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長河的四大文明古國中,擁有許多很有特色的部落,在每個部落當中都會有自己的獨特傳承,這個傳承就被叫做圖騰,在中國最為出名的圖騰就是龍。傳說龍的圖騰是華夏的黃帝做出來的,黃帝當時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在進攻其他的部落之後,就會把其他部落的圖騰收集過來,然後加上自己的圖騰,最終形成了現在龍的形象。
龍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已經超過了8000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采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谷物以求收獲。
龍生九子是在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傳說中存在的一個說法。根據這個說法,古代的龍生有9個兒子,按照排名,從老大到老九,分别為囚牛、睚眦、嘲風、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負屃、螭吻,并且龍生九子在我國曆史上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成語。由于在龍生九子的九子中,根據對這個傳說的描述,龍生九子的九子其個性都非常獨特,每個兒子的秉性都不同,因此成語的意思也是用來比喻同胞兄弟之間的良莠不齊。下面就來看看這九子是如何不同的吧。
老大囚牛
囚牛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生的第1個兒子,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他的雕像。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彜族的龍頭型樂琴、白族的三弦琴還有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老二睚眦
第2個兒子睚眦,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镂于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睚眦必報這個成語想必都知道。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心胸非常的狹小,任何事情都會計較。形容小恩,叫做一飯之恩,形容小怨,叫做睚眦之怨,形容心地偏狹、氣量狹小,些微弦細都不肯相讓,就叫做睚眦必報,而老二睚眦的性格也非常不好。
老三嘲風
在漢族民俗中,龍三子嘲風象征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震懾妖魔、清除災禍、辟邪安宅的作用,專門用來化解風水十八煞中的反光煞。在漢族民間,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房頂角上的裝飾來辟邪安宅。
老四蒲牢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鲸魚,每每遇到鲸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們就将其形象置于鐘上,并将撞鐘的長木雕成鲸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老五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常出現在漢族宮殿建築、佛教佛像、瓷器香爐上。
老六赑屃
在上古時代的漢族傳說中,赑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都由它背起的。赑屃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赑屃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赑屃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赑屃又稱龍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奮力地向前昂着頭,四隻腳頑強地撐着,努力的向前走,并且總是不停步。
老七狴犴
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直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他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之上,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大人坐堂,行政大人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老八負屃
負屃是漢族神話中龍的第8個兒子,似龍形,平聲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便是負屃。中國碑碣的曆史久遠,内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稱絕。
老九螭吻
螭吻又叫魚龍,是魚和龍的結合體。九子中,螭吻被認為是來源于印度佛教,相傳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羯魚随佛教傳入後變化而來。螭吻,其寓意為佛家護法,有驅兇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們常把它用作建築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火的獸頭為多,作張口吞脊狀,并以一劍以固定之。從遠古圖騰崇拜的演變來看,魚變成龍是因為古代以魚為圖騰的氏族融合到了以龍為圖騰的民族中,作為族徽的圖騰形象也跟着起了變化,變成了龍頭魚身的魚龍。
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龍生九子之說,雖然說在之前的文章典故中都有記載,但是詳細的關于龍生九子中的九子,是來自于《中國吉祥圖說》。這本書于2008年的時候出版,裡面詳細地記載了我國的圖騰文化,以及華夏文明的曆史。
關于龍生九子的九子存在很多其他的版本,各個版本的龍生九子排序不同,并且九子的形象及品行描述也各有不同。但是龍生九子卻在華夏文明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也是由于這種九子的形象非常神聖,因此九子在我國華夏文明的很多建築上都有體現。對此大家的看法是什麼?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