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腦袋裡常見瘤?■韋龍摟着兒子,心裡有千萬言,卻哽在喉嚨難訴說,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小朋友腦袋裡常見瘤?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韋龍摟着兒子,心裡有千萬言,卻哽在喉嚨難訴說。
■韋譚凱募捐二維碼。
父親想帶他去北京、上海再看看有沒有手術的機會,但已無力支撐後續費用
溫暖1277号
韋龍一直想不通,上天為何對他這麼殘忍?在小女兒出生之際,大兒子韋譚凱查出患上了惡性腫瘤。輾轉了多家醫院,譚凱最終還是在廣州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被确診患上的是腦膜旁胚胎型橫紋肌肉瘤。因為腫瘤的位置特殊,醫生不建議孩子做手術,隻能保守治療看能否将腫瘤消除。14個化療的療程才進行到一半,接下來估計還需要至少15萬元,但韋龍已經山窮水盡了。
愛子突然患重疾
“媽媽,媽媽,你快讓我看下小妹妹……”電話這頭,六歲半的小譚凱緊緊地握着手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裡的媽媽,盼着媽媽把小妹妹抱到手機前,讓他看一看。時間飛逝,自從确診了腦膜旁胚胎型橫紋肌肉瘤,小譚凱來到廣州看病,他已經有半年都沒有見過媽媽了。“譚凱來廣州看病後的幾天,妹妹才出生,他都還沒面對面看過妹妹,媽媽也不得不在家照顧小的,沒法上來看護他。”爸爸韋龍說,每次和媽媽視頻通話,是譚凱一天裡最開心的時候。
去年7月份,譚凱從幼兒園回來,就跟爸爸媽媽說耳朵疼,韋龍帶着孩子去家裡附近的小診所看了下,但醫生說沒什麼事,他們就回去了。一晃十來天過去,譚凱的右耳旁逐漸長出了一個小肉芽,韋龍越來越覺得不對勁,趕緊帶着譚凱去到了河池市人民醫院,但當地醫院建議他們送往上級醫院檢查。“我們到了廣西南甯附屬醫科大學醫院,醫生判斷是惡性腫瘤,讓我們住了一個月醫院,做了兩次手術,但是腫瘤切不幹淨。”韋龍說,實在沒辦法,8月25日,他又帶着孩子來到廣州,住進了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十畝甘蔗養全家
在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檢查了十多天,韋龍接到了确診通知書,原來譚凱患上的還不是普通腫瘤,而是一種高危型的胚胎型橫紋肌肉瘤。更棘手的是,這個腫瘤生長的位置非常特殊,剛好就在腦膜和右耳旁,附近布滿了神經和血管,手術的難度非常之大,稍有不慎對人體都會有很大的損害。“醫生不建議我們做手術,我跟醫生說,哪怕把耳朵割掉我們也能接受,但醫生還是跟我說,這個手術做不了!”韋龍說,醫生說暫時隻能用化療進行保守治療。
譚凱生病前,韋龍一家生活在廣西河池的一個小村子裡。附近有糖廠收甘蔗,韋龍就種了十畝甘蔗田,一年能收入3萬-4萬元,全家人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這個。“甘蔗地一個月打理一兩次就行了,除了年底收獲的那幾個月忙一點,其他時間我就跟着别人去建築工地打雜工,一天能掙一百來塊,補貼點家裡的生活費吧。”韋龍說,一家人的生活本就拮據,老婆譚順美也隻能在家照顧孩子和打理田地,還有兩個老人需要贍養。
後續費用無着落
确定了保守治療的化療方案後,譚凱就在腫瘤醫院開始了漫長的化療過程。隻要一上療,譚凱的身體反應就特别大,有時候一吐就是好幾天,吃不下睡不好,人也眼見着消瘦下去。“上次還出現了血尿,這次化療結束後又白細胞降低、發燒……一住院就是好幾天。”韋龍說,因為小女兒才四個月大,妻子沒辦法來廣州照顧譚凱,他隻好把孩子的外公找來,要不然父子倆在醫院裡連口熱乎飯都難吃上。
好不容易,譚凱熬過七個療程的化療,加上在南甯住院手術所花的費用,韋龍已經花了近20萬元的醫療費。“隻有住院的才能報銷醫保,還有很多進口藥報不了,所以我們目前能報銷的才3萬元。”韋龍說,為了籌錢,他們也在網上發起了籌款,籌到了4萬多元,但也已經全部花完了。能借的都去借了,能求的都去求了,韋龍說,為了孩子,自己什麼都可以承受,但接下來還有一半的化療療程要做,他們的錢都花得差不多了。“化療結束後,要看腫瘤治療的情況,實在不行,我們也想過去北京、上海再看看有沒有手術的機會,但沒有錢,什麼都不用想了。”韋龍無奈地歎了口氣,看着遠方沉默了。
公益指引
●公益賬戶: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天天公益專項基金
●銀行賬号:44032601040006253
●開戶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廣州遠洋賓館支行
注:捐款時請注明“新快報溫暖×号×××(受助者姓名)”,如“新快報溫暖1277号韋譚凱”。如需捐款收據,請在彙款時附注捐款收據回郵地址、聯系人姓名及電話。請務必将銀行的轉賬回執傳真至新快報(傳真:020-85180284),逐日登報明細以傳真為準,分批公示以天天公益基金到賬為準。
■本版統籌:新快報記者 潘芝珍 ■本版采寫:新快報記者 嚴蓉 ■本版攝影:新快報記者 王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