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學術圈“邊緣”的博士,憑什麼月入百萬?
來源:本文轉載自青塔人才,已獲得授權
微信平台編輯:周悅
人紅是非多,博士也不例外。
當越來越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博士開始在網絡上“抛頭露面”、争相當起網紅,關于他們不務正業的争議也紛至沓來。
但是,博士當網紅其實有着先天的優勢,尤其是在做科普工作時,他們利用自己專業方向的知識儲備,引經據典,刨根問底,能夠真正把一件事講透講清楚。
可以說,不是博士争相去當網紅,而是博士選擇網上科普後更容易紅。
“清華第一段子手”
畢嘯天畢導,人稱“清華第一段子手”,在B站,畢導擁有460萬粉絲,他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名數理化狂熱愛好者”;在知乎,畢導擁有近200萬粉絲,個人簡介隻有一句簡單的“對世界充滿好奇”。
網友對他的收入更好奇。根據網友爆料,2020年,“畢導”公衆号的一條推廣軟文報價高達37萬,月入百萬,隻需要每月撰寫三篇稿子。
如果說科學本身自帶“生人勿擾”的屬性,那畢導的科普總是能把科學拉下神壇,他關注的往往是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情,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畢導的出圈神作《困擾10億人的拉屎壓水花問題,我給出了最科學的策略!》,科學地從屎的性質、水的條件、人的姿勢三個方面分析得出拉屎壓水花的最優方法:當馬桶中的水粘性大、表明張力小時,我們以動态相切的姿勢拉出一根錐形尖頭的細短屎時,濺起的水花最小。
把這麼俗的選題研究得如此清新脫俗,畢導實乃博士第一人。
還有類似“一根雪糕到底能舔幾口?”“薯片掉地上到底能不能吃?”“可樂放多久會沒味兒?”這種生活中一般不會關注但是看到又會很想知道的選題,畢導也能寫得像論文一樣,一本正經地解答。
17年,化工專業在清華讀到博三的畢導休學,創業自媒體,活躍于知乎、B站、微信公衆号各大平台,如今在自媒體做得小有成績後,他選擇回到清華,接着讀博。
畢導并不覺得自己隻是個簡簡單單的段子手,作為科普工作者,他對生活的觀察細緻入微,能夠格物緻知,将一般人關注不到的生活瑣事“科學拆解”,真正做到有“科”也有“普”。
加群,生化環材也能實現财富自由
認為科普簡單,正是需要專業人士來做科普的原因
之前知乎上有個熱帖:如何看待曾經的「天才神童」袁岚峰,現在也隻是做簡單的科普工作?這算不算是一個方仲永的悲劇?
帖子中提到的袁岚峰,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小學和初一的課程,14歲考入中科大化學物理系,23歲獲得化學博士學位,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進行了博士後研究,題主稱之為「天才神童」确實不為過。
在公衆眼中,擁有“開挂”般的人生,袁岚峰理應繼續搞些高精尖的研究,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到黑,發頂刊拿國際大獎,選擇簡單的科普工作實在是“大材小用”。
面對質疑,袁岚峰本人也親自下場、正面回應:不少人對科普的價值和方法論一無所知,認為科普簡單這種想法的存在也正是需要專業人士來做科普的原因之一。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把科技創新比做“通天塔”,科學普及就是“塔基”,“塔身”自然是離不開“塔基”的。
但是在大衆眼中,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極不平衡的“兩翼”:“一隻是雄鷹的翅膀,一隻是老母雞的翅膀。”科學普及者的社會地位遠不及從事科技創新者。
袁岚峰曾在接受采訪時說:“與其問科普對科學界有什麼好處,不如問科普的缺乏對科學界有什麼壞處。”對于當下科普中存在的兩類毛病——“有科沒普”(過分專業化,沒考慮讀者的接受能力)和“有普沒科”(僞科學,胡編亂造),袁岚峰表示公衆需要“既準确又生動”的科普。中國科學界在社會上得到的承認遠低于應得的承認,要扭轉這種不公平的現狀就得靠科普。而科普更需要專業人士來做。
2018年7月,袁岚峰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宗植青年教師獎”。2019年1月,入選“十大科學傳播人物”。2019年12月,獲得中國科技新聞學會評選的科技傳播優秀個人獎。2020年9月,入選“2020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袁岚峰的微博賬号“中科大胡不歸”,現有粉絲280餘萬,他的科普視頻深入淺出,累計播放量以億計,涉及量子信息、引力波、黎曼猜想、黑洞、新冠疫情、碳基半導體、北鬥等諸多領域,降低了普通人理解科學的門檻,讓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科學的魅力。
“鑒定一下網絡熱門生物”在微博上憑借科普吸粉千萬的《博物雜志》,皮下是一位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張辰亮。上至飛鳥,下至魚蟲,無論網友提問什麼奇怪的生物,甚至于傳說中的“水猴子”,影視特效中的生物,他都能給你鑒定出來。
他個人抖音賬号“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開通7日,就憑借發布科普視頻“鑒定網絡熱門生物”,吸粉100萬 ,成為科普短視頻方向的現象級人物。
大多數的科普視頻門檻高、冗長枯燥,而小亮的科普視頻則通俗易懂,接地氣說人話。沒有華麗的分鏡,不講究剪輯,隻是用手機拍拍花鳥蟲魚,配合一口“京腔”,幾分鐘能給你介紹數十種生物,很容易看進去。
外人說他“無所不知”,他也誠懇地說,隻不過是挑自己會的問題回答。不過,無論是不是自己的專業領域,他都會再三确認後再回複網友,犯了錯也會第一時間出來承認錯誤并糾正,絕不敷衍了事。
他曾出書寫到:“科學并不等于晦澀,堅持、學習、鑽研也并沒有那麼艱難,興趣是打開所有大門的鑰匙。無窮小亮現在就要做一把鑰匙,打開人們心中那扇名為‘科學’的大門。”
很多人覺得考上國内頂尖名校,如果不搞高精尖缺的研究,而是“屈尊降貴”去做常人都能做的科普工作,是一種對教育資源的浪費。但實際上,他們遠遠低估了科普本身的難度和價值。
好的科普需要大量的求證和實驗,需要嚴謹的态度和專業的知識。科普本身是對真相的追求,也是對謠言的打擊。當越來越多高學曆的科普網紅受到歡迎,或許知識的春天就來了。
青塔人才(公衆号:cingta-job)提供各大高校科研人才招聘啟事,也長期關注人才人事政策、科研工作、青年教師發展等内容,幫助青年學者以更高的視野和更新的思路獲得更快成長。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衆号立場
數字經濟智庫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