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媒體報道,5月20日中午,部分深圳賽格大廈商戶表示,多個樓層感受到晃動。5月19日晚,深圳住建局發布通報稱,賽格大廈主體結構安全。早前報道》
昨晚(20日晚),官方發布賽格大廈實時監測情況續報。
5月20日,專業機構對賽格大廈的振動、傾斜、沉降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專家組表示,根據檢測數據,20日各項檢測數據正常,未超出相應标準要求。相關數據通報如下:
①建築加速度69層最大加速度為0.037m/s² ,西北-東南向,有震感,但小于《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關于辦公、旅館頂點風振加速度限值0.25m/s²的規定;
②傾斜率在0.01%~0.02%之間,小于規範允許值0.2%;
③沉降監測變化量在-0.05mm~0.02mm之間,變化值穩定,建築物沉降穩定。
目前,大廈主體結構安全。産生震動的具體原因仍在進一步核查,相關情況将及時通報。
5月21日,記者從賽格大廈商戶處獲取的一份落款為深圳賽格集團有限公司的通知顯示:為确保賽格大廈檢測工作順利進行,不受外界幹擾,經賽格集團研究決定,自5月21日零時起,暫停所有業主、商戶、租戶進出賽格大廈寫字樓和電子市場,待相關檢測工作完成後再有序開放,有關事宜另行通知。
記者從賽格廣場管理處證實了該通知内容,管理處稱,今天商戶已不能進出了,具體開放時間要等政府部門通知。
封樓舉措得到網友的點贊。
網友:這就是負責任的态度!
我們也期待着
盡快查明原因
及時采取相關安保措施
此前,有多位業内專家推測分析
深圳賽格廣場大廈晃動
其原因可能與風力引起的共振相關
在國内,超高層建築有不少
那麼它們都是如何
實現抗風抗震的呢?
5月20日
記者分頭前往
中國第一高樓——
上海中心大廈(簡稱上海中心)、
杭州第一高樓——
杭州之門
實地探訪
并邀請權威專家
揭曉了摩天大樓防風抗震的秘籍
揭秘:
上海中心、杭州之門
靠什麼防風抗震?
杭州之門
以結構取勝,流線型設計實現風力的自然導流
杭州之門的雙塔建築。
杭州之門的單側。
杭州世紀中心(原推廣名“杭州之門”)位于錢江世紀城,與錢江新城擁江相望。其雙塔建築高度均為310米,是杭州市區目前在建中的第一高樓。記者探訪發現,目前該項目已結頂,幕牆也已完成三分之二。設計總監黃裕慶告訴記者,該項目正按計劃順利推進,将于明年完成竣工備案。
從遠處看,杭州之門的雙塔建築形成了一個大大的字母“H”。黃裕慶介紹,項目由迪拜塔的締造者美國SOM公司操刀設計,整體建築造型以杭州拼音首字母“H”為藍本,兩棟主樓之間的底部為跨度約60米高度約22m的鋼結構連橋。
“在進行結構設計時,風荷載、地震荷載是必須考慮的荷載。”黃裕慶說,杭州之門的結構體系充分利用了剛性核心筒的阻尼和質量特性,并采用延性周邊抗彎框架以盡量分别減少動态風力和消散地震能量。
“如果從上空俯瞰,你會發現杭州之門雙塔建築的平面是兩個橄榄球狀。”他進一步分析說,正是利用這種流線型結構設計,當風吹過建築時,會實現自然導流,建築面受到的直接作用力很小。“前期,我們也進行過風洞試驗,進一步驗證了整體結構設計的安全可靠。”
杭州之門的單側。
上海中心
内藏鎮樓神器,全球最大阻尼器可抗7級地震和12級台風
說起中國的摩天大樓,不得不提上海中心大廈(簡稱上海中心)。目前,該大廈是中國第一高樓、世界第二高樓,地上127層,地下5層,總高632米。大廈頂樓的125—126層就藏着一個鎮樓神器——有“上海慧眼”之稱的大型阻尼器。
上海高樓“三件套”。
為了一睹這個“全球最大阻尼器”的真面目,記者特地來到了上海中心大廈。
大廈内裝有阻尼器的樓層是對外開放的,隻需攜帶有效身份證件購票就可入内參觀。
參觀阻尼器要乘坐的電梯也是世界上最快的電梯,最高速度可達每秒18米。記者一走進觀光廳,這個龐然大物就映入眼簾。據介紹,該阻尼器高度有7.7米,底座直徑有9.1米,采用的材質是琉璃玉和鋼,是世界首個擺式電磁渦流調諧質量阻尼器,由上海材料研究所自主研發而成。
上海中心的阻尼器。
上海中心的阻尼器局部。
該阻尼器重達1000噸,乃世界最重,由12根吊索、質量塊、阻尼系統和主體保護系統四部分組成。阻尼器的質量塊和吊索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複擺,通過與主體結構的共振,進而有效抵禦大樓的晃動。
這個阻尼器的作用是抗風抗震,可以抗7級地震和12級台風。當強風來臨,它的最大擺幅可以達到1~1.2米,上海中心的阻尼器可以通過自身感應來實現與大樓搖擺的反方向運行,從而實現抗風。
據現場影片講解,上海每年夏秋季都會受台風困擾,強台風侵襲對于上海中心這樣的超高層建築是個巨大的挑戰,而阻尼器對于抗台風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當台風來臨時,阻尼器能有效降低大樓擺動幅度和加速度,以提供良好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記者還采訪了在同一樓層工作的工作人員。他表示,“平時就算是大風天氣,樓也不會晃動。阻尼器偶爾會動,但一般情況也很難觀察到,聲音也很小,基本聽不到”。
現場還播放國際知名音樂大師西蒙為上海中心量身定制的音樂《上海的一天》。據介紹,觀光廳的設計嘗試把功能機械藝術化,就是說,這個阻尼器除了能讓整幢大廈穩如泰山之外,它本身也是一個可用于參觀的雕塑藝術品,阻尼器上部的雕塑造型酷似“一隻眼睛”,靈感來源于《山海經》的“燭龍之眼”,也非常适合打卡拍照。
上海中心的阻尼器。
專家:阻尼器并非超高層建築的必需品,其作用更像錦上添花
杭州市建築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梁志剛介紹說,在業内,當建築高度超過100米時,普遍被稱作“超高層建築”。在這類建築的建設中,通常要考慮三大問題,即安全性、耐久性以及使用舒适性。抗震設計和抗風設計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相對于普通建築,超高層建築在防風抗震設計上的控制要更為嚴格。”對此,梁志剛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一個紙箱放在地面上,如果是低矮的箱子,不管怎麼搖晃它,隻要底下固定住,它的晃動幅度都是很小的;但如果它往上加高,變成一根棍子後,就很容易産生大幅度晃動了。”
當一幢建築超過一定高度時,風荷載作用下引起的建築響應,可能比地震作用下引起的響應更大。梁志剛進一步解釋說,建築在風的作用下會産生順風向振動和橫風向振動。順風向振動比較好理解,就是建築物順着風的方向的振動響應,是由風荷載的脈動作用使結構産生的受迫振動。而橫風向振動則是由于在風的作用下,會在建築的後部形成漩渦,而這種建築後部兩側漩渦會以一定的頻率交替脫落,而形成橫風向的振動。當這種漩渦交替脫落的頻率和建築結構的固有頻率接近時,就會形成共振現象,就是所謂的“渦激共振”。
那麼,超高層建築都是如何實現防風抗震的呢?
梁志剛說,首先,利用結構的合理設計來抵抗風荷載和地震作用。“防風抗震需要提高建築結構的剛度,可剛度又不能太強,否則,地震力會随着剛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建築設計時,往往要尋求建築結構的合理剛度。”
梁志剛介紹說,在超高層建築的設計中,往往會進行風洞試驗。這種試驗就是将建築結構的縮尺模型放在一套人工産生風吹的設備中,并制造一定的風力環境,從而測試建築結構的風壓和風力,并測算建築的響應。
可當建築達到一定高度,純粹靠提高結構抗側力體系剛度的方法會比較困難,一些超高層建築就會在樓内添加阻尼器來減輕結構的振動響應。“阻尼器也分很多種,有調諧質量阻尼器、調諧液體阻尼器、粘滞阻尼器、金屬阻尼器等等。”梁志剛舉例說,像我們高層中的消防水箱就起到了調諧液體阻尼器的功能,而像上海中心大廈、台北101大廈都是在内部設置了調諧質量阻尼器。
不過,梁志剛提醒說,阻尼器并非超高層建築的必需品,“通過合理的建築結構設計可以起到減弱風和地震對建築物的作用,就不需要添加阻尼器了。”
來源: 浙江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