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17:10:00

在忙碌的後台裡,大家不斷擺弄着手中的小提琴、大提琴,整理下衣服,做個伸展,舒緩緊張的情緒,這就是一個普通的演出前準備。

但這又和平常的不一樣,這些演奏者都是比丘和比丘尼,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剃除須發的面容。他們穿着飄逸素雅的僧服,正紅的顔色給人一種莊重典雅的感覺。

手中拿着不是傳統的鼓、鐘、木魚、磬、铙钹等法器,而是一件件西洋樂器。他們就是著名的天台寺廣玄藝術團。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1

在他們中間,有一位容貌出衆的年輕比丘尼,在衆多藝僧中,她如同一道潔白的月光一樣,美麗清雅,讓人移不開眼睛。她就釋正孝同,也被稱為“中國最美尼姑”。

釋正孝同臉上常常挂着溫暖如春風一般的笑容,相貌端正,落落大方,優雅端莊,那是一種自然天成的、璞金渾玉的美。

這樣一位美麗的姑娘,當年放棄了名牌大學的學位,上了紅安天台寺,一直常伴青燈;如今已經32歲了,仍不願還俗,依舊留在大山裡,過着簡樸、單調的平靜生活。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2

奇妙因緣

在2020年一個采訪中,釋正孝同簡單地回憶了當年出家的情景:

“我是2008年和爸爸一起來到天台山玩,那我就選擇在這裡多住幾天,最終留在這裡出家,後來才告訴家人。當然他們是很不理解的,家裡的親戚、朋友啊,對爸爸媽媽就有誤解,你們孩子出了什麼問題?”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3

說起旁人對父母的誤解,釋正孝同對此還是覺得比較難過的,“因為爸爸媽媽愛你,他看到你在這裡是開心的,所以這點輿論壓力,他就可以排解掉。”

在采訪的末尾,釋正孝同淡然地說:

“其實我們人生,無非就是要追求一個快樂、幸福,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有清新的空氣,然後在這裡還可以學習禅樂,可以修身養性,這樣的生活,簡單、自然,我覺得這就是我的幸福人生。”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4

也許各位看完釋正孝同的家庭經曆,就明白她為什麼可以守得住初心,在這偏遠的山上生活十多年。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釋正孝同的母親,她是孝同走上佛學之路的領路人。

1989年,釋正孝同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河南家庭,家中有爸爸、媽媽和哥哥,而媽媽則是學佛多年的虔誠居士,因此,孝同也早早就接觸佛學。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5

上初中的時候,孝同所在的學校規定,沒有城市戶口的學生要交一筆昂貴的借讀費,孝同為家裡着想,選擇了轉學到鐵路中學。當時,大家都以為轉學生都是因為原先學校待不下去了,才要換學校的。

孝同則用優秀的成績和良好的表現,改變了他們的對轉校生的印象。而且,在中考的時候,孝同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當地的重地高中-安陽實驗高中。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6

上了高中的孝同,依舊勤奮好學,還擔任了學生會主席,積極參加各項學校活動,策劃、動員、組織、落實,各個環節都搞得有聲有色,讓大家都對這個勤奮可愛的女孩子印象深刻。

如此出色的女孩子,自然會引來很多人的注視,一些男同學還主動提出送孝同回家,孝同都不為所動,一心一意做好當下的事情,努力學習,好好讀書。

直到2008年,孝同上天台寺,她發現天台寺就是她心中最理想的修行地方。

山上修行

紅安天台寺,道風嚴謹,有很多我們普通人難以想象的清規戒律。

他們持金錢戒,很多僧尼因為平常不帶現金在身上,甚至發生過下山辦事卻發現沒帶現金的小趣事。

山上是禁用電視的,而手機、電腦、網絡也是有嚴格的使用要求,除了要處理寺院公務,僧尼們都自覺不去接觸網絡,回避網絡上的紛紛擾擾。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7

這樣的做法,讓天台寺俨然成為了一個沒有紛繁複雜資訊的世外桃源。盡管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太枯燥了,但是也有人安于這種甯靜、潛心修行的一種生活。

有信衆曾寫過一首短詩:我上天台山,山路十八彎。放下無煩惱,沉醉不忍還。

釋正孝同上山已經十幾年了,對于這種生活,她已經非常習慣,而且樂于其中,在各位師兄弟和信衆眼中,她又是怎樣的人呢?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8

在生活中, 他們用“惜福”這個詞來形容孝同的。孝同的家境不錯,但是沒有養成驕奢浪費的習慣,出家了之後,生活上更是儉樸。

吃飯的時候,總會把自己的飯碗吃得幹幹淨淨,一滴不剩,用饅頭或者開水,把碗上的湯汁都擦幹淨。有時候,師兄弟吃不完飯菜,孝同也會幫忙吃剩下的飯菜,絕不浪費糧食。

這簡單的一個習慣,恐怕非常多人都做不到,大多數人平時點菜喜歡點多一些,結果吃也吃不完,也不打包走,等他們走了之後,店家隻能把剩飯菜倒掉,那是多麼浪費啊。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9

在用度上,孝同也是非常珍惜自己的物品,一個季度隻穿一套僧服,髒了就當天晚上清理好,挂在風口上晾幹,第二天又可以穿了

她的僧服都是用手洗,盡量減少僧服的扯壞或損耗。洗淨不穿的僧服也用袋子整整齊齊地裝好,下一次拿出來,僧服依舊光潔如新。

孝同的師兄弟還發現她的襪子從來都是縫縫補補的,上面補丁很多,孝同也不是沒新的襪子,隻是舊的還能用,沒必要開新的。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10

古語說,惜福自然福報大,孝同給人的感覺就是一臉福相,安于這種古樸、簡單的生活中。

而在待人接物上,孝同更是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和孝同相處過的人,都對她稱贊有加。

有一位年輕的研究者,慕名前往天台寺,見到了釋正孝同這位“網紅”比丘尼,但是他看到的不止光鮮亮麗的舞台形容,而是一個樸質的比丘尼。

“初次見到傳說中的孝同,卻是在大寮用齋。當時她身系圍裙,正端着菜盆行堂,從網上的“紅人”、舞台上的主角,到轉身下台去做粗重的體力勞動,角色的切換在孝同身上似乎很自然。”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11

“生活中的孝同不接觸手機和網絡,也毫不在意外界對她的報道,但對于因為自己而使更多人願意親近寺院,她也十分欣慰。在孝同來看,安住于當下的修行才是自己的本分。”

那在其他信衆和師兄弟眼中的孝同,又是怎樣的呢?才德兼備似乎成了最貼切的一個詞語了。

曾經考到名校的孝同,本來就天資聰慧,慧根深厚。她常常能完整地記錄上師的開示,用豎版的方式,整整齊齊地寫好,有看過她筆記的人,都贊歎道如同讀一本充滿智慧的古書。

對初來乍到的師兄弟,孝同也會體貼地借以前的筆記給他們看,盡量把自己知道的原話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受益。而孝同自己看了好書,也樂于與人分享,毫不吝啬。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12

有時候,孝同也負責教女衆佛門威儀等舞蹈,她也是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努力讓每個人都能學會做好。

在藝術學習中,孝同也是盡心盡力幫助其他學員。有次,他們要學習一首意大利語歌曲《奔跑吧,向着幸福的方向》,但是陌生的語言和文字,讓各位學員都頭疼。

其中一個比丘尼直言想放棄不學這首歌了。孝同作為聲部長,絲毫沒有埋怨或生氣,而是一遍遍,一字一句,耐心地教唱。看着孝同那麼堅持地幫助自己,這位比丘尼也深受感動,決定好好學,把歌曲拿下。

面對這樣一位聰明又樂于分享的孝同師,大家自然而然都會喜歡她,願意和她交流,親近她。

在勞動時,孝同也是争先做最累最辛苦的工作。有次,為了迎接上天台寺做義工的老師,孝同和其他師兄弟一起打掃,她主動承包了洗廁所工作,整個環境都被整理得幹幹淨淨,一塵不染。

在打掃房角的蜘蛛網時,隻見孝同站在凳子上,拿着掃把,嘟嘟囔囔,原來她在和蜘蛛商量:對不起,我要給你們搬家了。皈依佛,不堕地獄;皈依法,不堕餓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這樣細心、勤勞的孝同師,又有誰會不喜歡?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13

仙樂飄飄,獨出心裁的禅樂文化

釋正孝同為什麼會突然被網絡上注意到呢?這還得說到一個特别的樂團,天台寺廣玄藝術團

有次,廣玄藝術團在外演出,孝同既是主持人,又是主演,這樣一個漂亮的比丘尼,自然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從而大量宣傳,并稱孝同為“最美尼姑”。但實際上,孝同并未因為這稱号而沾沾自喜,依舊過着普通的修行生活。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14

廣玄藝術團也是孝同修行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實際上,其他弟子的日常生活,也隻有參禅念經、務農勞作、研習禅樂,不再有其他活動,概括起來,就是清苦的修行和研習正音雅樂。

而各位學僧的日常訓練并不輕松的,早上8點到11點半,上完早課之後,開始練習聲樂和弦樂,下午1點到4點,練習舞蹈和弦樂,晚上還要各自修行。日常還有各種勞動穿插其中。

而僧尼們的聲樂練習,讓天台寺的誦經有自己的特色。一位聽過他們誦經的長者是這樣評價的:以前他們和其他道場的誦經沒什麼兩樣。現在不同了,師傅們都是很亮的聲音,好像和聲演唱一樣,讓人在甯靜中感到震撼。

在紀錄片中,孝同解釋:“禅樂對于天台寺的出家衆來說,既是修行方式,也是弘法方式。所以,與其說我們是在練習樂曲,不如說我們要開始進入禅定了。”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15

在他們天台寺小劇院中,大家可以看到身穿紅色僧袍的僧尼們演奏《約翰 帕赫貝爾卡農》,帶有現代舞風格的舞蹈《禅者行腳》,朗誦等等。

孝同的生活裡,不單單是鐘鳴和木魚,還有多種多樣的樂器聲音,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鋼琴聲,此起彼伏。

孝同一邊打開已經有點陳舊的琴盒,一邊介紹說:“我們有一部分樂器是一些老師捐贈的,有一些是我們的功德主為我們購買的。”盡管小提琴已經舊了,但是孝同依然細心地擦拭着琴身,非常珍惜。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16

但是這種修行和弘法方式,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孝同解釋:禅樂不同于梵呗,禅樂是禅者的演奏,是非常包容的,隻要是善的、美的,我們都會贊美。

而其中一個聽衆也說:“我來到這裡以後,我聽到的音樂中,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用釋悟樂(天台寺方丈)的話來說:禅樂是一種世界觀, 也是一種修行方式。禅樂的宗旨是以輕松愉悅的形式讓觀衆接受佛教, 從而使大衆享受法益。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17

釋悟樂法師的這句話,可能更能讓大家明白廣玄藝術團與其他藝術團之間的差别:

“我們在舞台上和生活中要一緻。如果台上台下兩回事則是演員,我們不是。我們要做到台上台下一回事,台上演自己,演對佛教的理解。”

而孝同則是這樣理解的:無論有幾個角色,演的都是我自己。

而當輕盈柔美和諧的音樂響起,我們也自然明白,釋正孝同那種和善、淡然的氣質,就是在這朝夕的音樂聲中熏陶而成的。

這個樂團還有一點比較特别的,就是男女衆會同台演出。這看上去可能讓人覺得不合适,但其實他們有着非常嚴格的戒律規定。

在練習室的牆上,粘貼着男女衆接觸的幾點戒律,比如他們在演出的時候,節目單是寫在黑闆上的,男女總之間基本不會有交流;即使需要溝通,他們也會選擇3個人以上在場,目光低垂,言簡意赅地說明即可。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18

對于出家人來說,戒律就是他們的立身之本。牆上還裝裱着很多警示的挂畫。“以煙、酒、肉、财、色勾引天台寺長住,其罪永不可赦”;“統一是善,和諧是功。團結是德,分裂是惡。山頭是業。破和是果。因果不爽,不可不慎。”等等

這樣的清規戒律,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19

結語

人世間有很多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孝同的山上修行生活隻是芸芸衆生中的一種,自然不必過分推崇這種生活方式,做到平常心看待就好。

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孝同的故事能又為我們帶來什麼?

她的節儉惜福,正是社會所倡導的“節儉傳下去,中國萬年福”,這比不少深陷消費主義泥潭的人要清醒;她的樂于分享與關愛他人,這比很多冷漠自私的人要有溫度和人情味;她的勤勞質樸,比很多隻躺在床上玩手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要踏實。

當藝術團被質疑和誤解的時候,她和其他的比丘、比丘尼保持初心,百折不撓,是不是比那些輕言放棄、失敗隻顧着自怨自艾的人,更值得敬佩。

當我們去看釋正孝同這個故事的時候,不僅僅關注她的出家這個選擇,也不提倡人人都去出家。但是,她身上的呈現的真、善、美等等美好的人格品質,也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尼姑釋正孝同年近32歲仍不願還俗)20

信源:

《一秒治愈!和尚尼姑組成中國首支僧尼禅樂團,有人因不理解離開》 關于釋正孝同的采訪片段

《媒介入寺與當代佛教傳播—基于一座漢傳佛寺的媒介人類學研究》

馮濟海

《佛樂禅思 寓教于樂—來自中國湖北紅安天台寺的調研報告》

和雲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