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戰鬥機發展現狀?近日有衛星拍到美國51區有一架形似六代機的飛機,從這架飛機的外型大緻判斷,這是一架翼身融合、大後掠翼、無尾翼的戰鬥機(圖一)無獨有偶的是,美國衛星也在早前拍到我們某機場的有類似的飛機(圖二)有軍事愛好者将它與F22進行比較,它的體型更大、翼面更大、速度更大、隐身更好而美國之所以急于推出六代機的原因,是因為五代機F22/F35在F反隐身措施下的“隐身”優勢不再,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f22戰鬥機發展現狀?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近日有衛星拍到美國51區有一架形似六代機的飛機,從這架飛機的外型大緻判斷,這是一架翼身融合、大後掠翼、無尾翼的戰鬥機(圖一)無獨有偶的是,美國衛星也在早前拍到我們某機場的有類似的飛機(圖二)。有軍事愛好者将它與F22進行比較,它的體型更大、翼面更大、速度更大、隐身更好。而美國之所以急于推出六代機的原因,是因為五代機F22/F35在F反隐身措施下的“隐身”優勢不再。
隐身技術與反隐身技術的發展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無論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會給對方帶來巨大的變化。美國自上世紀未至本世紀初形成了領先對手一代的優勢,然而進入2011年後,其它國家先後有兩種五代機首飛,尤其是其中有一款五代機還進入了大規模裝備階段。據外描報道,這款戰機的戰力對F35可以形成一挑四以上。于是,在F22、F35的優勢日衰的情況下,美國推出了六代機。
有矛必有盾飛機的作為武器出現在1911年的意土戰争,盡管當時隻用于偵察、撒傳單、有時搞一些淩空轟炸,但是這也對轟炸對象造成不小的心理震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開始出現小規模的對敵方目标的空中突擊。戰後,為有效地實施空中進攻,在意大利軍事理論家G.杜黑的空軍将改變未來戰争面貌的思想影響下,一些國家緻力于研制突擊力強、航程遠的轟炸機和其他作戰飛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進行了多次空襲敵後方目标的空中進攻戰役和為配合地面、海上進攻或防禦的空中進攻戰役。
有矛必有盾,在1842年的時候,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率先提出了使用多普勒效用的雷達。多普勒效用的雷達主要内容為物體輻射的波長因為波源和觀測者的相對運動而産生變化。在運動的波源前面,波被壓縮,波長變得較短,頻率變得較高(藍移blue shift);在運動的波源後面時,會産生相反的效應。波長變得較長,頻率變得較低(紅移red shift);波源的速度越高,所産生的效應越大。根據波紅(或藍)移動的程度,可以計算出波源循着觀測方向運動的速度。
一戰期間,英國需要一台能夠探測空中金屬物的儀器,來針對德國的飛機。于是羅伯特·沃特森·瓦特,就發明了第一台實用的雷達。也就是說第一台雷達的作用,就是用來探測空中飛行的金屬物,是專門針對德國飛機研發的。在一戰中的雷達技術,已經初步成型,幫助英國在戰場了取得了重大勝利。緊接着二戰就爆發了,雷達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技術,像是地對空、空對地、空對空、敵我識别等,也就是說在二戰時期,用于作戰的雷達已經相當成熟了。雷達技術不僅僅是用于戰鬥,人們發現它還有很多其他的作用,二戰結束以後雷達技術得到了持續性的發展。随着微電子領域的進步,雷達技術也在不斷深入,出現了自動火控、地形回避、地形跟随等多種技術。
隐身技術曾獨領風騷幾十年後陷入尴尬境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雷達技術得到有效應用和發展。憑借這種新技術,可以對飛行目标進行全天候地探測、定位,并獲取其飛行高度和方位。從此,對于防守的一方而言,他們便能夠遠距離探測、及時地獲取敵方戰機來襲的信息,同時将這些情報傳達給指揮部門,讓地面防衛力量做好反擊空襲的準備。
隐身技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的出現,隐身技術确切的術語應該是“低可探測技術”。即通過研究和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改變自身目标的可探測性信息特征。主要的目的就是針對雷達而言,隐身技術對武器裝備的生存力和作戰效能的影響意義深遠。器系統性的研究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湧現出諸如F-117A、B-2、F-22等諸多隐身飛機,對戰場态勢的走向起着關鍵作用。當F117在南灣戰争中的1300架次的突襲,摧毀了1600個高價值目标,F117無一折損,以不到2%的出動率完成超過50%的轟炸任務,當B-2進入别國領土如無人之境,尤其是當F22出現,這種将隐身技術融入傳統的空優戰機中,并以4s優勢确立戰機的劃代标準,這場面更為震撼。
隐身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戰略戰術防禦系統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迫使人們考慮如何摧毀隐身武器,研究反隐身技術。南斯拉夫的一擊炮響(P18預警雷達、S125地空導彈系統組合擊落F117)給各國反隐身送去了福音,p18是一款老式米波雷達,于是米波雷達反隐身不徑而走,各國爾後紛紛投入研發,但米波雷達天生的缺陷決定了研發之困難,包括英法在内的科研強國都選擇放棄,真正堅持下來的隻有兩個國家。
俄羅斯研制S-400、S-500等一系列先進防空系統,其總設計師帕維爾•索濟諾夫日前稱,俄防空導彈系統能發現所有西方隐身飛機,包括F-22和F-35。他還表示,在S-400防空導彈面前,目标無法隐藏到地平線以外。近年來俄軍多次舉行由S-400、“天空”-M米波雷達和“铠甲”彈炮合一系統組成的防空反導系統攔截隐身目标實彈演習。俄媒還曾公布S-400和“天空”-M米波雷達協同作戰畫面。據稱,曆次實彈演習均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因此可以說,俄羅斯擁有成熟的米波反隐身技術。
我們國家更是形成了體制反隐身,能量反隐身,波段反隐身,光電反隐身。反隐身技術,是研究如何使隐身措施的效果降低甚至失效的技術。隐身技術實質上就是盡量降低飛機的雷達、紅外、激光、電視、目視及聲學特性,使敵方各種探測設備很難發現、探測和跟蹤,降低敵方的精确制導武器的作戰效果,從而提高飛機的生存能力。體制反隐身就是利用多個平台采取信息綜合分析(利用隐身戰機雷達波不原路返回原理),比如太空利用太空衛星連續跟蹤監視,利用多部雷達照射掃描,形成A發B收、C收……,進而交叉定位、鎖定;能量反隐身就利用隐身RCS原理(隐身隻是降低RCS的面積,還是有部分信号原路返回,隻是信号弱),利用三代芯片氮化镓加大收發功率,同時加大雷達尺寸,從而獲穩定的跟蹤、鎖定信号;波段反隐身利用的是隐身飛機對X波段隐身,而對米波、分米波效果不佳;光電反隐身,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産生80度以上的溫度,而超音速飛行時往往更高,光電反隐身就是利用紅外跟蹤瞄準系統對戰機進行鎖定。早在2013年,有報道顯示雷達已能在幾百公裡外對F22進行連續跟蹤。
如此看來,隐身技術在“隐身”幾十年後變得并不那麼隐身,随着俄羅斯雷達的外銷,還有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等國不斷獲得新型雷達,以隐身确立的優勢正在日趨瓦解。包括F22、F35隐身戰機的優勢也正在一點點流逝,因此美國并不能将“寶”押在五代機上,而是強化F15、F16、F18能力的同時快速研發六代機。美國六代機據說分為兩種,一種是部署在歐洲方向,估計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一種,另一種部署在亞太方向,由于考慮到航程原因,這款飛機體型比較大,因此它希望以隐身确立優勢。
六代機的隐身與反隐身将何處何從美國在隐身技術上淫浸多年,它在這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因此它希望在五代機基礎上繼續強化隐身。首先,全頻段隐身能力,目前,第五代戰鬥機已經具備對很大部分雷達波的吸收能力,而到了六代機,由于超材料的應用,将有能力吸收更有波長的雷達波,特别是擴展至米波與紅外的能力,從而實現“完全隐身”。這種想法很美好,但做到什麼程度還是個未知數。其次,全向隐身能力,而想要實現這種能力,飛機的氣動布局就要有所區别,比如采用翼身融合設計,取消垂尾、平尾等部件,将進氣道布置到機身上方等。
美國已經在F117、F22、F35上實驗一種貼膜技術,據說能反射激光,抑制紅外信号的産生,其次網上流出的美國六代機都采用了翼身融合設計,取消垂尾、平尾,進氣道上置。這些隐身技術還隻是現有技術的改進,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似乎還隻能降低RCS的水平。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雷達将是太赫茲雷達,還是量子雷達,如果這種雷達能出現,是否一勞永逸地解決反隐身問題?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到時将有更新的矛與盾的對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