巨浪一個接着一個向渡船撲來。兩個吳國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來,越國有個老太一個踉跄,跌倒在船艙裡。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聲招呼大家快進船艙。另外兩個年輕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繩索,想把篷帆解下來。但是由于船身在風浪中劇烈颠簸,他們一時解不開。這時不趕快解開絹索,把帆降下來,船就有翻掉的可能,形勢非常危急。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年輕的乘客不管是吳人還是越人,都争先恐後地沖向桅杆,頂着狂風惡浪,一起去解繩索。他們的行動,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麼好。不一會,渡船上的篷帆終于降了下來,颠簸着的船得到了一些穩定。
吳國人和越國人隻是因為災禍不得不互相幫助,然而他們卻還是互為敵人。
這個詞巧妙地回應了他們對中日關系的看法:【我們不過是因為某些原因暫時的互相幫助,但我們仍然是敵人】
小小的兩個成語卻暗藏中日間的外交交鋒,不得不感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