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無為之益解讀?老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所創立的道家學說——黃老學派,為中國古代哲學體系中一支重要的學派在中國曆史上,他被尊為“道家始祖”他提出的以道德、仁愛和諧為核心的思想,使他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之外,最具代表性的道家學派之一道家在中國的地位與作用,可以從道家文化中看出來道家的主要創始人老子是中國最早的一位哲學始祖,被尊為道祖他創立的思想學說對後世産生了巨大影響,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道德經無為之益解讀?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老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所創立的道家學說——黃老學派,為中國古代哲學體系中一支重要的學派。在中國曆史上,他被尊為“道家始祖”。他提出的以道德、仁愛和諧為核心的思想,使他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之外,最具代表性的道家學派之一。道家在中國的地位與作用,可以從道家文化中看出來。道家的主要創始人老子是中國最早的一位哲學始祖,被尊為道祖。他創立的思想學說對後世産生了巨大影響。
一、老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價值引領
老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價值引領,他把儒家所倡導的忠君愛國、尊師重道、自強不息等精神品質,運用到了今天我們所倡導的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理念之中。這些理念對我們今天生活有着深遠的影響。儒家倡導以仁愛、禮義等為核心的仁愛思想理念。這種仁愛思想将孔子“仁”的精髓發揮到極緻,通過愛與仁德來引導人,使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使人能夠以德修身、以德立身。道家主張“無為”,在不争不搶中,達到“無為而無不為”。這種無為之道是道家思想中具有很大意義的一種境界特征。在道家看來,所謂“無為”并不隻是一種觀念上的“無為”,而是包括了一切行為之時所必須具備什麼精神境界和修養标準,這正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自由狀态”。從這個意義上說,從老子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家學派對傳統文化意義非凡。比如老子對于儒家“仁義”所倡導到極緻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學說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現實意義上的價值引領:這種價值引領将讓中華文明更加成熟與強大!
1、關于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引領。
在道家看來,做人最根本的東西就是要“無為”起來,老子認為人最重要的不是擁有多少财富,而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做人最需要遵循的準則是什麼。隻有人始終保持這樣的“無為”狀态,才能夠與自然相處到最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為學須為天下師”。在《道德經》中所倡導的仁不能僅僅局限于個人的仁義道德層面,而是更要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之中:隻有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了才能夠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經》中所倡導的仁德德行也是中華文明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所以老子不僅是對儒家所倡導的人性精神道德思想進行了最深入、最徹底的價值引領,而且對中華文明自身也有着很大意義。
2、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引領。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非常精彩的論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内聖而修為,外王而治身,則無患。”“道”與“德”就是和諧發展的哲學方法。“道”是指自然萬物,并運用它來指導人的行為;是指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和諧發展的關系;而“德”就是指一個人自身的德行以及道德修養标準。在老子的思想中,強調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的關系。道家主張用“道德法則”來約束個人的行為習慣,使人能夠“不為外物所誘”,使人能夠在自我約束中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和個人利益最大化。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者,謂之不智;聖人不仁以百姓者,謂之鄙陋;衆人不仁以君主者,謂之暴君;衆人不仁以君主者,謂之禽獸;衆人不仁以百姓者,謂之暴君;衆人不仁而百姓智不足知者,謂之愚人”。我們今天要遵循“道”對自然進行治理;我們要遵循“德”對自然進行治理;我們要遵循“技”對自然進行治理;我們要在“智”對自然進行治理中達到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3、關于政治、法律和道德問題的價值觀引導。
從《老子》的角度來看,政治、法律和道德都隻是對一些事物的外在形式,而不能解釋本質。因此,老子認為:“道之為物也,亦必有以形之形。故無以物類,物之相從也。”(《道德經》第八章)其中有一個觀點是:“以無為之道治天下”。老子在政治方面主張“君王之權大于天”,在法律方面則主張“以無為而治”。“以無為而無不為”正是中國古代一個重要思想理念。道家學說在這一思想體系中主張“無為而治”,這種思想理念可以讓我們正确認識現實社會問題、明确地認識到問題所在。正所謂“法有大小、有度之”(《道德經》第八章)。
4、關于社會組織問題,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要培養具有強烈責任感甚至領導力的人才,以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為目标,這對當代社會有着深遠意義。
所謂“人治”,就是治理國家或地區。如果想要國家更加強盛,首先必須要有一批具有良好政治素養的精英人才作為支柱和骨幹力量,形成一種制度約束國家和地區,使國家和地區能夠真正走向強盛。而其中所需要選拔的人才,除了有很高理論素養的之外,還必須要是一位具有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并具有強烈領導力之人。這種社會組織對我們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影響。老子認為,人類應該像自然界裡所存在的動物一樣學會“人肉”生存。在一個崇尚自由與平等而又充滿和諧發展氛圍内生活者會感到無比愉快并且心情舒暢。這是因為他們能以這種狀态來看待世間萬物。而反過來看,如果每個人都隻知道“自私”、“小氣”,那麼就很難去實現和諧發展的目标和願望并将個人私利與公共利益相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整個社會就會陷入無休止的紛争之中并最終走向滅亡。
二、道家,是一種理想國的精神支撐與理論基礎
老子提出的“無為”的政治思想,成為中國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道家以人為本,強調人的精神獨立,以人作為“治”治的主體。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政治倫理是構建理想國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國家與社會都要有一定規模的道德自律。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内心自覺遵守道德規範,那麼必然能夠産生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凝聚成一個精神共同體。這種共同體不會走向滅亡。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與追求,而這個價值與追求最終一定會帶來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同時,在這種理想國當中,也會出現一個像儒家一樣有文化底蘊支撐的人作為領袖;也會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風亮節作為一個領袖;還會有一個有道德感與愛國情懷并能為國家做出貢獻等等。
1、道家認為,有道才有德,德可以提升自己,有德可以使他人更好地發展。
有道,才有德;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不配位,必有禍患;德不配位,必有禍殃;禍亂之來,其所伏焉;德不配位,必有禍殃;禍禍之至,其所伏焉。這句話在道德上是非常貼切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許多主張道德、治國平天下的名言警句與經典。如“上善若水”(《道德經》)、“大道至簡”(《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老子》)等等。其中“無為而無不為”更是成為君子處世之道。道德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成功、獲得成功或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良好的行為準則、健康的心理狀态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等。
2、儒家倡導禮治,重視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而道家強調德性,注重培育高尚的人格與德行,這與儒家“緻良知”的思想相符。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也強調道,在“仁”的基礎上又強調“禮”,認為一個人隻要遵守自己的行為規範,就是一個君子。因此,儒家重視禮治,也并不否認道德修養對政治穩定的重要性。儒家強調禮治之下必有民本思想。儒家也強調德性修養。在儒家看來,隻有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方能實現禮治、政治治理。所以道德修養是實現政治治理的根本前提。
3、儒家倡導治國以“無為”為核心思想
孔子倡導的治國理念,為“無為”理論的産生提供了基礎。孔子的治國思想,與老子的無為思想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這是孔子為什麼受到老子的影響非常大而又非常推崇的原因。孔子的治國思想與理念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在中國古代文明社會中,人們對“無為”之道最早體會、最有效的解釋就是人不應該過于自大、膨脹和好勝,這樣才能使人心有所歸、身有所養、心有所安。孔子認為:“無為而無不為”。這是中國人處理人生問題的重要原則之一。
三、道家,以道德和道法治國為其核心内容
道法是道家治國之術,它也是儒家思想。儒家以仁義為治國之本,主張仁政。道家強調道法自然,主張“無為而治”;主張修身養性,主張“無為而無不為”。這與道家“無為”觀有所出入,但是又沒有改變道家倫理道德。“無為”觀與道家“無為”觀又有明顯差異。“無為”觀認為人并不是事事都要盡善盡美。隻有以“利”為目的時,才會達到“無為”狀态,而當利欲滿足後,就會失去“利欲”,失去做人的原則與道義。同時,道家對“無為”觀的思想也在“無為而治”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無為并不意味着“不作為”
“無為”是說“無為于人”,而不是說“不作為”,對此我的看法與其他學者不一樣。這裡的“不作為”是指無所事事、不思進取、不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當個人的“利欲”滿足之後,他便會失去做人的原則與道義。所以“無為”并不意味着不作為。對于一個優秀的人來說,當他面臨重大利益的時候,他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為”、努力去做!所以如果是在不承擔責任時“為”、有作為,那麼他也會這樣做。但是對于那些沒有能力承擔責任的人來說,往往會産生負面的影響,這樣的行為不但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與榮譽,而且還會帶來更多的麻煩與不順!所以一個人在有能力之前一定要樹立起積極、擔當的心态,為實現自身價值去努力奮鬥!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道家推崇“無為”不作為和“不作”的理念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表現出一定的作為意願,但是這種意願又很容易被人們所否定。道家推崇的做法就是“無為”的不作為,人們做什麼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因為“無為”很容易被人們的主觀意願所束縛。因此,在“無為”的基礎上“不作”,才是人們應該努力做到的最好方法。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夫唯聖人之治,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用來形容聖人治理天下之術是最恰當不過了。老子作為我國古代道家哲學的創始人,通過老子對哲學思想的進一步升華,提出了一系列有意義的主張,使得老子思想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無為”還強調要以“敬”為首實現道德上的“無為”
道教的敬天尊道思想是《道德經》中最為核心的思想之一。《道德經》的一章說:敬天地之正道,為生民立命。敬鬼神之神明,為善事而不辭。敬鬼神而不辭,是謂大敬;敬鬼神而不辭是謂大忠。道家認為人生以“敬”為先,以“敬”為貴;以“敬”為美、以“敬”為貴。這就使人形成了内心仁慈、内心安詳、内心恭敬等一系列的道德觀念。
4、“無為”觀雖然沒有完全改變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但是卻把“仁”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儒家思想主張“仁政”。雖然不能改變儒學基本思想中的“仁政”,但儒家提倡“仁”時對君主的稱頌,對臣子的肯定,對百姓的關懷。比如“仁政”的“仁”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記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說,隻有達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道生萬物。才能産生出一種可長久存在的狀态。這與儒家學說中“天人合一”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道家以其人為代表的“無為”觀與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是相通的。儒家提倡仁政,道家提倡“無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