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昌江4月28日消息(記者林韋玮)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地處海南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腹地,自然環境優越、物産資源豐富、民族特色突出。近年來,王下鄉借助生态人文發力,高水平打造“黎花裡”項目,發展旅遊産業,助力村民增收緻富,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努力打造成為海南鄉村振興“樣闆”。
王下鄉美景 (央廣網發 符武平 攝)
王下鄉面積345平方公裡,約占整個昌江黎族自治縣土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但山多地少的環境,讓這裡的村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這麼點水田讓他們種植的水稻隻能自給自足,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割種在山上的橡膠去賣。
俗話說“靠山吃山”,王下鄉的村民們也用自己的方式“吃山”——上山打獵,砍樹種山蘭稻。然而,這種吃穿用住幾乎全仰賴大山供給的生産生活方式,給當地生态環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到2006年,王下鄉森林覆蓋率僅55%,且村民的臉上依然寫着“窮”字。窮到什麼程度?家住大炎村委會浪論村的韓小春回憶說,當時她們一家7口人還擠住在低矮的茅草屋裡,家裡經濟收入少得可憐,“勉強能喂飽肚子”。
改變,發生在2007年。當年,王下鄉在海南省率先實行生态補償機制,同時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村民們都拿到了相應的補償款。很快,拿到手的“真金白銀”,讓村民們開始丢棄傳統的刀耕火種生産方式,全民守林、全民護林也漸漸成了一種自覺行動。
王下鄉民宿 (央廣網發 符武平 攝)
2018年底,王下鄉獲評全國第二批、海南省唯一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19年,為把生态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态旅遊、生态農業等生态經濟的優勢,實現生态與經濟雙雙“增值”,昌江黎族自治縣進行了一次探索實踐——以建設“中國第一黎鄉”為目标,将平面規劃向立體空間規劃全面延伸,打通王下鄉村與村之間的地域界限,打破一二三産業之間的壁壘,将全鄉産業發展與生态保護、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内容進行一體化布局,繪制出了“黎花裡”這幅鄉村振興的“立體藍圖”。
得益于“黎花裡”項目開展後帶來的改變,現如今,韓小春一家搬進了政府幫忙修建的新房,自己就在家門口的民宿裡上班,每個月光工資就有3300元。“短短幾年時間裡,村子從破敗不堪逐漸蛻變成如今的美景,每天還能看到各地來的遊客,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民宿工作的韓小春 (央廣網記者 林韋玮 攝)
“别看我們現在的環境打造得還行,但在2019年前,遊客來王下鄉遊玩,連個吃飯的飯店都沒有。”王下鄉人大主席郭恒瑞說,在昌江黎族自治縣各級各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截至目前,“黎花裡”項目一、二期已經建設完成。以洪水村、三派村、浪論村三個村子為例,項目實施前,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為務農和割膠,項目實施後,民宿、農家樂及林下經濟種植等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部分村民實現了就地就業,同時也吸引了一批大學生返鄉就業。
“戲台”搭好後,登台唱戲的主角非村民莫屬。2021年年初,三派村村民林愛花帶着兒子、兒媳在自家辦起了農家樂。雖然門外連塊像樣的招牌都沒有,但林愛花在王下鄉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将農家樂的就餐環境布置得有模有樣,擺上了牛皮凳、黎錦、藤編等黎族特色物件。林愛花說,店裡最忙時曾一天接待過17桌客人,這讓她順勢而為,賣起了芭蕉、蜂蜜、牛大力等本地特産,真正在家門口吃起了“旅遊飯”,成了王下鄉小有名氣的緻富創業帶頭人。
林愛花正準備去拿食材給顧客做菜(央廣網記者 林韋玮 攝)
見有甜頭可嘗, 這讓大夥熱情高漲——從開農家樂、辦民宿、賣特産、表演歌舞,到在村裡的民宿、餐廳、種植基地務工就業……王下鄉的村民們以各種形式自發參與到“吃住遊購娛”的旅遊服務産業鍊中,成為當地發展鄉村旅遊的主體力量。村民們的人均收入,也從2019年的8000元上升到了2021年的近20000元。
郭恒瑞介紹,随着“黎花裡”項目實現穩定運營,王下鄉正穩步推進項目三期工程建設,主要側重于黎族特色文創産品的開發,以及黎族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希望通過我們的打造,讓更多的人走進王下鄉,了解黎族文化、王下文化,傾聽黎族故事、王下故事,在一體化布局下真正實現生産、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讓王下鄉的綠水青山永續發展,讓百姓共享生态紅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