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栾城商朝墓葬群

栾城商朝墓葬群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0 11:56:53

雍氏城,又稱雍梁故城,相傳為黃帝大臣雍父作杵臼所封之地,故得名雍氏城

雍父,傳說中黃帝的臣僚杵臼的發明者

《易·系辭》雲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都是遠古使用的搗谷工具

栾城商朝墓葬群(上古雍父所封之地)1

杵臼

《世本》載:“雍父作舂杵臼。雷學淇校輯《世本》:“雍父作臼杵,舂也。宋衷 注:“雍父,黃帝臣。《史記·周本紀》:楚圍雍氏”,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雲:“故雍城在洛州陽翟縣東北二十五裡,故老雲黃帝臣雍父作杵臼所封也。”陽翟縣,即今河南省禹州市。

栾城商朝墓葬群(上古雍父所封之地)2

雍氏城的來曆:

雍父是黃帝的大臣,有鑿石制作的本領。雍父受黃帝之命在紅水河和具茨山之間,成功研制出了舂米用的杵和臼,并教會百姓舂谷去皮,煮米為飯。因雍父制杵臼有功,黃帝将其研制杵臼的地方封做他的食邑。雍父便在此築城而居,稱雍氏城

栾城商朝墓葬群(上古雍父所封之地)3

雍氏城”的記載,見于《史記》、《戰國策》和《竹書紀年》等史籍中。

《史記·周本紀》載:

“楚圍雍氏,韓徵甲與粟于東周,東周君恐,召蘇代而告之。”

“楚圍雍氏,韓求救于秦。”

“十二年,攻魏。楚圍雍氏,秦敗屈丐。”

“楚懷王怨前秦敗楚于丹陽而韓不救,乃以兵圍韓雍氏。韓使公仲侈告急于秦。”

《戰國策》載:

“楚攻雍氏,周餦秦、韓,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

“雍氏之役,韓徵甲與粟于周。”

另《竹書紀年·隐王》載:

“十五年,薛侯來會王于釜丘。楚入雍氏,楚人敗。”

雍氏城,位于陽翟縣東北12.5公裡處,即禹州境内。

2006年,為了配合基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禹州境内的一座城址進行了部分搶救性試掘,其中出土的一些陶器上發現有少量文字,例如“裡旾(春)”、“”和“二年雍氏”等。“二年雍氏”陶文,為這座城址的名字提供了證據。又根據該城址的城牆始建年代不晚于春秋,戰國時期進行過多次加固、整修和擴建,所以可以判斷該城址應當就是曆史文獻中提到的雍氏城。并且,該城牆的牆體底寬38米,頂寬28米,殘高2.1—6米;東城牆外發現有護城河遺迹,寬26米,最深處3.6米。這樣堅固的防禦,與文獻中提到的楚國圍攻雍氏城五個月而沒有攻陷的記載相符合。

栾城商朝墓葬群(上古雍父所封之地)4

《史記·周本紀》記載戰國末期周赧王時“楚圍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集解徐廣曰:雍氏為“陽翟雍氏城也”,正義括地志雲:“故雍氏城在洛州陽翟縣二十五裡。故老雲黃帝臣雍父作杵臼也。”同樣的記載還見于《史記·韓世家》、《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戰國策》等。

戰國時期,韓滅鄭國,遷都于鄭(即今河南省新鄭市)雍梁故城為當時韓國南部的一座重要城市,據守于韓、楚兩國之間,為兩國交戰必争的的戰略要地。《左傳》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記載楚國軍隊攻打鄭國,楚率“銳師侵費滑、胥靡、獻于、雍梁”,這裡“雍梁”即指雍氏城(或雲“雍”即雍氏,“梁”者為漢河南郡梁縣)。《後漢書》載:“禹所都。有鈞台。有高氏亭。有雍氏城”,注:“左傳襄十八年楚伐鄭,侵雍梁,杜預曰在縣東北。史記齊愍王十二年攻魏,楚圍雍氏。”即此所指。

“雍梁”名稱之辨:

“雍梁”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

關于“雍梁”的解釋存在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雍梁”是兩個城的名字,即“雍氏城”和“梁城”。此觀點以江永為代表,他在《春秋地理考實》中提到,“雍氏在今禹縣東北,梁即漢之梁縣,本周之小國,在今臨汝縣東北”。

另一種觀點認為雍梁是一個城,即後來文獻中記載的“楚圍雍氏”的雍氏城。此觀點以顧祖禹、洪亮吉等為代表。顧祖禹在《讀史方輿·河南二·卷四十七》中,提到“襄十八年,楚伐鄭,侵雍梁。又襄三十年,鄭伯有奔雍梁。《戰國策》,楚圍韓雍氏,即雍梁也”。洪亮吉在《春秋左傳诂》中對“雍梁”的詞條注釋為“《後漢書·郡國志·颍川郡》陽翟,有雍氏城”。

栾城商朝墓葬群(上古雍父所封之地)5

考證:

依據《左傳·襄公十八年》載:

子庚帥師治兵于汾。襄城縣東北有汾丘城。○汾,扶雲反。……楚師伐鄭,次于魚陵。魚陵,魚齒山也,在南陽犨縣北,鄭地。○犨,尺由反。右師城上棘,遂涉颍,次于旃然。将涉颍,故于水邊權築小城,以為進退之備。旃然水出熒陽城臯縣,東入汴。○旃,之然反。汴,皮彥反。子馮、公子格率銳師侵費滑、胥靡、獻于、雍梁。胥靡、獻于、雍梁,皆鄭邑。河南陽翟縣東北有雍氏城。○蒍,本又作“薳”,于委反。馮,皮冰反。費,扶味反。滑,于八反。雍,于用反。右回梅山,在熒陽密縣東北。○回,如字,徐胡猥反。侵鄭東北,至于蟲牢而反。子庚門于純門,信于城下而還,信,再宿也。○牢,力刀反。純,如字,一音市荀反。涉于魚齒之下。魚齒山之下有滍水,故言涉。○滍音雉。甚雨及之,楚師多凍,役徒幾盡。

汾:汾丘城,在今河南襄城縣東北三十裡颍水南岸汾陳村。《水經·颍水注》:“颍水又東南徑柏祠曲東,曆罡丘城南,故汾丘城也。”《續漢書·郡國志》:颍川郡襄城縣“有汾丘”。

魚陵:春秋鄭地。在今河南平頂山市西南。《左傳》: 襄公十八年 (前555),“楚師伐鄭,次于魚陵”。杜注: “魚陵,魚齒山也。在南陽犨縣北。鄭地。”

上棘:城名。在河南省禹縣西北。《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右師城上棘,遂涉穎。」

旃然:古水名,即今河南省荥陽市索河。《左傳》: 襄公十八年 (前555),“楚師伐鄭,次于魚陵,右師城上棘,遂涉颍,次于旃然”。杜注: “旃然水出荥陽成臯,東入汴。” 《水經·濟水注》: 索水 “出京縣西南嵩渚山,與東關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

費滑:費滑邑,又稱滑邑,原滑國都城。在今河南省鞏義市魯莊鎮桑家溝村南、四合村西,至偃師市滑城河村一帶。

胥靡:古邑名。春秋鄭邑。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東南。《左傳》襄公十八年(前555年):楚伐鄭,侵胥靡。後為周地。《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王入于胥靡”、《左傳》定公六年:“二月,公侵鄭,取匡,為晉讨鄭之伐胥靡也。”即此。

獻于:城名,位置未知。

雍梁雍梁故城,又名雍氏城,相傳為黃帝命大臣雍父做杵臼之處,故得名雍氏城。《史記·周本紀》:楚圍雍氏”,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雲:“故雍城在洛州陽翟縣東北二十五裡,故老雲黃帝臣雍父作杵臼所封也。”陽翟縣,即今河南省禹州市。

楚國此次伐鄭,主要是為了援助齊國牽制晉國,因為鄭國乃是晉國的同盟國。楚國選擇攻伐的目标,一是鄭國北部城鎮如費滑、胥靡、獻于,這些城鎮多靠近晉國,能給晉國施加間接的壓力;二是鄭國東北部城鎮如蟲牢等,這樣能更直接地牽制鄭國的軍力。

楚伐鄭國路線圖:

栾城商朝墓葬群(上古雍父所封之地)6

若按江永之說,“雍梁”應是指雍氏城和梁城,“梁”在今臨汝縣東北,“雍氏”在許昌禹州境内東北。

從譚其骧先生《中國曆史地圖集·鄭宋衛》可以清楚看到,二者相距甚遠,侵伐梁城還得渡過汝河,極不方便。顯然,楚國攻擊梁城起不到牽制鄭國的作用。并且,這兩個地方相距又遠,長途奔襲反而不利于楚國。再者,《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鄭國的伯有逃奔到“雍梁”,然後又逃奔到“許”。可見,“雍梁”應是一地名,即後來雍氏城

這樣就可以理解楚國伐鄭時的行軍路線:

楚軍在過了魚陵之後,在上棘駐紮,然後通過颍河,到達旃然。這時子馮、公子格率領精銳部隊突襲鄭國西北的城鎮如費滑、胥靡、獻于,然後,為了補充糧草和整頓軍隊,解除上棘大本營的安全,開始攻打上棘東部的雍梁城,又向右折回突擊到鄭國的東北部梅山,攻打到蟲牢之後返回。

栾城商朝墓葬群(上古雍父所封之地)7

曆史文獻中關于楚圍雍氏的記載主要出現在《史記》《戰國策》《竹書紀年》裡。關于楚圍雍氏的次數及年代,目前共有三種觀點。缪文遠先生進行了統計: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隻有一次,徐文靖《紀年統箋》和陳逢衡的《紀年集證》認為有兩次,馬骕《繹史》認為有三次。并且,在《戰國策·韓策二》中,鮑彪也認為楚圍雍氏城有兩次,其一在周赧王三年,其二在周赧王十五年。諸祖耿在《戰國策集注彙考》認為楚圍雍氏有三次,“其一在王赧三年,其二在王赧八年,其三在王赧十五年”,

具體如下:

第一次楚圍雍氏,即《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所記:“(齊盡王)十二年,楚圍雍氏,秦敗屈。”這正好與《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記載的“楚景翠圍雍氏”相吻合。

第二次是在周赧王八年。根據《中國曆史紀年表》推知周赧王八年即韓襄王五年,秦武王四年。這一年秦武王卒,秦昭襄王立,秦攻克韓國的宜陽城。此次主要是因為“楚懷王怨前秦敗楚于丹陽而韓不救,乃以兵圍雍氏”。

第三次楚圍雍氏也就是《史記·韓世家》中記載的:“(韓襄王)十二年,太子嬰死……蘇代謂韓咎曰:‘……公何不令楚王築萬室之都雍氏之旁’……楚圍雍氏,韓求救于秦……”可見,此次楚圍雍氏是因韓咎與虮虱争奪韓國太子位而導緻的。

雍梁故城遺址的發掘:

雍梁故城遺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古城鎮獅子口村、古城村一帶。

栾城商朝墓葬群(上古雍父所封之地)8

雍梁故城又名雍氏城,相傳為黃帝命大臣雍父做杵臼之處,故得名雍氏城,它沿用久遠,直至漢以後。春秋時期,禹境時屬鄭國;戰國時期,韓景候九年(公元前400年),韓被周室承認為諸侯國,建都于此。韓哀候二年(公元前375年),韓滅鄭,遷都于鄭(即今河南省新鄭市)。雍梁故城即為當時韓國南部的一座重要城市,據守于韓、楚兩國之間的戰略要地,曆來為兩國交戰必争之城。

如今的雍梁故城,僅殘留東城牆一小段,寬約6米,高約5米,長約15米。城址範圍内如今的農田裡經常可見散存的陶片、闆瓦等物,尤其在牆體附近的河道、斷崖、低地等地方大量暴露。在城址東部不遠的幾個村落附近,近代村民耕作建房時發現過春秋、戰國以及漢代墓葬、青銅劍等物。

栾城商朝墓葬群(上古雍父所封之地)9

從2006年5月開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員開始對規劃渠線以内的城址部分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工作進行到2008年10月全部結束,曆時2年有餘,發掘總面積達8350㎡除發現了城址東南角的城牆遺迹、一座東門遺迹外,還發現了一批東周至唐宋的遺迹和遺物。

發掘的牆體位于整個城址的東南部,屬東城牆的南段南城牆東段。夯土版築,内側有較長的夯築護坡。地表之下部分殘高2.1-6米、頂寬28米、底寬38米,夯層厚5-15厘米。夯窩清晰,圓形,有平底和圜底兩種,徑6厘米,深0.2-0.4厘米。城牆的始建年代應不晚于春秋,戰國時期進行了多次加固、整修和擴建。東牆之外發現有護城河的遺迹,寬26米,最深3.6米。

在東城牆上發現城門遺迹一座,單門道,寬8米,有8條道路疊壓穿過此門。路土平坦堅硬,從地層和包含物來看,上層道路為隋唐時期的遺迹,下層道路為戰國晚期遺迹,戰國道路上還留有寬約1.3米的車轍痕迹。

在城内東南角一帶,發現大量漢代鐵制農具糧窖、石磨、石臼、石槽等遺迹遺物,因而這裡當時應是一個以糧食儲藏、加工為主,兼涉家畜飼養的城市功能區。下部戰國地層發現有陶窯、灰坑、水井等遺迹,其中一眼井内出土十餘燒制變形而被廢棄的完整陶豆,附近一些灰坑中發現有未經燒制的陶豆泥坯、陶泥、陶範,說明這裡當時存在一個小型的制陶、冶煉作坊

栾城商朝墓葬群(上古雍父所封之地)10

雍梁故城遺迹、遺物十分豐富,共發現灰坑340座,井21座,墓葬38座,陶窯9座,竈24座,灰溝17條,道路10條。出土各類遺物300餘件,主要有陶器、銅器、瓷器、石器、骨器、玉器等。以建築材料為最多,有大量戰國時期的筒、闆瓦,也出土有漢代的筒、闆瓦、子母磚、雲紋瓦當等;陶器主要有盆、罐、甕、豆、紡輪等;石器有磨、臼、權、砺石等;鐵器有铧、鏟、、斧、、刀、劍、削、權、鈎、釘、馬銜、環、豆、釜、容器等;銅器有小飾件、環、簪等;另有大量五铢、貨泉等銅币和骨簪、青瓷、白瓷、醬釉瓷等器物。

刻印文字的陶片也發現數枚,多為方形或長方形的戳印,也有陰刻文。銘文内容多為制作器物的官署、工匠名,有“裡旾(春)”、“”等陶文,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一枚陶文為“二年雍氏”,這與史書中的“雍氏”城名的有關記載相吻合,因此可以确定該城址為“雍氏”故城。

參考資料

《世本》

《史記》

《戰國策》

《竹書記年》

《左傳》

《後漢書》

《水經注》

《春秋地理考實》

《讀史方輿紀要》

《雍氏城考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