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圳市“年度教師”獲得者合影。
時光荏苒,新一年的教師節即将來臨。
在你的心中,什麼樣的老師稱得上好老師?又如何成為一名好老師?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在變,但人們心目中好老師的标準似乎并未改變:他們熱愛、尊重學生且為之無私奉獻,走進學生内心;他們擁有專業素養、獨特的教學方法以及教育情懷;在日複一日的平淡與瑣碎中,堅持為孩子們織夢造夢。
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南方日報特别邀請2022年深圳基礎教育系統“年度教師”——福田區紅嶺中學(紅嶺教育集團)曾坤、寶安區寶安中學(集團)高中部孔令啟、龍崗區龍城高級中學姜嚴、龍華區紅山中學劉米竹、光明區光明中學鐘傑講述自己的從教經曆及感悟。希望通過他們的故事,為每一位辛勤付出的老師送去節日的祝福,也引發人們對于好老師、好教育的深層次思考。
福田區紅嶺中學(紅嶺教育集團)高中部語文教師曾坤:
古典文學傳播需讓學生“身臨其境”
2012年,曾坤從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畢業,帶着将古典文學的美傳播給更多人的初心,他來到福田區紅嶺中學(紅嶺教育集團)高中部擔任語文教師。從教十年,亦是他傳播中國古典文學的十年。
“從教第一課,我問《全唐詩》有多少首,學生說300首,我說5.6萬首,他們大吃一驚,之後,我就買下《全唐詩》《全宋詞》,與學生一起品讀。”曾坤回憶,剛開始向學生介紹古詩詞時,同學們興趣不大,尤其不喜歡背誦。于是他便想到了把一些優美的詩詞配樂朗誦,用合适的曲調把詩詞唱出來,把節奏感比較強的詩詞改編成RAP。果不其然,在音樂的配合下,同學們慢慢感受到古詩詞的樂趣,閱讀需求開始提升。
為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他帶領學生在天地山水間讀詩詞:洪湖公園蓮花綻放,朗誦“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梧桐山細雨蒙蒙,背誦“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深圳灣皓月當空,吟唱“山川同一色,浩若涉大荒”。詩詞意境與當下情境巧妙融合,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詩詞之美、傳統文化之美。
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曾坤開始編撰論文集《德侔天地》,搜集整理古典文學方面的經典論文,給同學們更高的“滋養”。前期,他選的是文學、曆史方面的論文,後來,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逐步拓展到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截至今年6月,《德侔天地》出了122期,收錄高校教師論文約600篇,共700餘萬字。
“一開始我很擔心,高中生會有興趣讀上萬字的論文嗎?出乎意料的是,同學們不僅讀得非常認真,而且激動地說:‘《德侔天地》為我們開啟了知識與學問的新世界。’”曾坤說,這些論文讓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不斷提升。2022年高考,他任教的物理班45人,語文平均分122分,有44人超過了985大學錄取線,還有優秀學生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曾坤的言傳身教為學生指引了人生方向。在他的影響下,學生劉雨佳對文學産生了濃厚興趣,并在高考後報考了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還表示今後也想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傳承并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曾坤說,他将欣愉前行,用古典文學的美好去激發更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
寶安區寶安中學(集團)政治教師孔令啟:
教書有方法 思考很重要
今年是孔令啟執教的第31年,31年來,他的身上有很多标簽,“國培計劃”示範項目專家庫成員、華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部兼職教授、深圳市高考先進個人……但他最喜歡的還是學生對他的評價——“最具魅力的老師”“學生最喜歡的老師”。他稱自己為“老男孩”,男孩雖“老”,任歲月更新,但教好書育新人的初心依然不改。
大量閱讀、緊跟時政,是孔令啟專注教好政治科目的前提。為全盤掌握政治脈絡,他通讀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資本論》全系列;為研究課程,他鑽研了從1980年以來的《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人民教育》;為延展課堂,他浏覽大量數學、曆史、文學相關書籍,看了不下上千本專著……隻為弄明白“政治”到底教什麼、怎麼教。
“孔老師會作詩,還把全班的名字隐藏在詩裡”“他好像什麼都知道”,學生如此評價孔令啟。孔令啟并不簡單滿足于一種教學模式,他要求自己必須日日新、月月新、年年新,每個教學課件都精心設計。為了适應“00後”學生們的特點,他追求熱點、善用新媒體,自己剪視頻、配音、寫詩“征服”學生,通過精心設計的課堂,引導孩子們逐漸深入主題,達到學習目标。
孔令啟認為老師應該是一個“雜家”,要有深厚的語言表達能力,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高度的政治評價能力。學生評價他的課堂“幽默風趣卻不失嚴謹,自然随和卻又不失風度”。
對于學生們而言,孔令啟是“慈父”,更是朋友。如當孩子們浮躁犯錯時,孔令啟從不會直接提出批評,而是通過循循善誘的方法讓孩子們意識到錯誤。
“做人要有自信”,這是孔令啟教給孩子們最寶貴的人生經驗。作為教師,他更堅信這個真理。“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行業,就要有學科本身的情懷,也要有學科的自信,尤其是政治教師,老師要用自己的精神狀态影響學生,要‘理直氣壯’講好政治。”孔令啟說道。
為了達到教學的更高境界,孔令啟認為,教師一定要在平時堅持做研究,讓自己不斷成長,這樣才能給予學生更多成長的養分。為了總結課堂,他積累教學經驗,寫作出版《自主發展:政治課教學與學生道德能力培養》等9本約200萬字專著,總結了政治學科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在孔令啟的“名師工作室”下,數位青年教師正逐漸成長起來。
在孔令啟看來,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追尋高質量教育,煥發教育人的研究品質是他一直追尋的目标。
龍崗區龍城高級中學教師姜嚴:
身教勝于言傳 與學生攜手成長
1990年出生的姜嚴,10年前加入龍崗教育,成為龍城高級中學的一名教師。
一名90後老師,怎樣才能帶好一群90後學生?這是姜嚴初上講台的疑惑。“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他謹記大學老師的囑咐,以“身教”嚴格要求自己,開啟了“身教勝于言傳,與學生攜手成長”的教育之路。
十年的“身教”沉澱,讓姜嚴深刻認識到“老師不僅可以教授道理,更要通過身體力行成為學生思想的啟迪者、行為的改造者、終身發展的引領者”。
2021年姜嚴帶高三年級,他和學生一起定下年末百日沖刺目标,并每日相互監督打卡。“姜老師辦公桌上貼着一張紙條‘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嗎?’這句話激勵他三個月減重30斤!”已考入香港大學的於铎同學,至今仍贊歎姜老師的毅力。
通過“身教”,姜嚴讓學生體驗到了“微習慣”的力量、堅持的改變和進步的喜悅,更讓學生理解了學習的真谛、成長的意義。在姜嚴的言傳身教之下,其所教班級的學生獲得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員、宋慶齡少年發明獎金獎、德國紐倫堡發明展金獎等榮譽。學生成長的同時,姜嚴也赢得廣泛認可,收獲“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感動深圳’年度教育人物”“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等榮譽。
在地理教學上,姜嚴主張“三融合教學模式”,即野外實踐與實驗探究相融合、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相融合、學科内貫通與學科間聯通相融合,讓“有效地教”與“快樂地學”相遇,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真實問題。“姜老師教書非常有趣,和聽故事一樣就學會了。我相信這豐富的教案,絕對是有卓越的學識和爛熟于心的知識才能做到的。”一名學生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姜嚴瞞着父母,主動申請赴深圳灣口岸抗疫,在分配崗位時,他對領導說:“我希望到更貼近一線的地方去。”兩個多月裡,他服務、接待4000餘名入境人員,歸來後與學生分享抗疫故事與點滴感悟,以“身教”更真切地喚起了學生愛國愛家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擔當。
收獲2022年深圳市“年度教師”的榮譽,姜嚴說,這激勵着他要在教育的道路上更加努力:“我願帶着這顆虔誠的心,循着學生的腳步,用心相伴,以身示範。有一天,當我老了,頭發白了,我相信自己還能像今天一樣,對這份事業滿懷憧憬和感激。”
龍華區紅山中學德育負責人劉米竹:
用心去看見學生 用情去看見家長
2008年大學畢業後來到深圳,14年間,擔任了10年班主任,在5所學校磨砺和成長,從代課教師成長為深圳市名師工程骨幹教師,并成為龍華區首位獲得深圳市“年度教師”榮譽的教師。劉米竹說:“人生,終究是一場自己戰勝自己、征服自己的旅程。”
“米姐牌雞湯,大家都說好。”“她不僅是我們的老師,還是我們的知心大姐姐。”在教育的旅程上,劉米竹說她學會了用心去看見學生,用情去看見家長,也深深地看見了自己。在她看來,“看見”是一種由外而内的覺察力。她看見孩子叛逆的背後,是在呼喚尊重、理解、關愛;父母唠叨的背後,是在渴望被孩子深深地看見和接納。
她也看見家庭教育對于親子關系、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2016年創建個人微信公衆号“米教育與生活”;開講百餘場家庭教育講座……劉米竹想通過推廣家庭教育,讓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守護孩子健康成長。
2020年9月,紅山中學成立之初,劉米竹僅用一部手機就創建紅山之聲家校共育中英文電台,給學生做勵志講座、給家長們做家庭教育講座,并收獲諸多好評與感謝。
連續四年暑假,劉米竹分别在四川大涼山、廣西淩雲給山區裡的孩子們上課,給山裡的老師們做英語教學培訓講座、上示範課。她說:“在貧困地區支教做公益的日子裡,體驗到了什麼叫真正的助人為樂,那份發自内心、手心向下助人的快樂。”
一路耕耘,一路收獲,劉米竹用青春與汗水書寫了屬于自己的教育故事。她說,接下來的日子,将繼續用心用情去努力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心靈,關注他們的點滴成長。在紅山中學黨支部書記何浩的眼中,“劉米竹老師一直保持着闖的幹勁、幹的作風和永遠學習、永遠創造的奮鬥精神”。
光明區光明中學初中語文高級教師、班主任鐘傑:
做學生“心燈”的點亮者
今年是鐘傑從教的第31個年頭,教了31年初中語文,也當了31年班主任。鐘傑說,她之所以依然眼裡有光,心中有愛,手上有活,腳下有力,是因為她享受這份工作,并且有很高的價值感。她每天都懷着赴約的心情進教室,看見學生她便心生歡喜,學生看見她便心生依賴,她與學生之間是雙向奔赴,彼此成全。
鐘傑提出德育預設教育理念,在育人過程中,事前預設,提前幹預,步步為營,最後達到“步步為赢”的目的。該理念的實施,使學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教師也因學生問題減少而心态平和,并空出多餘的時間備課評閱作業。在特殊學生的轉化中,她的德育預設理念進而形成了轉化後進生的策略,以真誠、信任築起師生平等交流的基石,用愛心、耐心架起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
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鐘傑把班級還給學生,“人人有崗位,個個有事做”,讓每個學生都加入到班級管理中來,從而學會自我管理,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多年教育教學中,鐘傑開創性地踐行“1對1互聽互說能力訓練模式”,每節語文課前都會留下3分鐘,用于學生訓練聽和說的能力。兩個學生同時站在講台兩邊,一個說,一個聽。聽者聽完必須用自己的語言把說者的意思準确無誤地轉述出來。然後交換,如此反複,學生們的聽說能力有了顯著的提升。
面對學生很不喜歡閱讀的難題,鐘傑作出表率,與學生同步閱讀,并跟學生比試,給他們講故事。當學生迷戀網絡文學、愛上地攤文學時,鐘傑也走進上述領域,了解迷戀背後的原因。受鐘傑的影響,學生的閱讀趣味、閱讀品質明顯提高。
作為全國優秀教師、廣東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鐘傑還扶助年輕同行進行專業成長,很多年輕教師在她的影響下,樂意去做學生心靈的擺渡人,極大地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狀态,提高了教學業績。鐘傑還在東莞的塘廈初級中學、深圳的橫崗中學發展了子工作室,推動這兩所學校的年輕班主任成長。并被省内外學校同仁邀請去做“一線班主任如何自我成長”的專題講座30餘次,在全國各地講學達到500餘次,受到廣大一線老師的好評。
撰文:周嘉燕 蔡敏玲 劉倩 徐峰 孫穎 攝影:朱洪波 策劃/統籌:劉麗 孫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