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因琴首雕有馬頭而得名,是蒙古族曆史上較為悠久的一種弓弦樂器,已成為蒙古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斯蒙古族自治縣被譽為“中國馬頭琴之鄉”,馬頭琴選手的廣場齊奏曾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已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并于2007年入選“吉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馬頭琴的由來據說是一位牧人想念死去的小馬,于是用小馬的腿骨作為琴柱,小馬的頭骨作為琴筒,馬尾做成琴弦,最後将仿制小馬的樣貌雕刻的木制馬頭裝在琴柄頂端,故得名馬頭琴。
馬頭琴具有構造精細、攜帶方便的特點,一個高傲的馬頭挺立在上方,細長的琴杆連着梯形的共鳴箱,兩支弦軸分立在馬頭的左右,緊拉着兩根琴弦,還有一把與琴體分離的琴弓。演奏時坐姿,音箱夾于兩腿中間,琴杆偏向左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弦外拉奏。按弦法頗為獨特,左手食指和中指伸入弦下用指甲頂弦,無名指用指尖按弦,小指用指尖頂弦,有顫指、滑音、雙音、撥弦、揉弦、泛音等技巧,右手有頓弓、擊弓、碎弓、抖弓、跳弓等技巧。
早期的馬頭琴主要擔當史詩說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馬頭琴曲,人聲起便可琴聲合,尤其是同蒙古族的“烏爾圖道”(即長調民歌)相結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馬頭琴的傳統曲目多從民歌中演化而來,可分為五類:1.原生民歌,如《朱色戀》《八雅鈴》; 2.英雄史詩曲牌,如《奔馬調》《打仗調》;3.馬步調,即表現馬形象的曲調;4.從民歌發展而來的琴曲,如《荷銀花》《莫德烈》等;5.漢族古老曲調,如《普安咒》《柳青娘》等。
随着社會的發展,馬頭琴進入了藝術的殿堂。馬頭琴的音色淳樸、渾厚,富有人聲美,表現力很強,還可以模仿馬叫的聲音,可以稱得上是惟妙惟肖。馬頭琴,既可以進行獨奏,也可以齊奏或伴奏;既可以表現藍天白雲、風和日麗的大草原上的甯靜生活,表達牧人豐富細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表現蒙古族骁勇彪悍、鐵騎沖天的英雄氣概和萬馬奔騰、波瀾壯闊的宏大場面。
現代的馬頭琴不僅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場合演奏,也出現在民間的婚典儀典和親友聚會等日常活動中。馬頭琴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充分展現出了蒙古族的文化風情與蒙古族人民的豪爽性格。
馬頭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深厚的社會和民俗傳統基礎,發揮着傳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社會功能。馬頭琴伴随着蒙古族從草原和曆史的遠處一路走來,承載了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表達。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丹
編輯:于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